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境外媒體的諸多挑剔,北京該怎麼辦?是虛懷若谷、聞過則喜;還是我行我素,自以為是,老虎屁股摸不得?頗考驗北京是否具有開放與包容的氣度。
日前,不少外國媒體報導,北京最近幾天在幾十米開外都看不清楚鳥巢和水立方,質疑中國如何保證奧運期間的空氣品質?對此,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的回應令人如墜雲霧中,摸不著頭腦。一方面,杜少中反駁相關報導,聲稱外國媒體發出的一張照片顏色比較灰暗,"這不代表北京空氣質量不佳",因為空氣質量"不能用肉眼感覺";另一方面,他又毫不含糊地承認,"我們的態度非常明確,北京的空氣質量確實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善的問題。"
以前,針對境外媒體對中國人權、自由等問題的批評,北京當局除斥責這些媒體"別有用心"外,並引述中國諺語"眼見為實",歡迎境外人士親身到北京來感受一番,見證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不過,面對外國媒體刊登北京灰濛濛的照片,究竟是顯示北京空氣質素依然不如人意,還是說明北京空氣質素甚佳呢?依據杜少中的邏輯,外人只能完全聽從當局的口徑,當局說好就好,"不能用肉眼感覺",個人感受不能作實。
其實,杜少中既然有勇氣承認"北京的空氣質量確實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善的問題",為什麼又要反駁外媒的報導?這既顯得小家子氣,也暴露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矛盾異常。
為了確保京奧期間的空氣品質,北京政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投入數十億人民幣改善環境,還實施單雙日汽車行駛與下令污染企業停產。然而,政府可以將恐怖份子抓起來,將破壞分子控制起來,但總不能派出全副武裝的軍警將老天爺抓起來吧。畢竟人力不能勝天,過去忽略環保的賬,也不可能一筆勾銷,總要一筆一筆地還。更重要的是,北京不僅應通過奧運展示改革開放的成果,面對境外媒體的挑剔與批評,也大可視為幫助中國進一步改革發展的諫言與推動力。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此不是更能顯示古都的包容與開放的氣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