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催動著亞洲地區的整合。但亞洲地區國家積極參與整合根本動機是什麼?美國學者埃倫.弗羅思特在她的新書《亞洲的新地區主義》中提供了新的答案。
*整合令人眼花繚亂*
亞洲是世界上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最近多年亞洲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也普遍注意到,這個地區的整合進程在多領域、多層次地進行著。
華盛頓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訪問學者埃倫.弗羅思特女士長期從事亞洲地區整合方面的研究。她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書名叫《亞洲的新地區主義》。弗羅思特在華盛頓舉行的新書發布會上指出,亞洲地區的整合令人眼花繚亂,各有關國家的政府都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她說:"我所說的亞洲的新地區主義是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受政治推動的整合運動。參與這個運動的有16個民族國家。10個屬於東南亞國家聯盟,此外還有日本、中國、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16個國家都在某種方面和某種程度上參與了這一運動。之所以把這個運動稱為‘新地區主義'是為了區別於這個地區過去發生的整合現象。"
*整合併非只出於經貿因素*
弗羅思特女士曾經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的經貿顧問。她表示,許多人都把亞洲的地區整合現象歸因於自由貿易,認為各有關國家是為了經貿利益而逐步加強相互間的合作。這種合作的需要在1997年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顯得越發必要。
弗羅思特也承認在1997年之後的10年裡,特別是最近5年,這股地區整合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活動也更加頻繁,各種各樣的論壇、各種各樣的會議、各種各樣的組織層出不窮,東盟五國、東盟加三、東亞峰會等,東盟加三下面就設立了幾十個委員會,每年要舉行300多次會議。
弗羅思特認為,經貿的因素固然是推動地區整合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她認為並不是最根本的因素。
她說:"我書裡有一些圖表顯示出地區內部的貿易持續增加,幾乎達到了歐洲聯盟的水平,遠遠高於北美自由貿易區。不過,這反映了以中國為中心的生產網路的發展。在勞動分工的作用下,各有關國家都在尋找自己的比較優勢,生產具有競爭性的零部件,最後運到中國進行組裝。中國自身的技術能力也在提升,帶動著這個地區生產的更新換代,作用是很明顯的。"
但是,弗羅思特女士指出,亞洲很多國家依賴中國,而中國又非常依賴美國、歐洲的市場;再一方面,她認為,中國的生產網路在地區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啟動之前就已經存在,所以,說自由貿易是這一輪地區整合的根本性因素似乎不能成立。弗羅思特還表示,不少整合動作與其說是出於經濟目的還不如說是出於政治和安全的考量。
*整合出於四個因素 中國因素最大*
從形勢上和時間上分析,弗羅思特提出了四個因素,一是其它地區的影響。歐洲內部的整合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啟動對亞洲影響比較大,為了不使自己落後,喪失競爭力,亞洲國家開始加快內部整合的步伐;第二個是亞洲金融危機,這場危機使亞洲國家看到在關鍵時候不能指望美歐出手相助,只有通過自身的能力的加強才能應對困難;第三是對付跨國界的各種問題的需要,如控制疾病、對付海盜等;第四是讓中國參與各種地區整合行動,並為此做出承諾,擔負起責任。
在各種因素中,中國是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弗羅思特指出,人們往往只注意到上面所提到了各種因素,但卻忽略了中國的崛起在這個地區引起的深層的不安,特別是在新興民主政體出現之後,一個跨越亞洲的民主政體正在對集權的中國形成包圍。
弗羅思特說:"亞洲許多國家特別擔心沿著南中國海中部形成的一條線。這條線被人稱作‘民主國家鏈條",從日本、臺灣、菲律賓到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它們對中國大陸形成了包圍。中國政府會如何理解?他們會把這個鏈條視為包圍或者遏制。這對東南亞國家來說是一個惡夢,它們必須在日本和中國之間,或者中國和美國之間進行選擇。"
弗羅思特說,亞洲國家都希望極力避免做這種選擇;為了避免這種陷入這種困境,有關亞洲國家進行了大量的外交活動。這位亞洲專家認為,新地區主義實際上是亞洲國家在中國崛起的時代為追求政治和平而做出的地緣政治宣示。弗羅思特表示,可慶幸的是,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中國非常小心地處理對周邊國家和亞洲其它國家的關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在亞洲絕大多數國家都認為中國的發展並沒有對它們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