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相信很多讀者都能部分或全部背誦《長恨歌》這首詩,也看過中國大陸一些專家學者對《長恨歌》的評講。筆者發現其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這些學者均認為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以後的情節是白居易採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成了。說白了就是認為那些情節都是白居易編造出來的。因為後面的這一段是講述楊貴妃的靈魂回到仙界的事情。某些人認為,人死了一了百了,哪有什麼靈魂(以下稱元神)啊?哪有什麼神仙啊?
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的詩中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是,在中國古代,連一個兒童都能解讀的《長恨歌》,在現代的一些學者的解讀之下,完全變了味。究其原因,都是"無神論"思想惹的禍。正應驗了唐太宗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安知名不名(誰知道那些有名氣的人是不是真正明白的人呢)?(《入潼關》)"
《長恨歌》這首詩在一些小的細節上會有藝術加工的成分在裡面。比如:"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而實際情況是楊貴妃自縊死於佛堂而非死於馬前,或許在搬動遺體的時候出現"花鈿委地無人收"的事情,以及禁衛軍抬出楊貴妃遺體的時候出現"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這種生離死別的場面。玄宗不可能去看楊貴妃自縊的過程。而白居易這樣寫也是為了突出這個生離死別場景的淒慘。
再比如:"轉教小玉報雙成"這裡的小玉和雙成都是太真(楊貴妃在仙界的名字)的侍女。而這兩個侍女的名字有可能是借用的。我想沒有人會去計較這些小細節。
而在大的事情上,白居易不可能去編造。也就是"臨邛道士"替唐玄宗查找楊貴妃的元神去向何方的事情是真實的。所以筆者就解讀這一段的幾個關鍵的句子,不相信的讀者盡可當成故事看。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碧落"是道家名詞,意思是"天空、青天"。道家把三界內的天分為九層,故有"九天"之說(詳見西漢·揚雄的《太玄·太玄數》)"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大意是說,"臨邛道士"運用功能從天的最高層一直查到陰間地獄,都沒有找到楊貴妃元神的去向。或者,換一句話說就是不知道楊貴妃轉生到哪去了。
因為按照過去佛家或道家的一些學說,認為人都要經過六道輪迴。也就是根據這個生命過去世及今生所造的業來決定,有可能轉生到天界,有可能轉生成人、動物、植物、物體,甚至下地獄。
筆者在前面的章節中曾經講過了,唐人中,特別是歷代皇帝、后妃、大臣及知名的詩人等,決大多數都是有來頭的。楊貴妃也不例外。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這個"海上的仙山"其實是三界內的比人這個層次高一點的空間,它是一位神下來做事的時候臨時造的一個空間,不是當初造三界時就有的。三界內有無數的空間,道家對天的劃分也只是一個概括。我們常聽到過"海市蜃樓"這個詞,古今中外也有很多人親眼看到"海市蜃樓"的景象。現代的一些"科學家"把它解釋成是光的折射造成的現象。其實這是非常愚蠢及可笑的解釋。沒有規律的自然光,怎麼有可能折射出有規則的山體、城市、樓房、人來人往的集市呢?有天耳通功能的人甚至可以聽到集市中傳來的聲音。"海市蜃樓"的現象其實就是另外空間的景像在一定條件下顯現出來給人看到了。這些空間有的是跟人這個空間同等層次,有的比人這個空間層次高一些。
太真在轉生成楊貴妃之前所呆的最低的一個層次就是這個空間。她在這個空間中有一個身體。太真轉生到世間扮演楊貴妃這個角色,並沒有做過什麼大的壞事,她在宮中的人緣也挺好,憑她的美貌和才華,也不可能跟其她的后妃爭風吃醋。但是,佛家有一句話:"人活著就是在造業"。而玄宗賜貴妃自縊死後,她把人間的業力都還清了,因此她沒有入六道輪迴,她的元神又回到原來空間的那個身體上。不同空間的時間概念是不一樣的。人類這個空間的幾十年,在其它空間也可能只是一兩天,甚至更短的時間。所以,太真就好像是做了個夢那樣,又回來了。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這幾句是講"臨邛道士"運用功能使自己的元神離體,到"海上的仙山"上找太真,聽到太真的敘說。也許有讀者會驚訝,既然太真是天上的神仙,她怎麼會有情呢?是的,進入三界中的生命都在情中泡著,特別是太真又剛從人世間過了一遭回來,所以她的情很重。"情"是三界中的一種物質,它控制著三界中的生命,它在一定成度上還影響著一個生命將要轉生的去向。高層次的生命一旦進入三界,想再脫離三界,脫離"情"的制約,比一個常人平步登天還要難。她/他必須轉生成人,還要遇上真正度人的覺者,有真正的大法才能把人度出三界外,才能永遠不再入六道輪迴。
以上是對《長恨歌》後半部分的另類解讀。
5.撥開千年的迷霧
既然楊貴妃在馬嵬坡沒有生還的可能,那麼當年又是誰到了日本呢?很多學者一直在正史及野史中去找楊貴妃有可能生還的依據,卻偏偏忘了兩個很重要的人物,她們就是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及虢國夫人!當時她們兩個都跟玄宗的大隊人馬逃出長安城。
《舊唐書·楊國忠傳》有這樣一句話:"是日,貴妃既縊,韓國、虢國二夫人亦為亂兵所殺。"可是《舊唐書》的這句話明顯是錯誤的,因為跟其它章節的記載自相矛盾。在新舊《唐書》的"楊貴妃傳"中都詳細的記載了虢國夫人是如何被殺的(筆者將它翻譯成白話文):
虢國夫人聽到禁衛軍在馬嵬坡驛站殺楊國忠父子的事情,即與她的孩子(一男一女)、楊國忠的妻子裴柔騎馬越過馬嵬坡向西跑,到陳倉縣的時候,被縣令薛景仙知道了,薛景仙帶著一些衙役追他們,虢國夫人等人被圍在一個竹林裡。虢國夫人知道跑不了了,就舉劍把自己的兩個孩子都殺了。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對虢國夫人說:"娘子你把我也殺了吧!"虢國夫人又把裴柔殺了。然後自刎,沒死成,被縣令薛景仙等人抓住關在陳倉縣的大牢中。虢國夫人還問薛景仙等人:"是因為國家?還是因為反賊?"薛景仙等人答曰:"互有之。"後來血凝至喉嚨而死,被葬在陳倉縣城的郊外。(譯自《舊唐書·楊貴妃傳》並參考《新唐書·楊貴妃傳》)
從上面的記述我們也可以判斷出,虢國夫人逃跑的路線剛好就是玄宗要走的路線,只是她比玄宗的大隊人馬早到陳倉而已。《新唐書》對韓國夫人的下落及是否被殺隻字未提。《舊唐書》在不同的章節還提到虢國夫人被殺的事。但也未再提及韓國夫人的下落。
因此,筆者做出以下推斷:韓國夫人楊氏在聽到禁衛軍殺楊國忠的事情發生後,即趁當時混亂之際離開馬嵬坡,然後喬裝改扮,取道南下,經武漢,順長江而下,到寧波或揚州等地隱居,在那等待日本的遣唐使到來。韓國夫人必定知道遣唐使是在哪個港口登陸的。日本人從未見過楊貴妃本人,以韓國夫人的美貌和氣質,並且她熟知宮廷禮儀,及朝廷中的事情,她又常出入宮廷,身上的穿戴有很多東西都是唐玄宗或楊貴妃賞賜的,隨便拿出一件都足以證明她就是楊貴妃。因此,韓國夫人以楊貴妃的身份請求日本人幫她東渡到日本避難。
正因為此,當時隨玄宗入蜀、經歷馬嵬坡事件的史官在記錄時沒有提到韓國夫人的下落。而《舊唐書》的作者劉昫憑感覺認為韓國夫人可能是被亂軍所殺。《新唐書》的作者歐陽修等人未看到史官的記載自然不肯隨便下結論,所以對韓國夫人的下落隻字未提。
綜上所述,當年到日本的是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楊氏,而非楊貴妃本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