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是一種什麼話



古畫: 雪中讀書 

在古代官話的性質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

漢族的先民開始時人數很少,使用的漢語也比較單純。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居民逐漸向四周擴展,或者集體向遠方遷移,或者跟異族人發生接觸,漢語就逐漸地發生分化,產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漢語方言分布區域遼闊,使用人口在9億以上。

官話方言

通稱北方方言,即廣義的北方話,一般所謂"大北方話"。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近1000年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從唐宋白話到元曲到明清小說,都是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創作的,再加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從元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臟地帶,向來官場上辦事交際,都使用北方話,因而有"官話"的名稱。實際上它是漢語各方言區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際語言,現在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通行地域 官話方言通行於長江以北各省全部漢族地區;長江下游鎮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帶;湖北省除東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區;廣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區;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少數民族區域以外的全部漢族地區。此外,在非官話方言區中。還有少數由於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話方言島。如海南島崖縣、儋縣的"軍話",福建南平城關的"土官話",長樂洋嶼的"京都話"等。使用人口 7億以上。

分區 官話方言內部按其語言特點一般可以分為 4個支系,即4個方言片(或稱 4個次方言):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

華北官話 即狹義的北方話,它通行於北京、天津兩市,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其中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山東、河南的官話各有特色,近來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另立膠遼官話和中原官話兩支。其中中原官話包括山東、河南部分地區以及長江以北的徐州、阜陽、陝西的西安、山西的運城等地區。

西北官話 通行於山西、陝西、甘肅等省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新疆漢族使用的語言也屬西北官話。山西及其毗鄰陝北部分地區、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保留古入聲字,自成入聲調,不同於一般西北官話,也不同於華北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為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方言中獨立出來。與此同時,有學者提出西北官話作為官話方言的一支,範圍宜縮小到只包括甘肅蘭州、寧夏銀川等地的方言,改稱"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 通行於湖北省大部分地區(東南部、東部除外)、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漢族地區以及湖南、廣西兩省北緣地帶。西南官話地域遼闊,但內部比較一致。

江淮官話 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安徽省長江兩岸地區,江蘇省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徐州一帶除外),長江南岸鎮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區,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帶。江淮官話是官話方言中內部分歧較大、語言現象較為複雜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帶方言,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歷來不少語言學家認為可以從官話方言中分出,獨立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語言特徵

語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反映出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古全濁聲母字在現代官話方言各支系中幾乎都念為清聲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濁平聲念送氣清聲母,古全濁仄聲念不送氣清聲母。

②韻母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華北官話中河南黃河以北地區、西北官話中山西南端、陝西的陝北及內蒙古西部部分地區有入聲調外,其餘各地官話大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少於4個或多於 5個的都比較少。古四聲中,平、上、去三聲在各地官話中的分化、發展情況大體相似,即:古平聲清聲母字各官話大都念為陰平,如包、周、基、夫、甘、尊、當、江、光等;古平聲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陽平,如爬、徒、鋤、奇、條、林、沉、群、同、紅等;古上聲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字各地官話大都念為上聲,如補、早、膽、粉、黨、井、榜、選、暖、染、老等;古上聲全濁聲母字和古去聲字,各地官話多念去聲,如古上聲全濁聲母字部、父、道、憤、蕩和古去聲字過、怕、步、帶、共、耀等。古入聲字在官話方言中的念法比較複雜,除江淮官話及西北官話中山西、陝西部分地區、華北官話中黃河以北河南省部分地區保留入聲自成調類外,其餘入聲調消失的各地官話,古入聲字的歸屬各不相同。大致說來,華北官話跟北京話一樣,入聲消失後入聲調的字分派平、上、去各聲,即所謂"入派三聲":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歸去聲,清聲母入聲字分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各調中去;少數地方(如濟南、大連)與北京略有不同:古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陰平(如濟南),或全歸上聲(如大連)。西北官話沒有入聲的地方古入聲調字的分派有兩種情況: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陰平,如西安;或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歸陽平,其餘歸去聲,如蘭州。西南官話古入聲字的分派最為劃一:只要是古入聲字,不論聲母是什麼,一律念陽平調,幾乎沒有例外。

詞彙方面 官話方言的詞彙和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詞彙大同小異。官話方言中通行範圍比較廣的語詞,大都已進入共同語,作為基本詞彙,沒能為共同語吸收的官話方言詞,大都只流行於某一個官話方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話在詞彙上的差異,比官話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小。但官話方言通行範圍如此遼闊,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方言詞語。例如北京土話"二乎"意為"猶疑","咋呼"意為"囂張","沖道"意為"敢做敢說";天津話"廣"意為"打","老公"意為"烏鴉","罷了"意為"了不起";西安話"瞎了"意為"浪費"、"糟踏";山東聊城話"毀"意為"打";河南洛陽話"連連兒"意為"趕快"。新鄉話用"亂"表示"住",用"紅"表示"賣力氣 ";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說成"擺龍門陣",武漢、重慶等地"倒霉"說成"背時","可憐"說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格。"太陽"一詞在官話方言區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北京、保定稱"老爺兒"(北京也稱"太陽"),瀋陽、西安稱"日頭",太原、呼和浩特稱"陽婆",合肥稱"熱頭",成都、武漢、昆明稱"太陽";光是河北一省,對"太陽"的稱呼就有"老爺兒、爺爺兒、爺爺、日頭、日頭爺、日頭影兒、陽婆兒、陽婆、前天爺、佛爺兒"等等,可見詞彙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話方言內部,仍然不容忽視。官話方言的詞彙跟其他方言比較,還顯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雙音節詞特別佔優勢。雙音節詞在漢語中是整個詞彙裡佔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話方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許多在官話方言中加"子"而成為雙音節詞的,在其他方言中往往是沒有"子"的單音節詞,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吳方言、閩方言),或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穀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吳、湘、贛、客家、粵等方言),或收"栗"(閩方言);"相片" 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叫"相片"或"相片兒",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贛方言仍用雙音節"相片"外,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都是單音節詞,或叫"照"(吳方言蘇州話),或叫"相"(粵方言、閩方言)。

②古代語詞保留得比較少。儘管每個漢語方言都繼承了不少古代漢語的語詞,但是相對而言,官話方言區各地方言保留古語詞的現象比較少。例如"眼睛"一詞,官話方言區各地大都說"眼睛",而閩方言至今仍叫"目",粵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漢語對這一人體器官的名稱;又如"站立"一詞,除官話方言區及湘方言外,吳方言叫"立",閩、粵、客家、贛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漢語的說法;此外,還有一批極常見的生活用詞,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說法,而官話方言則採用了跟現代漢語普通話一致的說法。如"看"是官話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粵方言、閩方言(部分地區)卻用古代的語詞"睇"。

③外來藉詞比較少。和南方諸方言比較,官話方言中外來的藉詞比較少。南方閩、粵等地向來為出海門戶,與外國接觸多,方言中較易借入外語語詞,如閩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西亞 -馬來語詞,粵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語語詞。有時候同一個事物,官話方言與南方各方言卻採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顯示出"舶來"詞與"土產"詞的差別。例如"水泥"一詞,粵方言區有人叫"士敏土",吳方言叫"水門汀",都是英語cement的譯音;閩方言叫"番家灰"、"紅毛灰"之類,也顯示出外來的色彩,而官話方言大多數和共同語一樣用"水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則是地道的漢語語詞。又如照相用的"膠卷",官話方言各地都叫"膠卷",而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卻都採用英語film的譯音詞"菲林"。

④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比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較,官話方言的語氣詞比較少,用法更加概括,分工不那麼細。例如常見的語氣詞"呢、嗎、啊"之類,官話方言跟共同語是一致的,而南方吳、粵等方言的語氣詞則豐富得多。

語法方面 比較突出的特點是:

①構詞方面,修飾性的詞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話偶有"雞公"、"雞母"一類說法外,各地官話大都是"公雞"、"母雞"、"客人"、"拖鞋"等說法,不像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飾性的詞素加在後面。如"雞公"、 "人客"、"鞋拖"(閩方言)之類。

②運用語音內部屈折變化表現語法意義的現象比較少。除個別地方外,官話方言很少有語法學上所謂"構形法",即"狹義形態"的東西,粵方言、閩方言用變音的方式來表現某種語法意義的現像在官話方言中很少見。

③結構助詞"的、地、得"的運用。官話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結構助詞"的、地、得",用途各不相同。這幾個結構助詞以北方官話用得最普遍,已進入共同語的語法體系中。在官話以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卻很少見,就是有類似的結構助詞,也不像官話方言那樣 "的、地、得"分工明確,用法不混。

④重疊式的運用範圍相當廣。官話方言的重疊式內容相當豐富,使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親屬稱呼,南方閩、粵、客家、吳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疊式,多用單音節詞素前加"阿"來稱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類。而在官話方言中,則普遍用重疊音節的方式來稱呼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類。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詞,在南方各方言中是不能重疊的,在官話方言中卻以重疊的形式出現,如"星星"一詞。在西南官話、西北官話中,重疊表示附加的小義。如成都話"盤盤"意為"盤兒"。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