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泰山 仙跡探微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濟南市與泰安、歷城、長清三縣之間,綿延420餘平方公里。泰山的主峰在泰安縣城北,海拔1530多米,高度居五嶽第三位,列在華山和恆山之後。根據南北朝時梁人任昉撰的《述藝記》中所載,盤古開天闢地死後,頭部化作了泰山。秦漢間有民間傳說:盤古死後,頭為東嶽,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因此,泰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古稱岱山,亦稱岱宗。《詩經》中有詩稱:"泰山岩岩,魯邦所瞻"。東漢應劭所著《風俗通義》中亦說:"東方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之長。"古人認為東方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的所在,所以認為泰山在五嶽中的地位特別重要,推尊為"五嶽之長"。

泰山一向被視為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修煉之人理想的修煉之地

據說由仙人山圖公子管理。這裡流傳的仙人故事不少,比如泰山老父、稷丘君、安期生、崔文子等。晉代葛洪著的《神仙傳》記載了泰山老父的故事。漢武帝劉徹東巡狩獵時,看見一個老翁在路旁鋤地,頭上的白光有數尺之高。老人看上去五十多歲,但面色紅潤如童子,肌膚光滑有光澤,一看就不同凡俗。武帝覺的怪異,就上前詢問老人的道術。老人告訴武帝,他曾經遇見過一個得道之人,那個人教給他修煉之法。他依此修行,身體便開始向年輕方向轉變,頭髮也由白髮變成黑髮,掉了的牙齒又齊齊的長了出來了,身輕如燕,每天能行走三百里。現在他已經有一百八十歲了。這位老人就是泰山老父。老父後來進了泰山,每隔十年、五年,他都回鄉看看。等他三百多歲時,就再也沒人見到過他。

《列仙傳》記載稷丘君是泰山下的道士。漢武帝時,他因道術高明而受到賞賜。他頭髮白了能變黑,牙齒脫落了能再生。後來他辭別武帝回到泰山下。武帝東巡泰山時,稷丘君戴著緇布冠,穿著黃色道袍,抱著琴出迎武帝。他拜完武帝,手指點著泰山對武帝說:"陛下請不要上山,上山必傷腳趾。"武帝不聽,結果才上去幾里路,右腳趾就折傷了。武帝十分忌諱這件事,因此就只在山下祭祀了一番就回去了。這說明稷丘君有預見未來禍福的能力。後來武帝在泰山下為稷丘君建了寺廟,設稷奉祀他。

還有一個叫崔文子的也是泰山人,家裡世代都喜歡道家的修煉之術。文子住在泰山之下修煉,並配製丹藥,還建了一座石父祠。他把製出的藥拿到城市裡去賣,自稱已有三百歲。後來瘟疫流行,老百姓死亡數以萬計,郡縣長官到文子那裡請他拯救百姓。崔文子就手拿紅色的旗旛,去各家各戶巡視。吃了他的藥的人,病很快就痊癒了,被救活的人數以萬計。

《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記述了道士張忠修煉的故事。張忠是中山國人,為了躲避戰亂,他隱居在泰山修行,每日服用靈芝。後來前秦苻堅派人請他去長安做官,他辭謝回山,走到華山而逝,謚"安道先生"。

類似上述修煉成仙的故事,在史書上仍可以找到一些。

泰山何時建造宮觀廟宇,目前還無法確定

根據已有資料,泰山廟宇以岱岳廟建造最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介紹了該廟的情況。"泰山有下、中、上三廟,牆闕嚴整,廟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餘圍,蓋漢武所植也。......門閣三重,樓榭四所,三層壇一所,高丈餘,廣八尺。樹前有大井,極香冷,異於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中廟去下廟五里,屋宇又嘗麗於下廟。廟東西夾澗。上廟在山頂,即封禪處也。"中廟後稱老君堂,成為唐代皇帝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岱岳廟後稱東嶽觀,成為道教宮觀。

除了岱岳廟,泰山還有許多留有仙跡的宮觀所在,大多在唐宋時期建造。有青帝觀、王母池(古稱群玉庵)、升元觀、天書觀(即乾元觀)、斗母宮(古稱龍泉觀)、碧霞元君祠、玉帝觀、會真宮等。元明時期則建造了長春觀、三陽觀、酆都廟、萬仙樓、靈應宮等。清乾隆《泰安縣誌》卷三詳細描述了這些宮觀的位置。明清時,除了東嶽廟、碧霞元君祠多次修葺外,其它都逐漸被廢棄。目前僅存東嶽廟、紅門宮、萬仙樓、斗母宮、碧霞元君祠、玉皇殿等處。其中的碧霞元君祠供奉的碧霞元君據稱就是泰山娘娘。

因為泰山是五嶽之首,也或許因為泰山是離仙人最近之處,因此中國古代帝王多在即位之初,或太平之歲,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祈福納祥。所謂封禪,就是在在泰山上筑土成壇,在壇頂點燒柴禾,以祭天,此稱叫"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 (梁父)上選擇一塊地方(稱為折)瘞埋祭品,叫做"禪"。兩方面合而稱為"封禪"。中國古代皇帝相信自己是"受命於天",因此向天祈告,一方面祈求神的保佑,另一方面也是感謝神保佑國家國家風調雨順、民生安樂。據說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須、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都曾經去泰山封過禪。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的皇帝秦始皇據說也曾去過泰山封禪,其在歸途中避雨的松樹,被稱做"五大夫松"。

有意思的是,泰山的中軸線與泰安城的建築空間渾然一體。具體來說,岱廟是泰安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安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其順序完全按照登山祭祀活動的順序,似乎預示著由"人境"向"仙境"的過渡。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有詩《望岳》讚曰: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