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巒迭翠,波光粼粼,天水相連,"秋水共長天一色"。一群身著短衫和淡藍長裙的傣族少女,臂帶金環,透著大自然賦予的靈氣,在水邊嬉戲。伴隨著優雅的音樂,少女們輕歌曼舞,婀娜多姿。體態輕盈,優雅嫵媚,飄飄欲仙。舞動身軀宛如楊柳隨風,秀髮飄飄,人與自然構成了一幅美麗和諧、"秋水伊人"的畫面,儼然人間仙境。
她們時而模仿游魚的輕盈,時而學著高雅的孔雀。天真爛漫,恬靜淡雅,與世無爭,超凡脫俗。清水洗去人間煩惱,了卻萬種愁思。結束時演員舞姿持續不停,源源不絕,餘波蕩漾,意猶未盡。
戲劇評論碩士郭靜子評論說:《傣族少女》表現了少女在水邊,戲水說笑,舞者舉手投足間,就把女性的活潑和柔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歷史簡介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廢除世襲土司,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曆法,傣歷的年是陽曆年,月卻是陰曆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傣族人十分喜愛詩歌,有著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的家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很有特色,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是其經典的舞蹈,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曆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湧",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人民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明代《南詔野史》中也有關於孔雀舞的記載:"婚取長幼跳蹈,吹蘆笙為孔雀舞......",可見孔雀舞的歷史源遠流長。
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 、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
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山青水美,人傑地靈,傣族婦女一般都身材苗條勻稱,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
魚舞:傣語叫"戛巴"。據說在傣族發現了魚並學會捕魚的時候起,就跳起模仿魚兒的舞蹈。魚舞比其它傣族民間舞更為柔和、細膩,靈巧而活潑。主要表現在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腳掌碎步動作上,小跳敏捷活潑,表現魚兒在風平浪靜的水中漫遊時,常採用全腳或半腳掌屈膝碎步行走,沒有起伏,雙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擺動。在表現魚兒戲水或與急流搏鬥時,常採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躍性動作,形象生動逼真。魚舞多採用魚形手式(一手以手心蓋於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雙手向外劃圓和雙臂在後擺動為典型動作。魚舞的鼓點比較緩慢、輕盈,豐富的鼓語不亞於孔雀舞。
鼓舞:傣族的鼓舞豐富多彩,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面鼓,另一種是雙面鼓,因為單面鼓的形狀像大象的腿,因而起名為"像腳鼓"。
像腳鼓舞:傣語叫"戛光",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栽秧後和豐收時節,就跳起像腳鼓舞以示歡慶。像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像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
雙面鼓舞:傣語叫"光邦",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種鼓舞。此種鼓一頭大、一頭小,兩面均蒙有皮。小雙面鼓長一尺半左右,可橫掛在身上,舞時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擊鼓,動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彎造型較突出。大雙面鼓直徑六十七公分。需要倆人用竹竿扛起來,舞者雙手掄槌,做雲手轉身,吸腿、跪蹲等動作打鼓。鼓聲鏗鏘有力。幾十人幾百人均可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手持鮮花或手巾載歌載舞,節日時通宵達旦歡舞不息。舞蹈樸實熱情。
花環舞:傣語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體舞蹈。從很早的年代起,每當潑水節和其它宗教節日來臨時,小夥子和姑娘們就成群結隊採集最鮮艷最美麗的花,然後打著像腳鼓載歌載舞把鮮花送到緬寺搭成花亭......,這一古老的習俗至今流傳在傣家村寨。
煩整:傣語稱刀舞和棍、拳、棒這類舞為"煩整",是男性的舞蹈,與漢族的武術類似。舞蹈動作有力、剛健,多採用"大八字跺步"、"彈腿"、"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等步伐,這些動作在傣族民間舞中很少出現。刀舞有單刀、雙刀、短刀和長刀(類似劍)等種類。棍、棒、拳術與刀舞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