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斯大爆炸後的森林
契科湖,這個湖被認為是通古斯大爆炸濺起的隕石碎塊撞擊形成的
小行星或彗星可能是通古斯大爆炸罪魁禍首
爆炸原因眾說紛紜
1908年6月30日,在俄國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河畔,突然爆發出一聲巨響,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天空出現了強烈的白光,氣溫瞬間灼熱烤人,其破壞力後來估計相當於一千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周圍2000平方公里被夷為平地,8000萬棵樹毀於一旦。據當地遊牧民族埃文基族人回憶,爆炸形成的衝擊波將房子和動物掀向空中。
在伊爾庫次克,距離大爆炸1500公里外的地方,地震感測器對這次事件的記錄被認為是一次大地震。縱然是一天後,火球依舊照亮著周圍地區,倫敦人甚至能在夜空下看報紙。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所謂的通古斯爆炸事件,數十年來,有關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眾說紛紜,至少存在包括"隕石撞擊說"在內的多種理論。
即便是撞擊論的最忠心捍衛者也承認自己的理論存在著諸多疑問。他們試圖找到答案,堅信這將加強預防未來類似通古斯大爆炸事件的威脅。專家稱,這種事件發生的頻率平均為200年一次到1000年前一次。英國科學雜誌《自然》日前評論稱:"想像一下未被發現的彗星撞擊大片土地的情景,而且,如果受撞擊地區不是通古斯,而是有人居住的地區,鑒於當今全球人口的驚人數量,這將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彗星危險超過小行星
如果岩石是罪魁禍首,那麼它要麼是小行星,要麼是彗星,前者也許會被推出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帶,飛行路線恰好與地球的路線相交,後者則是在太陽系周圍游弋的冰凍原始物質的"冰狀泥球"。彗星的運行速度遠遠超過小行星,這意味著一旦遭到撞擊它們會釋放更多的動能。一顆小彗星的撞擊力度相當於一顆大個頭的小行星。儘管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迄今尚未發現可能引發通古斯大爆炸的岩石的任何碎片。
義大利研究人員盧卡·加斯佩裡尼(Luca Gasperini)、恩里克·波納迪(Enrico Bonatti)、吉烏塞佩·隆戈(Giuseppe Longo)表示,碎片尋找工作至關重要,因為這將增進我們對近地天體(NEO)危險程度的瞭解。一旦探測到新的小行星,那麼它的軌道將在未來數十年始終處於科學家的監測之中。
彗星的數量遠遠少於小行星,但它們構成的威脅卻令人擔憂,原因就是科學家對其知之甚少。科學家必須要發現大多數彗星的蹤影,因為它們繞太陽一週、經過我們的家園,往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結果是,與地球處於相交軌道的彗星忽然從黑暗中出現,使得我們幾乎沒時間做出反應。
"地球衛士"面臨兩種選擇
加斯佩裡尼在本月出版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寫道:"如果通古斯大爆炸確係彗星引起,那麼這將是一個獨特的事件,而非對已知一類現象的重要個案研究。另一方面,如果小行星是引起這次西伯利亞夜如白晝事件的罪魁禍首,那麼迄今為何沒人發現碎片?"
近地天體專家對天體的大小都不確定。依據地面破壞的程度推算,這顆天體的直徑最小3米(10英尺),最大70米(227英尺)。專家一致認為,因同大氣分子產生摩擦而溫度逐步升高,天體在遠離地面時即已爆炸--距地面在幾公里至10公里之間。不過在是否有碎片撞擊地面的問題上,依舊存在著劇烈爭論。
這個問題同樣至關重要。一旦或重演通古斯大爆炸的近地天體迫近,"地球衛士"此時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嘗試令其軌道偏移,二是將其在太空中引爆。但第二種選擇會存在某種直徑的物體最終成功穿過大氣層撞上地球的風險。加斯佩裡尼三人研究小組認為,這一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一個稱為契克湖(Lake Cheko)的橢圓形湖泊,它位於爆炸點外約10公里(6英里)處。
撞擊坑外形引發疑問
三位研究人員表示,電腦模擬結果表明這是一個撞擊坑,是由直徑約為1米的一塊碎片撞擊形成的。他們計畫重返契克湖進行深入研究,希望找到類似這種大小的稠密物體。物體可能埋於契克湖橢圓形結構下面10米(約合32.5英尺)處。
但是,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禍首究竟是彗星,還是小行星呢?上週最新出版的《新科學家》雜誌提供了一個恐又會引發爭議的理論。德國波恩大學物理學家沃爾夫岡·孔特(Wolfgang Kundt)在接受這家英國週刊採訪時說,契克湖並不具備撞擊坑所特有的圓形,同時迄今尚未發現地外物質,這意味著"答案最終還將來自於地球本身。"
孔特認為,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禍首是地殼深處總數達1000萬噸富含甲烷的氣體大規模泄漏。挪威海底的佈雷克脊就存在類似這樣的大規模氣體泄漏的證據--一個70平方公里(約合280平方英里)的"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