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得知他已回美,記者打電話問候。他說,從中國回來後天天忙著跑步減肥,因為在中國近兩個月的時間裏"頓頓大餐",長了十幾磅肉,使原本就肥胖的身體更加臃腫。
安德森說,中國人的熱情好客使他覺得當了回皇帝。他現在擔心的是,一旦中國客人今後來到美國,他真不知該如何接待。倒不是美國缺乏美味佳餚,而是他的公司實在承擔不起"頓頓大餐"的費用,再說他本人也沒那麼多時間奉陪。
聽了他的話,記者想起一名常駐美國的中國商人的抱怨。他說,他過去從未餓過肚子,然而在食品高度豐富的美國卻時常飢腸轆轆。原來,他的美國客戶經常掐著飯點搞社交活動,可是卻從來不備足食品,最多準備一些飲料和一些用小簽子串起來的小吃,因為吃時用手指捏,所以美其名曰"手指餐"。這種小吃只能塞塞牙縫,根本填不飽肚子。每當活動結束後,這位商人便要"補餐"。
美國人"摳門"到了"死心眼"的地步。記者就曾多次經歷,前些日子,記者為國內某單位聯繫訪問位於美國舊金山的某家知名網路公司,公司的公關小姐問代表團有幾個人,記者說4人。那天,代表團去公司訪問時,負責幫助聯絡的3名當地朋友陪同前往。入座後,公司小姐只按代表團人數端上4杯茶。在洽談業務的3個小時中,那幾個坐在旁邊的"多餘之人"連一口水也沒喝上。
如果說美國公司這麼做是因為沒錢,恐怕沒人信。或者說是節省開支?可是為客人準備一個漢堡、讓客人都能喝杯水又能花幾個錢?美國朋友對此解釋,美國公司如此待客不排除節省開支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美國公司搞社交活動不在於"吃",而在於為客人提供交流的機會。如果客人把精力和時間都用在吃上,那麼社交活動就達不到目的了,這是美國人講究實效而不"虛情假意"的明證。
公司如此,美國個人又如何呢?記者當年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進修時,有一天教授邀請班上的各國學生到餐館聚餐。大家如約而至。沒想到教授只為自己買了一份快餐,然後自顧自地在一個角落坐下開口便吃。學生們先是大眼瞪小眼,接著也只好各買各的食品。一名柬埔寨學生沒帶夠錢,只得向別的學生借。事後,這名柬埔寨學生抱怨說:"既然那麼‘摳門',為何還請大家聚餐?我實在不理解美國人的這種待客方式。"同班的一名美國學生說,教授每年都向慈善機構捐款,而且還收養了一個孤兒,一個"摳門"的人是做不到這點的。教授說的"邀請大家聚餐",無非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坐在一起聊天的機會,而非真要掏錢請客。
美國人在請客吃飯問題上十分慎重。在大學,學生每年要為老師講課打分,教授為了避嫌,所以不輕易請學生吃飯。美國一些州政府也有明確規定,官員不能隨便接受利益集團宴請,即便出席州長的競選籌款活動,吃飯也要自掏腰包。別說政府官員,同事朋友聚餐也很"矯情",大都是各付各的錢。
為什麼要這樣?美國朋友解釋說,這是美國人獨立性格使然,誰也不想欠誰的。對同事熟人來說,今天別人請了你,明日你就得還這筆"感情債"。工作上正常交往,感情上涇渭分明,這是美國人的一種處世之道,這或許是美國人際關係比較簡單的原因之一吧。
話題再次轉回到返美後忙於減肥的安德森。他對記者說,他多次到中國,開始對中國人的"胡吃海喝"很不習慣,但後來發現,中國人很注重感情。在中國辦事,只要感情深,事情就好辦,這和美國人辦事時不帶感情色彩大不一樣。
對來自異國他鄉的客人,中國人就更加熱情。有一次,安德森到一個中國朋友家做客,主人為了讓他嚐嚐正宗的茅台酒,提前託人千里迢迢用高價從貴州原產地購回兩瓶茅台酒,一瓶筵席上喝,一瓶讓他帶走。安德森聽說後心裏很不安。他對主人說,"你這麼熱情,我真不知以後如何回報"。主人說,"我怎麼能讓你第一次喝茅台就喝到假酒呢"。
安德森說,中國人的實在往往讓他感動。他認為,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決定了兩種不同的待人接物方式,兩者都有可取之處,最好的適應方法就是入鄉隨俗。
来源:網文轉載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