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逝世後由Barbara Krafft於1819年所繪之肖像。
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斯堡,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35歲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根據當代的考證顯示,在鋼琴和小提琴相關的創作,他無疑是一個天份極高的藝術家,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游曲成為後來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他同時也是歌劇方面的專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於時代的遷變。
作品風格
洛可可風格和學院派風格
莫札特連同海頓、貝多芬都被視為"維也納派"古典音樂風格的主要代表作曲家。但毫無疑問,這並不足以定義他。在一個由 洛可可 風格統治的時代,莫札特綜合了晚些的巴洛克特有的複雜對位法,並以新穎的形式實現,該形式顯然深受巴洛克派的巴赫或海頓影響。如果莫札特是古典音樂風格的最佳代表,他的曲風卻遠遠不止於此,他的曲風是最有個性的和最能立即入耳的曲風之一。
承襲了音樂世家的血統,很早便習慣旅行生活,並習於與演奏家和其他甚至不同國籍的作曲家交流相識,莫札特自小就變成天才的模仿家,他能捕捉住所有他聽到的聲音;在他一生中他一直遵循這種方法,尤其是當熟悉對位法時。當時是洛可可時代,他從小就沉浸其中,對位法這種"學者風格"(或"嚴肅風格")是如此難以學習吸收。莫札特開始於轉寫幾首巴赫的賦格曲為弦樂三重奏,這些弦樂三重奏由 Van Swieten (K. 404a)定制,然後真正致力於創作賦格,期間遇到不少困難: 為小提琴奏鳴曲 K. 402創作的終曲沒有完成;而作於1782年的序曲和賦格 K. 394、或韓德爾 K. 399風格的系列作品,則極度複雜,這反映了莫札特在學習對位法時遇到的困難。然而,對位法為他在同期開始創作的c小調彌撒K. 427提供了營養,puis dans les mois suivants on retrouve des fugues pour vents (serenade K. 388), pour piano (Fugue en do mineur pour 2 pianos K. 426, par la suite transcrite pour orchestre dans l'adagio et fugue K. 546), et plus tard pour orgue (K. 594 et K. 608). 隨後數年,莫札特放棄純粹的模仿,但他的作品卻從這樣的練習中獲取難以估計的靈感和提升:G大調四重奏終曲(K. 387)和 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彼得"的終曲(K. 551),deux mouvements ou la superposition des lignes atteint une maitrise inegalee.
多產又多變的天才
人們不能只用單一的種類來區分莫札特的作品。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宗教音樂......都是他涉獵的範圍,莫札特全方位地嘗試各種可能,每一種 音樂種類、每一種音樂形式、每種樂器,使得作品最終能更改完善或重新譜出更加完美的成果。
影響
與天才莫札特同一時期卻在維也納成長的舒伯特,也在離世數年之後逐漸出名。其他比較不前衛、不領風騷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一般還可以發現有莫札特那一套古典主義精神的蛛絲馬跡,尤其他的學生Johann Nepomuk Hummel或Louis Spohr更是明顯。羅西尼的歌劇也托莫札特之福,而博馬舍創作之西維爾的理髮師受此風影響恐怕也並非巧合, premier volet des frasques de 費加洛. 最後,孟德爾頌、蕭邦、布拉姆斯以及Busoni都在作品中大量地延續了莫札特的風格傳承,受重視的程度和巴赫的作品幾乎同樣崇高。
從莫扎特逝世到現在,維也納還定期舉行維也納莫扎特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