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無明顯異動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5月中旬,有關部門曾要求五家大型券商調查其三資企業客戶的資金賬戶,以估算熱錢流入股市的規模。
"本次調查主要是針對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等三類企業的股東賬戶和資金賬戶,跟蹤今年以來其戶頭規模的變化,並以此估算熱錢流入股市的規模。"該知情人士稱,決策層希望弄清熱錢入境後流入的領域,從而判斷其在影響著哪些領域的資產,以便於及時調控。
本次調查規格很高,受命調查的券商在5月中下旬曾派出高層到地區分部督辦。
截至5月底,調查基本結束,最終的結果並不令人驚訝。"匯總調查的結果發現,三資公司的賬戶規模沒有明顯的異動。"前述知情人士表示。
對於這一調查結果,經濟學家謝國忠稱,"結果並不意外,國外投行對中國股市普遍不看好。熱錢主要集中在銀行存款上,其次是房地產市場,流入股市本來就不會太多。"
但市場也有不同觀點。
"由於公司背景的關係,三資企業最可能成為熱錢的聚集地,從這個方面著手更方便易行。"前述知情人士表示,"但不能僅以這個調查結果為依據,來估算熱錢流入股市的規模,因為熱錢很可能隱藏在個人賬戶和內資企業的賬戶中。"
如果潛伏個人賬戶和內資企業的賬戶,上述調查上似乎難以查清。
首先,熱錢流入時披著各種各樣的外衣,很難弄清其具體流入了哪個領域;第二,即便可以估算出其流入各個領域的規模,並在流入量大的領域實施調控,但由於其高度的流動性,可以隨時轉換到另一個領域??壓倒葫蘆浮起了瓢。
"治本的辦法只能是堵住熱錢進入的通道。"謝國忠表示。
八種進入途徑
記者從權威途徑瞭解到,監管層內部已提出了八種主要的熱錢流入方式,未來可能重點看防,其中分為以公司為主體和以個人為主體兩類。
以公司為主體的進入方式有六種,包括虛假直接投資、虛假外貿、外幣貸款和外債、向內地員工支付虛假薪酬、海外捐款等。
其中,虛假外貿最為常見,規模也最巨大。其主要的途徑是與境外關聯公司合作,抬高出口價額、壓低進口價格及 "國貨復進口"。據某沿海地區銀監局的熱錢研究報告,2005年虛假貿易順差約為600億美元,佔當年官方公布的貿易順差1020億美元的60%左右, 2006年虛假貿易順差約為1200億美元,約佔當年貿易順差1774.6億美元的70%。(本報2008年6月12日9版《熱錢"銷魂"時刻:部委聯手調研》一文曾予報導)
而以個人為主體的進入方式有兩種,一是依據外管局規定的國內銀行每人每年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以親友的名義開立多個戶頭將外幣資金化整為零兌換成人民幣,;二是利用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依據香港銀行允許每天兌換2萬港幣至人民幣和每天向國內銀行匯款8萬人民幣的安排,將港幣或其他貨幣兌換成人民幣。
在熱錢流入的途徑上有了共識,阻擊熱錢的政策就可以有的放矢。
針對虛假直接投資和虛假外貿這兩個最重要的熱錢通道,謝國忠建議,"對外商直接投資的資金,監控其企業銀行賬戶,並對其項目資金用途進行長期跟蹤;在虛假外貿方面,由海關建立市場價格信息,嚴格審查進出口商品的價格異常情況。
另外,謝國忠建議收窄國內銀行個人換匯額度,而對於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可以考慮關閉,"去年深圳的人民幣現金使用量佔到了全國的約一半已經可以說明這個漏洞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