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汶川地震,日本人的眼神如此單純


5月13日清早,剛走進在大阪的辦公室,迎面走來的日本工程師就急切地問起來 - 怎麼樣,家人還好嗎?

沒有詢問的原因,我也絲毫不會奇怪為何會有這樣的問候,只是回答 - 還好,都平安。

今天,關於中國的話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汶川的震災。

在前一天地震剛剛發生不久,神戶街頭的大屏幕上就出現了四川災區的畫面。雖然還沒有很多傷亡的報導,但NHK的主持人與大屏幕下駐足觀看的普通日本人一樣神色凝重。作為地震頻發的國度,日本人非常清楚7.8級的地震意味著怎樣的災難。發現筆者是中國人後,不時有日本人來詢問受災當地的情況,間雜著"不會死傷很多人吧?"這樣的談論。直到筆者走後,回身看去,依然可以看到這些普通日本人憂慮的目光。

由於歷史問題和現實社會的競爭關係,中日之間有著種種的糾葛。在日多年,深感日本人眼裡,中國是怎樣複雜的形象,而今天這樣單純的眼神,已經許久沒有看到。

日本的新聞事業的確發達,電視畫面和報紙上關於震災的新聞很快增多起來,這裡出現最多的一個詞是 -- "救助"。在不斷上升的死傷數字面前,對華不友好的聲音被壓縮到了最低的程度。

公司裡的華人職員,已經開始募捐的活動,當我們申請在會議室作一個簡短的"中國地震災情介紹"時,網路部負責人上野先生若有所思道:"你們為什麼不在公司內部網上做一個網頁呢?我想這會有幫助。"

作為一家金融公司,把網路資源用於非業務的目的,是一種頗有忌諱的行為,所以我們最初並沒有作這樣的奢望。這時候,我們才感到,震災的影響,在海外已經引發了怎樣的關切。

好的。我們說,作為中國工程師,編寫一個網頁,只需要十五分鐘的時間。

募捐網頁得到了意外的關注,公司裡的各國員工紛紛發來電郵,詢問那些在成都街頭排隊獻血,和在都江堰廢墟中拚死救人畫面背後的詳情。我們不得不花了更多的時間,把網頁翻譯成英,日兩種文字,因為最初的設想,募捐的對象只是公司的華人員工。

短短兩個小時,已經收到七萬多日元的捐款,捐款人不僅有華人,而且有公司的日本,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伊朗籍員工,不斷有人來抱怨 - 中國的捐款網頁怎麼這麼慢?

當我告訴一位加拿大同事網頁慢的時候不要連續點擊,否則可能造成重複捐款的時候,他聳聳肩膀,推了一下眼鏡道:"Never mind, I  know  smoking a bad thing for a long time."(不要緊,我知道吸菸有害健康已經好久了,正好把煙錢捐掉好了)

而美國來的財務總監John直接來告訴我可以補充一些材料到網頁上去。什麼材料呢?我問。《紐約時報》。嗯?這個報紙可是一向對中國不太友好阿。然而John拿來的報紙讓我停止了質疑,《紐約時報》的報導,是溫家寶總理親臨一線救災的畫面。

"It's a time for human-being to human-being."(這個時候的話題是人與人的事情)John說,似乎很怕我拒絕他拿來的報紙。從他的眼睛裡,我可以讀出一種東西,那就是單純的人類對於另一些人類的關切。

儘管他們的捐款對於救災可謂杯水車薪,但面對這份感情,作為華人員工我們依然對他們表達了誠摯的謝意。

對中國的關切在各個地方點燃。

海外目前所能做最多的就是捐款。

阪《關西華文時報》,是我國大使館確認最早展開救災募捐活動的在日華文媒體。主編先生告訴我,在13日凌晨4點,就有捐款電話打進報社。NHK日本國家電視臺採訪了《關西華文時報》社長黑瀨道子女士和最早到該報捐款的三名捐贈人,並在當日晚間黃金時間段播放了這段採訪,呼籲日本人民為中國的救災做出更多幫助。捐款人中第一位的祝洪波先生清晨七點鐘就開著車,攜帶一百萬日元的現金,等候在報社的門前。另兩位捐款人則是日本戰爭遺孤的後代,他們的收入都處在日本生活貧困線之下,卻帶來了總計相當於五個月生活費用的捐款。

祝先生的捐款數讓NHK電視臺記者頗為驚訝,這也是當時收到的第一筆百萬元捐款,超過了日本某個政黨的捐贈額。而祝先生根本不是富豪,他開辦的一家廢品回收小公司剛剛起步,資金極為艱難。祝先生在NHK電視臺的採訪中說了一段話,被用大字字幕反覆播放,他說道:"我雖然窮,但少吃一口飯,少喝一口水,也要擠出錢來救助祖國難中的同胞。"

兩名日本戰爭遺孤的後代,則深切地表示他們的父母都是在善良的中國人養育下才度過二戰後的艱難時刻,所以,"中國也是我們的故鄉。故鄉遭災了,我們心痛"。

黑瀨道子社長在接受NHK電視臺採訪的時候表示,自從奧運火炬在長野傳遞以後,在日本的中國人愛國情緒極為高漲,而巨大的災難也使大量日本人拋棄了成見,並感動於中國方面拼盡全力的救援行動,而回歸對於中國人民的樸素友好感情。"報社裡分分秒秒都在接到新的要求捐款的電話。"

這一切,發生的如此真切,讓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覺。前一階段,由於西方媒體的歪曲報導,頗有一些外國人用不友善的目光面對中國的一切,在他們眼中,中國帶上了妖魔化的色彩。然而,震災發生之後,卻讓我們看到了世界不一樣的目光。這種目光,讓我們想起了那些在北京機場幫助我們建設四機位機庫的德國工程師忙碌的身影,也讓我們想起了很多海外中國人初到異地時受到的友好相待。其實,海外對中國的一些負面情緒,是可以找到深層原因的。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大國,確有一些我們的鄰居感到嫉妒甚至威脅,擔心強大的中國可能擠佔他們的市場,搶奪他們的職位。這種負面情緒,不但存在於西方的媒體和政府機構,而且存在於普遍的民眾之中,從而在中國高速發展的階段,構成了某種程度上對中國防範乃至敵視的氛圍。然而,在震災面前,我們可以看到,政治的考量,價值觀的對立被大多數人忘卻,他們更加關注和重視的,是與他們流著同樣鮮紅血液的人類在受苦,在遭到危難。地震的敵人不是中國,不是日本,也不是西方,而是全人類。這種讓全人類顫慄的災難,照亮了每一個人的靈魂。從我們看到的情景,人道主義的光芒壓倒了嫉妒的陰暗,不得不說,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人民總是最善良的。

中國的普通百姓是善良的,世界的人民也一樣,在同樣善良的人群之間,就算我們有些分歧,又怎能妨礙我們對未來友好相處的信心呢?

或許,這就是沉痛的震災,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禮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