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火星北極 鳳凰號展開探索生物任務
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鳳凰號探測器成功降落火星北極附近,並開始傳回照片後,探查火星北極地區是否曾有微生物的具有企圖心行動今天已經展開。
加州巴沙迪納噴射推進實驗室任務控制中心計畫主管高德斯坦說,鳳凰號在太空歷經九個月的飛行後,幾乎完美的降落在一個較無岩石而平坦的地區。
官員說,美東時間二十五日晚間七時五十三分(臺灣時間二十六日早上七時五十三分)所接收到的無線電訊號,證實鳳凰號成功完成艱難的最後降落,並已著陸。
航太總署署長葛裡芬在聲明中說:「噴射推進實驗室小組三十二年來首度實現在火星軟著陸,這也是人類史上第三次。在此目睹這項不可思議的成就,我是再快樂不過了。」
在緊張的七分鐘降落過程,鳳凰號啟動降落傘和推進器,從時速兩萬零四百公里急速減速,並設法利用三條腿軟著陸。
依照計畫,鳳凰號在降落火星地表一分鐘後停止傳送訊號,將有限的電池電力集中在張開太陽能板和其他重要的活動。張開太陽能板對任務進行期間的能源供應至為重要。
首批傳回的照片顯示,太陽能板準確的張開,立體攝影機和氣象站的桅桿也已轉到垂直位置。
高德斯坦告訴記者:「在成功降落後看到這些照片,再度確認一個偉大團隊過去五年來工作的縝密周詳。」
但是前頭仍面臨一項關鍵性工作,即鳳凰號機械手臂的啟用。這項工作預定明天進行。
配備全副高科技設備的鳳凰號,將在北極周遭的瓦斯蒂塔斯─伯裡利斯(Vastitas Borealis)平原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挖掘任務,以探測火星結冰的地面下是否有液態水以及支持生命的有機礦物質的跡象。該平原的緯度相當於地球的加拿大北部。
鑒於火星極地地區有類似地球的季節變化,科學家認為火星北極可能和地球一樣,有較溫暖、適合人居住的地質記錄。
鳳凰號在亞利桑那大學的主要研究員史密斯在這具探測器降落前表示:「我們的整個任務是挖掘,我們發現一個星球的北極地區對氣候變化真的非常敏感···它也保存了生命的歷史。」
他說:「我們認為至少在某個時期,由於流星和其他撞擊,一定存在過有機物。」
他指出,如果存在液態水和有機物,將意味那是個「適合居住的地區」。
鳳凰號的一條「腿」站立在火星表面。(NASA)
「鳳凰號」傳回歷史性首批火星照片
經過將近10個月的飛行後,美國「鳳凰號」探測器在北京時間26日7時53分成功降落在嚴寒的火星北極地帶,展開為期九十天的鑽探任務。「鳳凰號」在降落2個小時傳回了它登陸火星後的第一批照片。「鳳凰號」是第一艘研究火星北極表面的太空船。(所有圖片:NASA)
圖左顯示「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的太陽能板已經展開,
圖右顯示鳳凰號的一條「腿」站立在火星表面。(NASA)
「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的太陽能板已經展開。(NASA)
鳳凰號拍攝它降落點周圍的火星地表。(NASA)
鳳凰號拍攝它降落點周圍的火星地表。(NASA)
鳳凰號拍它降落點周圍的火星地面。(NASA)
火星探測器鳳凰號簡介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器「鳳凰號」今天放下三支登陸腳架,成功降落在酷寒的火星北極地區,展開冰面鑽挖任務,以判定火星是否曾有適合生物存在的條件。
造價四億兩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一百二十八億元)的「鳳凰號」重達三百五十公斤,其中包括二十五公斤重的科學儀器。
「鳳凰號」降落後會展開兩片太陽能板,每片長五公尺、寬一點五公尺。
「鳳凰號」配備伸縮挖掘裝置的機械手臂,長二點三五公尺,可向下挖掘達一公尺,及採集極地凍土和水冰的樣本,並將它們遞送至「鳳凰號」上的科學儀器,以進行詳細的化學及地質分析。
配備箱狀照相機,安裝在機械手臂末端的挖掘鏟上,附有與用於35mm相機相彷的雙高斯鏡組,及兩具照明器材,可拍攝周遭環境和鑽挖出樣本的影像。
探測工具之一,由加拿大打造的氣象站,將監測火星北極地區每日氣候變化,旨在探究該地區水成份變化過程。這個氣象站配備雷射雷達儀器,(光學定向與測距),利用雷射光脈衝監測此一地區大氣層的塵埃變化。
立體照相機(SSI):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將之稱為「鳳凰號之眼」。這個立體照相機可拍攝火星北極地區高解析度和廣角影像。安裝在離地兩公尺的高處,它的立體照相功能有助提供地球上的科學家有關機械手臂鑽測任務的三度空間立體影像。它也能垂直轉動攝影,提供火星大氣層塵埃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