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 本章第一節闡述醫生和藥物不能"治"好病,只起到調理和輔助作用,戰勝疾病的主力軍是你身體裡的免疫機制;第二節簡述西方醫學發展、進步和"權威醫療制度 "形成的過程;第三節指出"體內自血溫熱療法"自療癌症,最重要的特徵是"患者用經過強化的自主意識主導治療全程",徹底否定了現代醫學"對抗性"的醫療 方法,從五個方面論證了"權威醫療制度"應該揚棄。由於不吃藥、不打針,不動刀子、不花錢即可治癒癌症,符合"自組織"哲學思想的"體內自血溫熱療法" 將震驚醫學界,以不可遏阻之勢風靡全球。
第一節 醫生和藥物不能"治"好病
人們生病了,腦子裡閃出的第一個念頭是"應該盡快去醫院看病",而且"應該找好一點的醫生,最好是‘教授級',起碼得‘主治醫'";第二念頭是 "讓好一點的醫生給我開一些好一點的特效藥",便會"藥到病除,早日康復"。
--這是自古以來直到今天,"醫療事業"給人類圈定的固有觀念--"病"是醫生和藥物"治"好的,所以生病後要去看醫生,要吃藥。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生了病不去看醫生,不吃藥,人們便認為這人"有精神病",紛紛罵他"找死!"
人們生病後腦子裡立即閃出"要去看醫生"、"要吃藥"這兩個念頭,盼望早日驅除病魔,恢復健康,無可厚非。但是,本書前面幾章敘述"體內自血溫熱療法"的操作方法及其原理,介紹現代醫學、生理學的基本常識時,闡述了一個道理:
--任何醫生,無論是專科醫師,還是醫學院的教授,甚至世界級頂尖醫學權威,都不能"治"好你的病;世界上任何藥物,包括祖傳秘方、仙草靈丹、特效新藥......都不能"治"好你的病。
你搖頭,表示不相信,不可思議。
請注意,上面的話語中,連續幾個"治"字都加上了雙引號,是強調"醫治"與"疾病"的直接因果關係。也就是說:
--世界上所有的病,任何醫生,任何藥物,都"治"不好;換句話說,如果你的病痊癒了,不是醫生和藥物"治"好的。
你爭辯說:
--這就奇了!我生病後去看了醫生,吃了他給我開的藥,病好了,不是醫生和藥物的功勞,又是誰的功勞呢?照您這麼說,醫生"治"不好病,藥物也"治"不好病,世界上辦那麼多醫學院,開那麼多藥廠,做什麼呢?
--請你聽清楚,筆者只是說,你的病不是他們"治"好的,但沒有說"不要醫生","不要藥物"。
--如此說來,更加離譜了。"醫生"和"藥物""治"不好病,又需要"醫生"和"藥物",且不是自相矛盾嗎?請問:"醫生"和"藥物"在"醫治"與"疾病痊癒"過程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回答是:
--醫生具有豐富的生理、病理、醫理和藥理知識,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通過各種機器、儀器的檢測、化驗結果,基本能夠判斷你生的是什麼病及其嚴重程度,他 給你開的處方(包括針劑、水劑、藥丸、理療、化療等),能夠殺滅細菌,消炎鎮痛,緩解症狀,能夠調節體內失衡的生化機制,補充生命活動中缺失的物 質......當你接受這些醫治和藥物後,恢復或調動了體內各種健康機制的積極性,增強了免疫力,疾病就被征服了。換句話說,通過醫治和藥物的調理,你的 身體強壯了,病魔就投降了。
--在這個"醫治"和"服藥"的過程中,戰勝疾病的主力軍是你身體內部的抵抗力:免疫機制,醫生和藥物只起到幫助和輔助的作用。再囉嗦一句,通過醫治和藥物的調理,啟動了你體內與生俱來的"自組織能力",疾病就痊癒了。
生活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上,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受到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毒素和環境污染的侵害,一個人如果喪失抵抗力(免疫力),一時三刻都活不了,很快就會死亡。
除開搶救不及時等原因,如果醫生和藥物不能喚醒或加強病人體內固有的戰勝疾病的力量,那麼,即使是國王一類的重要人物,即使是金、銀堆積如山的大富翁,病 榻旁圍著一大群世界醫學權威和頂尖醫療高手,也回天乏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撒手人寰。耗資台幣14億元(約合人民幣3億多元、美圓約4000多萬),經 過一年多請海峽兩岸一流醫學院和名醫診治,臺灣首富郭台銘之弟郭臺成患血癌於2007年7月5日逝世,傷慟欲絕的郭台銘最終發出"財富買不回健康!"的哀 嘆,便是明證。
醫"生"不醫"死"--醫生只能"治""有生命力的人",只能"治""活生生的人",無法"治""瀕臨死亡的人"。
病人在醫療過程中不幸逝世後,常常聽到醫生無可奈何地哀嘆:"我只能醫治你的病,沒法醫治你的命!"--"命中注定"要死亡(其實是"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的病人,醫生是挽救不了的。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醫生和藥物能夠"治"好病,那麼,醫院就不需要設置太平間了。可無情的現實是,只要醫院稍具規模,太平 間裡每天都抬進病死的人,時不時還屍滿為患。
以上就是醫生和藥物,不能"治"好病的道理。--當然,在疾病痊癒過程中,醫生和藥物對你的身體進行了調理和幫助,還是應該真心實意感謝他們。
早在2000多年前,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已指出:"最好的醫生就是你自己。"本書第一章通過各種符合"自組織" 哲學思想的成功治療和自療案例說明,體內的血液是最好的醫師、最有效的藥物!--最好的醫生就在你的體內,也就是天然的、與生俱來的"健康的免疫系統"。
所以,人們生病之後的第一念頭應該是:"我的免疫系統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這種病會光顧我?"......如果能找出生病的原因,就可找普通醫生醫治 (他們都懂得如何治療這類常見疾病),接受對症的常規藥物(常規藥物經多年使用證明確實有效且毒副作用小),不但少花錢,病好得快,而且可以吸取經驗教 訓,今後加強身體的鍛練和保健,爭取不患換少患這類疾病。因此,結論是:每一個人生病後,應該向內尋找生病的原因,而不是單純向外尋求"高級醫生"和選擇 "貴重特效藥品"。
第二節 西醫"權威醫療制度"是怎樣形成的?
現代醫學有一個弊端,就是實施"權威醫療制度"。在醫院裡人的權利不平等,醫生的權力至高無上;在診室裡,病人被當成"物";醫生獨斷專行開處方,將病人"打發走"了事......
很 久以前,筆者在青年時代,就曾經懷疑過這種醫療制度是否合理:為什麼不耐心傾聽病人對疾病的感受?為什麼不調動病人的積極性參與治療?為什麼不讓病人知 情?為什麼不與病人討論、商量如何醫治這種病?......後來學習現代醫療制度形成的過程,才知道這是西方醫學邁上科學化、現代化台階時的一種"進步 "!
19世紀以前,西方醫學還是很落後的。那時候的醫生,認為人生病的原因是體內"流體和體液不平衡",是穢物、污水、毒氣所 致,所以無論生的是什麼病,千篇一律的"處方"是:止痛、發汗、催吐、瀉肚、放血......其目的是"清除體內有毒液體"。筆者年輕時讀俄羅斯著名作家 契柯夫(1860-1904)的小說,看到醫生為病人"放血"治療,好生奇怪,後來才知道,那是當年醫生通用的"拿手好戲"。1900年前後,美國的老式 醫生出診時,"他們隨身攜帶的診療箱裡幾乎沒有藥物",這些頑固不化的老醫生不但沒有聽說過年輕醫生所用的"新型治療方法",而且深信"年輕醫生最終會發 現他們包裡真正需要的是讓病人嘔吐和瀉肚的藥物。"(據《劍橋醫學史》)可以說,19世紀之前的西醫,對比中醫,是大大落後和不科學的。
那 時候,無論東方、西方,醫生都是個體執業者。中國古代,醫生的門前掛著一個藥葫蘆做招牌,美名"懸壺濟世"。醫生或在藥店坐堂,或在家等待病人呼喚上門施 診。醫生基本上是科舉屢考不第的儒生,沒有師徒承傳、自學成才的醫生俗稱"看書郎中",他們的一句口頭禪是"不為良(宰)相,便為良醫"。那時侯,醫療過 程是開放的,病人及其家屬可以參與治療,醫生與病人及其家屬之間存在一種互動關係。醫生給病人把脈、診治、處方,皆在病人家中完成。在醫患關係上,病人是 主體,醫生只是被動地提供醫療服務。醫生的待遇由"醫術"和"名氣"決定。有名望、醫術高明的醫師倍受尊敬,轎子抬進送出,敬茶留飯,脈金(紅包)豐厚。 醫術平常、名氣不足者常常受到冷遇,地位低下。古時侯,除了京城皇宮的太醫院,民間是沒有醫院的。西方的情況大致差不多,醫生都是上門應診。
病 人住在家裡,由家人護理。醫生上門應診時,家屬在一旁監視,稍懂一點醫藥知識的,還會提出一系列問題進行詰難。如果醫生不能回答,或回答令主家不滿意,往 往要承受不悅的臉色,甚至被驅趕出來。主家對醫生的藥方進行審核,可以隨心所欲、想當然地進行增減;去不去抓藥?按不按處方的劑量服藥?主家握有決定權。 有時候,醫生走了,主家決定不吃這個醫生開的藥,再請另一位醫生來診治。
西方醫學大約從1850年(歷史背景參照年份:1840 年鴉片戰爭)前後開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隨著顯微鏡下細菌原形畢露,發展了病因學;隨著消毒學、麻醉學的發展,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成功率;隨著抗生素、磺胺 等藥物的發明,使許多不治之症一一俯首就擒;隨著聽診器、X光透視機、心電儀等醫療器械的出現,查驗病因更加準確......西方醫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中醫被甩在後面,差距越來越遠。
西方醫學的進步,導致具有近代意義的醫院出現。這是一個完備的專門負責各種疾病醫療的場所,包括候診室、門 診部、住院部、手術室、化驗室、隔離病房和藥房等。除了醫師,還配備了專職護理人員(護士),負責照看病人;醫療儀器成為定義疾病的權威,疾病的分類和嚴 重程度由檢測的數據說了算;病歷和處方箋上,寫滿了專門化的醫學名詞和術語......
隨著醫學科技日新月異地發展,醫療效率不斷提高,醫 院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完成治療的全過程......醫學、醫院和醫生的權威地位日漸形成;隨著生理、病理、醫理、藥理知識越來越豐富、複雜、高級,治療 方法越來越多種多樣,醫學院的門檻越來越高,也使人們對醫生敬畏有加。為徹底推翻原來病人對自身疾病一知半解的想像和對治療過程的干預,必須確立醫院和醫 生的權威地位。絕大多數病人由於缺乏現代醫學知識,也確實無能、無力干預醫生的治療過程。在醫院裡,醫生用拉丁文開出的處方箋,病人是沒有辦法直接參與進 去的。為了防止醫療過程中不必要的干擾,降低醫療成本,在西方醫學的發展初期,確實有必要樹立其絕對權威地位。 --這是事物的一個方面。
事 物的另一個方面是,天主教、基督教在西方國家的全面覆蓋和西方醫療事業與教會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大多數西方國家,一開始就是教會的慈善機構施醫施藥救助窮 人。隨著醫學的進步,教會開始興辦具有現代意義的醫院,而醫院所有的醫護人員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對上帝的信奉和忠誠,使他們具有超越世俗的愛心和獻身精 神。醫生們小心翼翼、極其認真負責地行醫,把自己的職業看得無比崇高、神聖,用盡心盡力地醫療作為對上帝及其追隨者(病人)的報答。
在上述兩個條件下,傳統的醫患關係被打破,"把病人的身體、生命,非常信任地交給醫生、護士和醫院進行專門化管理"的"託管制"便應運而生了。
"託管"的理念起源於"對生命的尊重"和"基督宗教的博愛精神",亦即醫生和護士執業的基本原則。"託管制"一個最重要的進步是,把病人的身體轉為醫學科學的客觀對象,而不再是以病人為中心,尤其不再以病人對自己病情的想像為中心。
什 麼叫"身體"?基督宗教認為,身體是靈魂的依附,是暫時的,只有天國才永恆,人生的終極目標應該追求永恆。一些基督徒醫生,在醫治病人"身體"疾病的同 時,更希望病人(如果病人不是基督徒的話)信仰上帝,以便拯救他的靈魂。在強大的宗教精神感召下,醫護人員手按聖經宣誓,盡最大的努力恢復病人的健康,保 護病人的生命!他們還要進行職業宣誓,忠實地執行"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誓言"。這種宗教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忠誠度與純潔性,沒有任何虛 偽,摻不得半粒沙子,根本不是今天"無神論"醫護人員和病人想像得到的。
"託管制"在西方國家實施非常成功。當近代醫院出現時,基於對宗教的敬仰和信賴,人們順理成章地接受了這個新生事物。他們把生病的親人抬進醫院住院,放心地交給"白衣天使",然後高高興興地回家去,耐心等候好消息,等待親人康復歸來。
在 西方國家實施得非常成功的"託管制",推廣到中華大地一開始卻行不通,遇到了極大的阻力。思想保守、宗族觀念濃厚的中國人,實在難以想像"把遇到困難(生 病)的親人托付給陌生人照管這種‘絕情'的方式"。但是,西方醫學的強大優勢,世界新思想、新潮流的衝擊,隨著時間的推移,"託管制"終於衝決了保守思想 的堤防,在中華大地推廣開來。--這一漫長、複雜、艱難的過程,在此就不贅述了。
近代以來,中國人一個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對"東亞病夫" 的自卑感。西方醫學的傳入導致中國人"去掉東亞病夫自卑感"的民族覺醒,改變了原來許多不衛生習慣,使中國人的體質明顯增強,終於摘掉了"東亞病夫"這頂 帽子。有學者認為,西方醫學傳入中國改變中國人的身體狀況,影響之大難以想像,甚至超越"堅船利炮"等科學技術的影響。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的身體素質改 變了,整個民族、國家當然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面貌一新。
巴慕德[ 注19 ]說,現代醫學有兩項革命性突破,其一是"準確真實性的尋求",其二是"託管制度"。這兩項突破,使現代西方醫學的科學水準大大提高。
西方醫學的進步,改變了"病人在醫療空間的位置安排",在現代化醫院,病人把自己的身體托付給一個陌生的醫療空間之後,"以病人為主"的傳統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病人成為純粹的醫療科技施行治療手段的對象。
追求"準確的真實性",使醫療符合客觀實際,具有科學性且不斷進步。於是,博大恢弘的西方醫學殿堂傲然聳立,為全人類的健康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此過程中,醫學、醫院、醫生的絕對權威地位也無庸置疑地樹立起來。
[ 注19 ] 巴慕德(Harold Balme,1878-1953),英國浸禮會傳教醫師,1906年來華,在山東傳教施醫,1922年任齊魯大學校長,1926年辭職返美。著有《中國與現代醫學:關於醫務傳教發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