不論日本人如何"解放",其"集團性"這個根本不改。不論如何痛恨壓抑自己自由慾望的的集團規則,他們仍然對集團的規則存在根深蒂固的依戀。我們看日本解放、自由的同時,更要觀察其內心深處看不到的韁繩。
臺場是東京的一塊半島,三面環海,街道寬闊、建築新穎,對東京年輕人來說,這裡如同解放區,是約會聖地。為什麼呢?一個朋友說,這裡是"近未來"。的確,日本人很喜歡在這塊"近未來"的地方拍電影,國內看到的很多日劇,取景都在這裡。
雖然這兒與新橋僅一水之隔,但卻呈完全不同的氣象。島上有不少建築來自名家之手,如照片上的富士電視臺,設計者是曾經設計過東京都廳、日本國立室內體育館的丹下健三。還有"bigsight(會展、餐飲中心)"、"日本科學未來館"、"Tokyo joypolis(情侶等遊樂場)"等各種設施。
"臺場"一名源於江戶末年,1853年,佩裡將軍攜美國總統親筆信,率美東印度艦隊抵橫濱附近的浦賀,要求日本開關。幕府大驚,下命嚴防。於是,這年,幕府在江戶(東京舊稱)城外品川匆匆建成六處炮臺。現在稱"臺場"的這個地方,原來是第三炮臺場,此後,日本人便把"炮"字省去,簡稱"臺場"。
明治後,這座炮臺被廢,但80年代,東京又想起這塊被遺忘的地方,想在這兒搞東京都第二中心,緩解城內擁擠。1995年,青島幸男當選東京都知事,他覺得這個工程花費太大,便把這個工程拉下馬。但是,十多年後的今天,臺場卻人氣鼎盛,這是當年青島知事始料不及的。
我曾是這座半島的居民,住在"東京國際交流館",天好時,從樓上西望,能看到瓦藍天空背景襯托的富士山。這座交流館,彷彿小聯合國,有1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研究員。在這裡,可以聽到全世界的語言。學生們常常舉行派對,我在這裡,總會受到朋友的邀請,或者朋友的朋友的邀請。而我,也常邀請朋友參加我的派對,或者邀請朋友的朋友參加。那時候,日子過得非常愉快。
這座半島上有很多蠻好的餐館、咖啡館,對我這樣一個不做飯的人來說,真是太合適不過。那個時候,多數時間要忍受普通學生平淡生活,在附近小店,吃份義大利麵條,或在國際交流館下麵包店,買上兩個麵包,加一小桶牛奶。但是,來稿費時,我便找家好飯館兒,大快朵頤。讓我最不能忘的,是一家海鮮館,他們料理龍蝦的手段實在高明。廚師把活龍蝦做成刺生,而外殼內腹制湯,鮮美無比。
"臺場一丁目商店街"是一處模仿昭和30年代下城區氛圍的商店群。走進這些店舖,能體驗到50年前日本人的生活環境與氛圍,看到老式的衣服、生活雜貨,甚至可品嚐到當年日本人吃嚮往的"洋食"是何種味道。
島上有家叫"大江戶溫泉物語"的地方,偶爾,我會自己跑到這裡,躲避一日塵囂。朋友來訪,我也把他們帶至這裡。溫泉泡過之後,我們選幾品菜餚,一壺清酒,便可海闊天空暢敘通宵。
夏夜,我有時沿著海岸,在海邊散步。假如運氣好,偶爾你可在臺場看到免費演出,我曾在這裡聽過濱崎步的大型音樂會。她演出時,觀眾幾乎把這座小島擠至沉沒。
儘管這裡是熱戀男女的天國,但日本年輕人在公眾場合,少有親密舉止。其實日本女孩子著裝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樣開放,而男孩子也非十分大膽、前衛。他們手牽手,已經算很大膽了。有時,我能看到他們無法掩飾的羞澀。這裡,好幾家影院通宵營業,週末,不少情侶白天在此流連整日,晚上則在電影院過上一晚。
對熱戀男女來說,這種非日常的異國情調,很令人振奮。島上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小店,銷售全世界的奇物珍品。儘管多數店面不大,卻佈置得精緻、考究,內部也顯得層次分明。島上還有一個叫"臺場小香港"的地方,集中了20多家港式店舖,既有粵式早茶,也有四川陳嘛婆店。此外,還有好幾家"中華物產店",店內總是熙熙攘攘。
有不少咖啡屋並非很貴,有的甚至很便宜。有的店,一杯只相當於人民幣10塊錢。暑假時,我會去喜歡的那家咖啡店讀書,直至天明。
對了,去臺場,一般來說,從新橋站乘無人駕駛電車"YURIKAMOME(日語"海鷗"意)"比較方便。電車從新橋站出發後,十幾分鐘後即可抵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