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一個綿延2000多年的中國節日


龍舟鼓響,粽子飄香。端午節將至,前往湖南汨羅市屈子祠憑弔、緬懷的人們絡繹不絕。

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的屈子祠,沐浴著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依偎著滔滔不息的汨羅江,閃耀著愛國詩人屈原偉大靈魂之光。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屈原紀念館館長李利權介紹說,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端陽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挂鍾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晨曦中,記者走進汨羅市楚塘鄉屈子祠村村民雷淚司的家,他的家人正在忙著包粽子、挂艾葉。這位年近60歲的老人指著奔流的汨羅江水說:"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每年的端午節,村民們就像過年一樣,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挂艾葉。而每次賽龍舟之前,年輕小夥們抬著精彫細刻的"龍頭",虔誠地到屈子祠中祭拜,祖祖輩輩們的傳統就這樣傳了下來。

每逢端午,華東的江浙一帶,老百姓喜歡晚上劃龍船,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而貴州的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

除祖國大陸在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外,清朝乾隆年間,臺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而在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也十分盛行。

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岳陽屈原研究所研究員張中一說,儘管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但賽龍舟這一端午民俗在現代社會得到新的發展。近年來,賽龍舟跨越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項目。令人擔憂的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劇烈的社會轉型,讓傳統文化陷入了逐漸失落和呼喚回歸的雙重齒輪中。中國的端午節等全國性民俗節日文化遺產在大都市裡,有的被人為淡化,有的被扭曲變形。許多年輕人正在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失去"文化記憶"。

致力於民俗學研究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烏丙安教授指出,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保護端午節應注重保護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態。

6月19日清晨的汨羅江,遼闊,寂靜。江水兀自西去。到底是一份怎樣的懷念,可以在人間延續千年?"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這副對聯出自清末李次青,鑲嵌在屈子祠旁邊的招屈亭。亭下汨羅江水,歷經二千餘年濤聲似舊,淳樸的端午民風依然。




来源:紅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