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10日報導,在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發現了一處規模巨大的秦代陶俑坑。這一陶俑坑是當地農民在抗旱打井過程中發現的。
經考古工作者探測,確認為一號兵馬俑坑。一號兵馬俑坑總面積12600平方米,出土的武士俑約有6000個左右,排列成一個完整的軍陣場面。武士俑和車騎有規律地間隔對稱排列,陣容整齊,武士俑形體高 1.82米,身著戰袍鎧甲,挾弓挎箭,或左手執劍、矛、弩機等鋒利的實用兵器。雄駿的陶馬,形體大小也與真馬相似,以四匹編組,拖一輛戰車。這些生龍活虎的武士和駿馬集結的軍陣場面,再現了秦始皇千里馳騁,南征北戰,橫掃奴隸主殘餘勢力,統一中國的宏偉壯闊的情景。
地下軍陣向兩千年後的人類發出信號
1974 年初春,嚴重的旱情威脅著中國西部八百里秦川,坐落在驪山腳下的西楊村也不例外。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楊村生產隊隊長楊培彥和副隊長楊文學,站在柿樹園一角的西崖畔上,眼望著這片只長樹木、不長莊稼的荒灘。楊培彥終於下定決心,揮起镢頭在腳下石灘上畫了一個不規則的圓圈:"就在這裡吧"
此時的他們,誰也沒有想到,這個不規則的圓圈意味著什麼。
翌日晨,以西楊村楊全義為首的楊新滿、楊志發等6個青壯年,揮動大镢在楊培彥畫的圓圈裡挖掘起來。他們要在此處挖一眼大口徑的井,以解決燃眉之急。
當挖到1米多深時,出乎意料地發現了一層紅土。這層紅土異常堅硬,又一镢頭下去,只聽到"咚"的碰撞聲,火星濺出,卻無法穿透。這是一層大約30厘米厚的黏合狀紅土,很像燒窯的蓋頂。
不到一個星期,這口直徑為4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4米。他們手中的镢頭離那支後來震驚世界的龐大軍陣,只有一步之遙了。
歷史記下了這個日子---1974年3月29日。當楊志發的镢頭再掄下去又揚起來的瞬間,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的第一塊陶片出土了。同時,井下也有人發出驚呼:"瓦爺!"擺在面前的是一個陶製人頭,形象極為恐怖。只見這個人頭頂上長角,二目圓睜,緊閉的嘴唇上方鋪排著兩撮翹卷的八字須。
隨著镢頭的劈鑿、鐵锨的揮舞,一個個陶製俑頭、一截截殘腿斷臂、一堆堆俑片,被裝進吊筐拉上地面,拋入荒灘野地。
在離地面約5米的深處,大家發現了青磚鋪成的平面臺基,同時,還有3個殘缺的弩機和無數綠色的青銅箭頭。這是地下軍陣向2000年後的人類發出的一絲信號。儘管一時還不能辨別是不是秦磚,多數人還是很快將秦磚哄搶一空。
神秘老漢指點一號俑坑位置
7月15日下午,杭德洲、袁仲一等考古隊人員來到西楊村,圍繞趙康民原來發掘的俑坑向外擴展。沒想到發掘之後,半個月下來,連俑坑的邊都沒摸著。這太令人驚奇了,"怎麼還有沒邊的俑坑?"考古人員覺得有些不對勁。
正在大家躊躇不前時,一個神秘的老漢出現了。
在開始鑽探的第一天,一個年逾七旬的白髮老漢,斜坐在不遠處的大樹下,瞇著花眼向發掘工地觀看。太陽西沉,當程學華等考古人員拔出探鏟要休工時,白髮老漢從樹下慢慢地走過來,向持鏟的程學華問道:"你鏟的地方有沒有?"
只顧收鏟的程學華沒有回答,只是低著頭反問一句:"你看有沒有?"
老漢不再作聲,怏怏而去。第二天依舊如此。
當探鏟移至離俑坑100米處時,老漢又無精打采地走到程學華跟前:"你鏟的地方有沒有?"一樣的問話。
"你看有沒有?"一樣的回答。
這次老漢不再離去,表情有些憤然,說話變得生硬起來:"我不是問你嗎?是你在鏟,又不是我在鏟。"
程學華抬頭仔細打量了老漢一眼,見老人生得鶴髮童顏,仙風道骨,頗有幾分仙氣與神韻,他似乎感到了一點什麼,口氣緩和下來,坦誠地回答:"我看地下好像有,可是......"他把"不太敢相信"幾個字又嚥了下去。
老漢瞇著眼睛微微一笑:"你跟我來。"
大約離井口200米的地方,老漢停下來,依然面帶笑容地對程學華說:"你不用鏟了,俑坑的邊就在這裡。"
"啥?你這老漢不是開玩笑吧?"
"信不信由你。"老漢依舊微笑著。當程學華回過神來,卻見那老漢像神話中的人物一樣,在夕陽的照耀中,消失在坑邊的柿樹林,從此再不見他的蹤影。
翌日,程學華按照老漢指點的位置,半信半疑地開始鑽探,果然有陶片被提了上來。再繼續西探,未發現陶俑的蹤跡。老漢的話被證實了。一年之後,整個俑坑被揭開,事實證明那位白髮老漢所指的位置完全準確。
經過大約半年時間,考古人員大體弄清了俑坑的範圍和內容,這是一個東西長230米、寬度62米、距地表4.5米至6.5米,共有6000個左右武士形象的陶俑組成的軍陣。如此規模龐大的軍陣,令考古人員目瞪口呆。此坑定名為秦俑一號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