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屋的興建幾乎和每個新加坡人都有關係,因為裡面有不少公積金的錢,因此只要結了婚,是新加坡國民,都可以申請一手組屋。永久居民,則只可以申請購買二手組屋,因為組屋住滿了五年,就可以自由買賣。經濟寬裕的,可以買大一些,三房二廳的,錢不夠多,就可以先買小一點點地,八十多平方米。說是小,在香港,這可是中產以上的居住面積水平了。
新加坡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住在組屋裡面,另外大約二成的人住私人公寓,當然還有百分之十的富人住在他們的豪華住宅裡面。
和我們的司機聊天,她告訴我們,新加坡真正很貧窮的人不算多,如果沒有工作,可以向政府申請用很便宜的租金租房子,當然房子就不會大,最小的只有四五十平方米一間房間,不過還是那句話,四五十平方米,在香港,可以一個小康四口之家的平均居住面積水平。再窮,也不能夠上街乞討,因為乞討在新加坡是犯法的行為,太窮怎麽辦,司機說,也有一些生活困難的老人家,會在社區賣紙巾等小貨品,一般大家都會幫襯,用這樣的方式幫助這些老人。
想起香港街頭那些撿紙皮為生老婦人,住在籠屋裡面的香港新移民,不得不承認新加坡在這一點上,雖然民眾的選擇不多,但是社會卻要和諧很多。只是,一個國家裡面如此多的人過著類似的生活,住在相同的地方。怪不得在不少人看來,新加坡實在太悶。
去了大巴窯組屋,算是新加坡最典型的社區。和香港的公屋屋村的設計很接近。樓下有公用的休憩空地,有社區中心,居民們可以在中心裡面自娛自樂,打打拳,跳跳舞,拉拉樂曲,聊聊天。
組屋由新加坡房屋局管理,就好像香港的公共房屋,也都是由政府的房委會管理,因此社區裡面一定有一個政府辦事處,負責處理日常管理事務。因為不是週末,社區裡面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很安靜,也很乾淨,不過和私人住宅不同的地方在於,大家住在一個模子裡面,就好像穿著統一的制服,因為價格低廉,因此也不要奢求太多的服務,因此對於那些高收入的家庭來說,還是會選擇私人住宅,並且顯得有個性一些,居住的質量更高一些。
新加坡人很乖,體現在媒體,很聽話,不像我們這些香港記者,說了不讓,卻還是要嘗試,不斷地去試探對方的底線。不過這只是限於在他們對待自己國家的官員和新聞上面。打開新加坡的報紙,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報導相當客觀中立,批評的聲音一點點也不少。
為了迎接溫總理,當局安排了一些幼兒園的小朋友排成歡迎隊伍,提前站在他要經過的地方。當中一個穿著紅色中國傳統服裝的小女孩,五六歲的樣子,興奮地揮著手裡面的花球,不停地用國語說著:歡迎,歡迎!看到她樂在其中的樣子,可愛極了。剛想拍她,一個掛著官員牌子的女士,走過去很嚴厲地制止她,要她安靜。確實,站在別的那些不太動的孩子當中,這個女孩子實在是"不乖"。
女孩子癟著嘴,不再作聲。看著這些及其有紀律站在那裡的小孩子們,我和同事直搖頭,孩子的天真就這樣被大人的所謂紀律一點點地抹煞,怪不得長大之後,都養成了聽話的習慣。
人聽話,很乖的好處,就是政府容易管理,說一就是一,因為民眾已經習慣了不用腦子去思考問題。強勢的政府和聽話的民眾,讓這個社會變得相當的和諧。這樣的和諧不好嗎?說不上,只是直覺上覺得,有問題。因為很早就有人和我說,新加坡自己的一流人才都離開了,正是因為這樣,新加坡才積極地從外國吸引人才。
一流人才為何要走?一定是因為覺得在當地沒有發展的空間。
為何一個平穩和諧的社會讓他們有這樣感覺?
這個問題,倒是需要好好的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