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怡茹
隨著臺灣立委和總統大選逼近,兩岸關係仍舊持續緊張。美國學者認為,只要中國大陸不走向民主化,兩岸關係將持續僵持。學者呼籲臺灣加強瞭解北京政府的態度,並且與大陸人民建立友好的關係,間接改善兩岸政治關係。
2007年是海峽兩岸交流20週年。臺灣海基會12月7號到8號舉辦研討會回顧兩岸關係20年來的變化,並且展望未來。
美國外交政策理事會高級研究員葉望輝認為,美中臺三方目前的局勢將持續下去。
葉望輝說:"如果讓我預測兩岸關係未來20年的發展,我認為臺灣將持續孤立、沮喪。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但是遭遇一些經濟轉型的問題。美國在全世界各個區域仍然佔有優勢,參與各項主要議題。中國可能參與部分安全相關的問題。而臺灣仍然為了自己在國際間的角色感到困惑。"
在中國方面,葉望輝認為中國政治的發展可能為美中臺未來的前景造成突破。但是即使中國一黨專政的體制不變,美國仍將推動臺灣與北京政府對話。
葉望輝也認為,經濟是未來兩岸關係最大的變數。他指出,中國在未來20年持續兩位數經濟成長的可能性很低,如果遭遇類似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獨裁的政治體制就可能要面臨挑戰。
葉望輝表示,中國經濟開放增長不但沒有降低對臺灣的威脅,反而更加強軍事的部署。造成兩岸漸行漸遠的原因,一部分是臺灣的自我意識提高,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中國沒有走向民主化。
葉望輝說:"逐漸成長的臺灣認同確實存在,但是這並沒有造成兩岸的政治歧見,這不過是另一個更大的因素的一部分,也就是中國力量的增長和缺少民主。簡單的說,問題不在臺灣逐漸走遠,而是北京在政治改革上停滯不前。"
儘管葉望輝認為中國民主化可能有助於縮小兩岸差距,增強互信,但是卡內基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裴敏新有不同的看法。
裴敏新說:"根據共產主義政權轉型的經驗來看,這種體制轉型往往是劇變,而不是漸進。如果大陸要出現民主化,那種民主化的可能將不會是漸進,像臺灣。而是突變,像印尼和前蘇聯。對兩岸關係有很大的衝擊。"
面對中國一黨專政的現實,美國外交政策理事會高級研究員葉望輝呼籲臺灣加強改善與中國大陸人民的關係,爭取支持。
裴敏新則呼籲臺灣領導人務實,首先要理解北京政府絕對無法接受臺灣獨立,其次要考慮到中國作為一個獨裁政權的限制。他認為兩岸在這樣的前提上進行互動才能有所進展。但是他也呼籲兩岸領導人不要罔顧政治現實,採取包括反分裂法和入聯公投等沒有持續性的法律手段,造成緊張。
卡內基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裴敏新認為,兩岸最終對於未來都必須妥協,而制定中程協議是未來20年相對可行的方案。
裴敏新說:"大家找到一個次優,英文叫second best。這個次優在最終可能是共享主權的模式,這需要在國際法當中做很有創意的開發。但是在近期20年,我要回到許多美國同事的建議,也就是中程協議。"
除了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因素之外,國際情勢也將影響兩岸未來的發展。美國外交政策理事會高級研究員葉望輝指出,在未來的20年裡,美國將持續關注中國是否成為國際負責任的利害共同者,參與解決國際問題。美國認為中國應該要協助解決北韓問題。如果中國參與伊朗核危機、中東問題、國際能源安全等議題,美國人民將會視中國的崛起為善意的,而這樣的態度也可能影響到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