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訊涉在華行賄受罰:約千名中國受賄者都有誰?(圖)

發表:2008-01-18 01: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最近一期《財經》雜誌,刊登了一篇有關"朗訊門"的報導。報導稱,去年12月21日,美國司法部刑事部助理主控官艾莉斯·費雪宣布,朗訊與司法部達成和解,條件是朗訊為其違反美國《反海外腐敗法》付出100萬美元罰金。美國證監會亦與朗訊就同案達成和解,朗訊另行受罰150萬美元。國人關注的"朗訊門" 案件,終於以朗訊公司的"以罰代刑"而結束。

  但報導的結尾卻"奇峰突起":"朗訊門"一案基本了結,約千名中國受賄者卻仍是未解之謎。"為什麼只有朗訊被抓了,其它公司沒事;為什麼只有行賄方,沒有受賄方?"一下子又把人們的思緒拉到遠方:眾所周知,朗訊在2000年至2003年間,為千名中國政府和國營企業高管訪問美國出資並以"參觀朗訊工廠,接受培訓"為由安排行程。受邀者的美國之行,大多花在與工廠參觀或者培訓毫無關係的地點,例如夏威夷、拉斯維加斯、大峽谷、迪斯尼樂園和紐約等地。在這三年裡,此類"訪問"次數達315次。但究竟是哪些電信企業的哪些高管收受了朗訊的好處費,幾年來公眾所獲悉的情況一直語焉不詳。於是乎,又有媒體議論,"朗訊門"在美國畫上了句號,可在我們這裡,應該有個開始。

  這個要求並不過分。記得在"朗訊門"事件發生八個月後,國家有關部門就開始對事件進行調查,其依據也是朗訊公司所提交的長達800頁的報告。據當時的報導,調查由國家信息產業部和國家檢察機關牽頭,調查部門還希望通過朗訊提交的報告,能盡快找到涉嫌受賄的公司或個人。然而,迄今為止,我們的"有關官員"仍停留在"有關"的程度,身份模糊不清,情況模棱兩可。至少沒有任何有關報導顯示有關官員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追究。從常理上講,作為對美國證監會處罰 "朗訊門"的一個回應,無動於衷實在說不過去。

  可能其間有我們不瞭解或不能夠瞭解的地方。比如,所謂"行賄中國官員"純係子虛烏有。倘若是這樣,就應該有人站出來嚴正聲明予以澄清,並以"誣陷罪" 起訴朗訊公司,這是維護我們"聲譽"的最佳機會。但是,多年來不但沒人澄清,國內現在甚至不少人已經不知曉曾有過什麼"朗訊門"。這種"冷處理"用股市的常用語來說,就叫"以時間換空間"。

  還比如,由於兩國司法定性的不同,我們不能簡單地套用這個"國際慣例"。確實,目前中國司法界和法學界對公款旅遊、公款吃喝、公款娛樂等現象是否屬於貪污,尚存在很大爭議,司法實踐中也還沒有誕生過相關的判例。但是,即使不構成犯罪也不等於沒觸犯黨紀政紀。而且,人數次數之多,絕非一般性質的違紀;如果因為免費遊玩玩得高興而在商務活動中給外商提供"便利",性質會更嚴重。但不管怎樣,總要有個說法,"悶"在那裡,不就是變成了現在流行甚廣且人人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嗎?

  再比如,在司法機關或紀檢部門看來,接受商人買單的旅遊很正常,既夠不成犯罪也夠不成違紀。美國認定受賄那是美國的事情。其實,"行賄"與"受賄"本是一對對應的法律關係,既然美國那邊已經認定朗訊在中國行賄,"蘿蔔"已經拔出來好多年,我們這邊居然帶不出"泥"。是我們對於腐敗的容忍度高,還是反貪污賄賂的法律滯後而不能與國際接軌?值得深思。須知,雖然中國目前沒有《反海外腐敗法》,但是對於發生於國內的商業賄賂行為,仍然是有法可依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將商業賄賂犯罪的主體擴大到公司、企業以外的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這條規定,不是"擺樣子"的。

  有識之士曰,對於發展著的中國而言,如果把"朗訊門"比作一個惡之果,就必然存在著孕育這個惡果的樹木和生態,因此,它所涉及的各種問題就特別值得繼續深思。"朗訊門"水花不起,實在不正常。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海證券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