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歷史究竟有多遠?有研究稱羌族乃是漢民族的前身,屬炎黃一系西羌之後。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即有關於羌人的記載,當時他們主要活動在我國西北部。唐時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部分同化於漢族。而今,主要聚居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等縣的一支,則是古羌人留下的後代。他們自稱「爾瑪」或「爾咩」,意思是「本地人」。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許多人認識「羌」字,都是源於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現今流行在羌人中的羌笛早已經過多次改良,是用當地高山上生長的油竹製成,雙管雙簧,豎吹,多為六孔,但並無嚴格的形制,因此音律各異。一個「怨」字,似乎概括了羌笛獨特的表現力。其聲清脆高亢,多用連續的大二度顫音,徐緩悠長,聽來有悲涼之感,使人恍如回到唐朝荒涼的西北邊塞之地。
而事實上,今天羌族的居住環境已與古代有很大不同,這裡風巒迭嶂,河川密佈,有很多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著名的黃龍風景區所屬的松潘縣內,有一個小姓鄉,生活在這裡村寨的人們除了有著山民共同的淳樸、堅韌外,還擁有一種特別的才能--演唱古聲部民歌。羌族古聲部民歌又稱羌族多聲部民歌,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民族音樂史上最古老的一種唱腔。歌唱時,先由一人起調,隨之有人和音、補音,少則幾是人,多則成百上千人,氣勢恢弘。
羌族的民歌種類繁多,由於羌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複雜的唱法與唱詞僅靠祖祖輩輩的口傳心授來傳承。有的歌謠歷時極為久遠,如《大禹受命繼承鯀之父業治理洪水》,歌詞中唱到:「禹啊大禹,你是屬於天下的大禹。你是一輪五彩烘托的紅日,已經冉冉從地平在線升起......」由於羌族歷史上曾連年征戰遷徙,因此民歌中也不乏鼓舞士氣的戰歌,如《出征歌》,旋律哀怨、悲愴,即使聽不懂唱詞,也會被他們虔誠滄桑的唱腔打動,體味到沈重的歷史感。「莎朗」是羌族的鍋莊舞,喜慶的日子裡,全寨人著盛裝圍火塘或場院邊唱邊舞,氣氛歡快而熱烈。
對羌人來說,有歌必有酒,有酒必有歌。「禹興於西羌」,而我國釀酒先聖儀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後裔,因此羌族男人皆有海量。羌族中還流行著一種古老的接待禮儀--飲咂酒。飲前,主客輪流以細竹入壇中吸酒而飲。《晏》,意為酒歌,是羌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歌載體。演唱時主客並排而坐,由主人和客人輪流對飲對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遺風重重,古韻律裊裊,想是不難覓到臨江橫槊,胸容天下的情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