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艷羨的博士生生活是否真如糖衣藥片般外邊看上去是甜的,裡邊的實質卻是苦的?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出路?他們認同"十年後博士與大白菜同價"的論調嗎?
2006年底,本報刊登的一位署名遠瀟的管理學博士生的文章《一名在校博士生的來信--我們的出路在哪裡?》引發廣泛討論,博士生的生存狀態受到社會的密切關注。2007年4月,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會對重慶市在讀博士生進行了調研,試圖為上述問題求解。
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65份,一定程度地還原了博士生的狀態。
結果令人震驚:八成博士生求學期間生活苦悶,其中經常覺得苦悶的佔11.6%。近來,記者追訪了部分在讀博士生,探尋那些即將獲取最高學位的學界驕子的夢與痛。
15%的博士生未婚 最苦悶的是"Money and sex"
肖偉是重慶某高校博三學生,已過而立之年,依然孑然一身。
"到底是‘硬體'先天不足,還是‘軟體'運行不暢?這個問題比我的課題更深奧。"他打趣說,"正解實在不浪漫:因為不知道自己將身在何處,遊蕩中的浮萍該向哪個方向扔出‘秋波'?"
肖偉碩士研究生期間曾沐於愛河,後來因為自己異地求學而分手,"分手很痛苦,而且年紀大了,經不起折騰,等以後穩定下來再考慮。苦惱的是每次打電話回家,老媽都要念叨:妹妹比你小好幾歲,孩子都能打醬油了......"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從小學一直念到博士的人很多,而目前這一人群仍在不斷擴大。調查顯示,15.2%的博士生未婚,甚至沒有男(女)朋友,另有39.6%屬於已有男(女)朋友的未婚博士生--已婚博士生不到一半。
在北京某著名高校讀博一的何斌更是典型案例。身高長相都不出眾的他在情感方面一直不得志。為了心理平衡,他把時間都花在學業上了,考博一結束,家裡就開始"逼"他結婚。
"問題是和誰結婚,總不能畫一個吧?"何斌很無奈,讀博才一學期,就被譽為"相親專業戶",卻總以失敗告終。
最慘烈的一次,學長牽線,兩人交往了不到一個月何斌就被對方"pass"了,說辭是"沒感覺"。這讓人云裡霧裡的解釋刺得何斌拉著哥們兒去買醉,他報出的擇偶標準卻被一致嘲笑為"低劣得令人髮指"。
相對於男博士生,單身女博士生的婚戀顯得更難。
秦虹在重慶某高校讀博二,衣著灰暗,看上去遠大於她的實際年齡。談起婚嫁,她顯得很尷尬,"我要求不高,但至少也要我看得上他、他也看得上我吧。"但由於沈迷於學術,忽視了婚姻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大,擇偶面越來越窄,"不高"的要求也漸漸顯得"高"了。
調查顯示,八成在讀博士生感嘆自己的交往圈子不夠大,其中34.7%的博士生感覺自己的交往圈子窄,只有19.5%的博士認為自己交往圈子寬。
調查中,男女博士都把品質列在擇偶條件的首位,同時,都較為注重性格和能力。結果還顯示,83%的女博士生願意接受對方比自己的學歷低。
已婚博士同樣飽受情感困擾,主要表現在不得不忍受的兩地分居。北京某著名高校博士生程亮調侃地說,他最苦悶的兩點就是"Money and sex"(金錢和性)。
"經濟壓力之下,頻繁回家並不現實,只能通過電話和簡訊緩解相思之苦。僅這一項,我們每個月就要花上百元的通訊費,而這對沒錢的我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程亮苦笑道。
59.1%的博士生反對將學位與論文數量掛鉤
在很多人看來,博士生肖偉顯得有些自閉甚至"異端"。一心扑在學術研究上的他,每天待在一方小小書齋裡,除了必要的學術交流,幾乎不與人交往。
"我也不想把自己關起來啊,但是有什麼辦法呢?時間緊,壓力大,導師的期望又很高,所以總得加班加點,熬夜更是家常便飯,代價就是覺得身心俱疲。"科研的重壓讓本來很年輕的肖偉看上去比同齡人蒼老許多,"我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有些博士為了完成導師交給的任務經常要連續奮戰幾個星期,常常累出病來。"
呂峰是北京某高校博二的學生,眼下正忙著擬博士論文提綱。"學校規定在開題前必須有一篇論文在一級核心期刊上發表,否則就不准開題;在畢業前至少有兩篇,達不到就不准畢業。"他說,博士生在核心期刊特別是一級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並不容易,除非文章質量很高,或者作者在其所在領域已小有名氣。為"曲線救國",不少博士生都選擇和導師聯合署名,借導師的學術知名度增加發表的可能性,但這樣就只能署第二作者,被"打折"以半篇計分。
還有一些期刊要求作者交納版面費,這對很多博士生而言,也是一道坎兒。
林單是重慶某高校博一學生,學校要求,博士生畢業前必須完成10分的科研工作量。刊物和課題的不同級別被折算成不同分值,最後累加。其中還必須有一篇分值不少於4分的論文或課題,否則就不具備論文開題資格,更甭談論文答辯了。"很多人讀了七八年也沒有完成科研積分,畢不了業,拿不到學位證,壓力可想而知。"
調查顯示,贊成與反對發表論文的數量與學位授予掛鉤的博士生為四六開,更多的博士生並不認可該制度,"科學無捷徑,科學研究的規律也不能違背,這樣只會製造學術垃圾。"
論文發表並不是最難過的關口。能否取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更加重要。而博士論文能否順利通過,選題至關重要。秦虹的論文選題非常新穎,學術前沿的新領域卻要求有很深的學術功底,涉及多門學科。論文開題報告改了一次又一次,都被導師"斃掉"了,"怎一個鬱悶了得!每天都在冥思苦想甚至熬通宵,感覺自己一下老了很多。"
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在校博士生願意忍受學術研究的孤獨。70.1%的博士生滿意自己的導師,26.2%的博士對導師的評價為"一般",只有6名博士生選擇了不滿意。
42.4%的博士生把就業難歸咎為就業面狹窄
肖偉舍棄了原本安逸的生活,躊躇滿志地來到自己夢想中的大學,相距甚遠的女友不堪相思之苦提出分手給了他第一次打擊,而今,他更加茫然:"不知道未來在哪裡,眼看就畢業了,工作一點眉目都沒有,夜深人靜時,我時常會問自己這樣的選擇是否值得,以致夜不能寐。"
肖偉其實很優秀,常發表論文、學術隨筆等。"我們就業面窄,可選餘地不大,不是高校就是科研機構,一方面是自身意向,另一方面也是社會現實。"說起就業,肖偉當年的豪情,化為一聲嘆息。
85%的女博士認為當前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別歧視--就業更是她們的切膚之痛。很多用人單位公開宣稱"招男博士,非常優秀的女博士也可以考慮"。這無疑增添了在校女博士生對自己未來的憂慮。
四川省某高校博三學生李勤表示,她夢想成為一名高校教師,但是現在稍好點的高校,不是傾向於要男博士,就是有職稱要求,可是沒有工作經歷,怎麼會有職稱?跑了大半個中國,一學期過去了,錢花了不少,工作卻仍舊沒有著落,她的自信被一點點磨掉。
"早知今日,當初還不如碩士畢業便上班。以前的同學,當時工作找得不怎麼樣,可是現在的日子都很滋潤。"眼看著畢業時間逼近,未來尚不確定的她總有一些煩躁、一些不安。
調查顯示,期望值過高、就業面狹窄、年齡偏大、缺少工作經驗......都是博士生眼中導致就業難的因素。而無論文科還是理工科,也無論熱門還是冷門專業,博士生都面臨著就業面狹窄的問題--42.4%的博士生認為就業面狹窄是制約他們就業的突出"瓶頸"。特別是文史類專業的博士生,大多對就業信心不足。
調查顯示,願到高校做老師的佔66.7%,願意去科研機構的有19.4%,而選擇願意去政府機構的為15.2%,公司的為12.1%,選擇自主創業和自由職業的博士生均只佔到3.6%。顯然,在讀博士生就業意向過度集中於高校和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