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三十年,香港已經一分為二了:一個是羅湖橋往南、原來邊境線以內的香港,另一個則是羅湖橋以北的香港。原來的香港還是那麼樣,但已不是香港的全部;而另外那個新生出來的香港,早已向中國全境無邊無際擴散開來,經濟規模難以估算。
香港在絢爛的焰花中迎來了2008。
單單廣東省的一個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有七萬家港資企業,投資和產值都以千億美元來計,全部雇工數量恐已超出整個香港就業人口。近年來一些香港人不斷抱怨珠三角的發展加重了香港污染,他們卻忘記了更加重要的事實:正是因為香港企業大舉北上,那個原來的香港才有今天的好日子過。(附帶說一句,在另外的那個香港,不會說普通話、不能寫別人看得明白的中文,生存會有困難。)
2008年到來之際,原來那個香港最關心的事情除了股市、樓市的前景,應該就是普選與政制改革的紛爭了。除了商界人士,沒有多少港人會注意另外那個香港過去一年是如何度過的,新的一年又將面對怎樣的境遇,對"老香港"又會帶來什麼影響。
不尋常的一年
實際上,過去一年應該是內地港資企業很不尋常的一年,其中一些企業甚至已處在生死關頭。人民幣兩年多來已升值一成,出口退稅的大幅削減,報關的"靠帳"保證金由空轉實,招工難導致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能源和原材料持續漲價,環保條件進一步收緊,國際貿易摩擦加劇以及美國企業接連召回中國製造的產品------珠三角地區企業,特別是出口導向型的港資中小企業,遭受經營壓力之大應為前所未見,甚至有人形容為"2007年是在刀叢中走過的一年"。多年從事玩具生產和出口的香港商人張樹鴻先生因產品出了問題而自殺身亡(見筆者07年九月的文字),可以說是最不幸的事例。
那麼2008年又會如何呢?人民幣可能加快升值的步子,一般估計將從目前的一美元兌換7.3元人民幣升至6.8至6.5元水平;物價普遍上漲和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必會加快勞動力成本進一步增加;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內企外企一視同仁,外資企業原先享受的稅收優惠到此結束;美國選舉年可能使中美貿易關係更易產生摩擦,中國的出口標準也會越來越嚴格------港資企業究竟何去何從,能不能找到新的出路?
勞動力成本上漲讓商家的處境雪上加霜。
港資企業最集中的廣東省,2007年的GDP已經超過臺灣,其中台資、港資功不可沒。但內外經濟環境變化以及中南海新的發展思路,都使廣東省必須尋找新的方向和空間,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勢在必行。筆者年尾時分去到珠三角的東莞、中山、深圳三地,行前聽聞那裡已有成百上千的港資、台資企業倒閉,僅東莞一地的鞋廠就關近一千家。但到了那裡同官員和金融界人士交談起來,卻感受不到明顯的緊迫、焦慮情緒。
負起責任
某銀行分行的副行長道出了原因:一是這裡本來每年都會有不少企業倒閉,那是正常的現象;二是現在倒閉的那些企業,本來就應該關門的,符合當地政府的經濟轉型意圖。如佛山市就打算把污染嚴重的傳統陶瓷工業全數外遷,為新型產業騰出空間。作為"中國製造"重鎮的東莞,短短十幾年已變成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外來打工仔佔了一大半),近數年除了大力推進城市建設和服務業,光五星級飯店就開出二三十家,更新辟出松山湖高科技開發區,吸引深圳及香港的創新產業前往投資。深圳則大手筆投資東部的龍崗地區,為籌建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場館,就將在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資五十個億的資金,把龍崗建成又一個深圳。
在當前的環境中,珠三角的港資企業再靠減少盈利、壓價競爭已難以為繼,最後只有倒閉。未來出路只有兩條,要麼不斷提高生產率以控製成本上升,為技術和產品的升級贏得時間,要麼就是把工廠搬遷到中國內地省份。儘管像湖南等地已向珠三角的企業伸出歡迎之手,但搬遷並不容易,因為珠三角的出口加工業早已形成龐大的產業鏈,單一廠商很難獨自內遷,何況他們的競爭能力本來就已不行了。
由此看來,香港特區政府在多個方面都應該承擔起責任。一是幫助內地的港資企業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率,或者幫助香港廠商把某些傳統加工業整個內遷到中國其他省份。再就是要為珠三角地區數以千計的港資中小企業可能倒閉預作準備,除了給以救援,更要防止對香港本身的經濟造成衝擊。總之,必須把羅湖橋以北的那個香港,當作香港本身的事情來處理。從長遠來看,那是香港與珠三角經濟全面融合的基礎。珠三角的港資企業最終能不能平穩度過2008這一難關,對香港的未來,也許與如何選特首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