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寒風凜凜、細雨飄飄的週五早上,剛過10點,倫敦西部伊靈的一家小商店內,六、七名顧客已經在執著地挑挑揀揀了。
收音機裡播放的是古典音樂臺classic fm,天花板上射出的是柔和的環境光,顧客大多像是送完了孩子上學的年輕媽媽。
這家商店和其他時裝小店不同的是,收款臺後坐著的不是妙齡少女,而是一位銀髮蒼蒼的老奶奶!
這天,老奶奶樂呵呵地說,我們的商店,沒有冷清的日子,週五、週六通常還都是生意最紅火的時候。
對了,這是一家慈善商店。
歡迎光臨2007年最搶眼的服裝潮流之一:穿舊貨!
無罪購物
別以為慈善商店都是陳腐、老派,散發著一股霉味的舊貨店,別以為這裡賣的除了裂口的瓷器就是開了線的大號衣服。現在,許多慈善商店搖身一變,成了復古、懷舊的象徵,成了弄潮兒尋覓經典、個性服飾的好去處。
二手店吸引的顧客也從逛不起百貨公司的"窮人"成了越來越不願逛百貨公司的中產階級。
有錢人買舊貨?這裡我就談背後的一個主要動機。
過去兩年,英國人對購物、消費之道德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巔。其中,廉價、穿完了就扔的服裝給環境帶來的惡劣影響更是中產階級家庭關注的一個焦點。
每年在英國,人們扔掉的鞋子和衣服多達90萬噸。這個消極衝擊波已經逐漸滲透、進入了消費者的良知。
中產階級的家庭主婦普遍接受教育程度較高,環保意識相對比較強烈。再加上有的是閑情逸致、特別愛和左鄰右舍攀比,逛慈善店,就成了"無罪購物"的一個好機會:滿足了消費欲,免去了責任感。
穿舊貨的媽媽美在表面、綠在心中,難怪這麼自豪呢!
"社交自殺"
但是,不遠的過去,穿二手店買來的別人剩下的舊衣服還是很"見不得人"的做法。
海倫和蘇茜是姐妹倆,典型的中產階級:一幢房子、兩個孩子、兩部汽車。姐妹倆人一個住在倫敦新興的金融區,一個住在英國的後花園肯特郡,經常相約去對方鎮上的慈善商店"淘寶"。
海倫和蘇茜回憶說,上中學的時候,鎮子上的樂施會是所有的女孩子不惜一切代價都要躲開的地方,讓同學看到自己從舊貨店出來,無異於"社交自殺"!你的夥伴們會沒完沒了地拿你開涮。
但是海倫說,現在,和一群女伴坐在一起喝咖啡,花1英鎊從二手店的處理品大筐中買到一條漂亮的開司米圍巾,引來的不是同情,而是艷羨、稱讚。
鄰家的卡露和丈夫兩人都是醫生。卡露說,年輕時亦曾瘋狂地購買便宜貨、瘋狂地丟棄幾乎全新的舊衣物,但現在這種做法讓她覺得越來越"不安"。因為,她購物最大的"動機"之一是改善心情。如果花了錢、費了心、扔東西時還要小心翼翼生怕鄰里議論,有什麼意思?
穿舊貨,就彷彿戴上了一枚勛章,標誌著你為慈善組織作了貢獻,顯示著你對第三世界血汗工廠剝削窮苦女工作法之不屑,代表著你擁有道德購物、綠色時尚的前衛意識。
你看,穿件舊衣服,已然被提升到了以善待別人、保護地球為己任的理論高度!難怪有人樂此不疲呢。
名人也是慈善商店的常客
招來白眼
其實,買舊貨的還有名流和影星呢。
大名鼎鼎的英國女演員海倫·米倫就表示過,自己喜歡在到外地拍外景時到慈善商店買衣服。去年年底,辣妹維多利亞在諾丁山的樂施會商店買了一套雞尾酒裙。立刻,樂施會在年輕人的眼中也變得時髦了起來。據說,辣妹到訪後的那個星期商店營業額直線上升。
據統計,倫敦大約有400多家二手店。《倫敦出行》(time out)雜誌曾經高呼,"從這些商店裡,你可以找到倫敦最上乘的便宜貨和最難尋覓的寶貝。"
瑪麗·居裡癌症基金會在全英國共有180多家商店。他們稱,每天出售的衣服多達8000件,每年收到的可重新利用的物品能裝滿12萬個大垃圾袋!
舊衣服走紅的同時,便宜貨卻會吃白眼。
曾經擔任英國流行服飾店topshop品牌總監的簡·謝波德森女士認為,現在商店中出售的衣服飾物太便宜。她說,一件東西太便宜的時候,說明某個地方、某個個人已經或正在為其付出代價。
難怪,海倫感慨萬千地說,穿舊衣服出門可以挺胸抬頭,但是,同伴中要是有誰炫耀自己經常光顧primark(以廉價著稱的時裝店),還會招徠白眼呢!
一舉四得
我和伊靈一家癌症基金會的慈善商店有過一份長期的情緣。
從前,天天需要乘將近一個小時的地鐵去倫敦上班,有的是時間看小說。如果每星期都去書店花七、八英鎊買本沒有任何保留價值的chicklit(雞仔小說),真覺得這錢花得冤枉。
後來,發現了慈善店,每星期進去,五十便士、一英鎊就能買本小說,下星期看完了,把書送回去的同時再買本新的。
捐贈、省錢、買書、家裡還不會攢下大批垃圾,一舉四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