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味。說到過年的吃,總是"初一餃子"打頭兒。
天津市民俗專家高成鳶介紹說,餃子的發明經歷了長期摸索,到三國時,《廣雅》出現的"形如堰月(半月)"的"餛飩"就是餃子,唐代《西陽雜俎》中又叫"湯中牢丸"。元朝稱餃子為"扁食"。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民間初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趙之珩說,餃子成為初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初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蜜棗、花生、栗子、硬幣等包進餡裡。吃到紅棗的人,來年的日子甜甜蜜蜜,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長壽,吃到硬幣的人財運亨通。
專家表示,餃子這一節日佳餚在給人們帶來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吃過年夜飯,聽完新年鐘聲,經過短暫的休息後,作為初一一項重要習俗的拜年就在初一這天開始了。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新年快樂"、"過年好"、"新年好"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天津市民俗專家張仲說,出門拜年有三大好處,一是從精神上酬謝對方,二是親密彼此關係,三是平日有"小矛盾"的人,借拜年可以消除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拜年對人際關係的和諧是有益的。
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網路拜年等。雖然人情味少了,但方便快捷省錢省力,尤其是受到年輕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