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劇《瓦氏夫人》劇照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她聰敏伶俐,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助人為樂,長大後嫁與廣西田州土官岑猛為妻,改姓為「瓦氏」。岑猛因起兵反明而被兩廣都御史姚嫫 打敗,逃至歸順州,被知州岑璋(岑花之父)所殺。岑猛之子邦彥也因岑猛起兵反明而戰死,留下年幼的孫兒岑芝。年僅30歲的瓦氏夫人,一要親自管理州事;一 要精心撫育岑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岑芝出征海南,不幸戰死,瓦氏又要精心撫育年幼的曾孫大壽和大祿。瓦氏處理州事,有條不紊,州內之事,「躬 為規劃,內外凜然」。她深明大義,招集流亡人口,發展農業生產,重視教育,安定社會秩序,各方面均有所成就,贏得了族人的愛戴和擁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古代稱日本)寇侵犯我國江浙沿海地區,海濱數千里同時告急。明朝廷令兵部尚書張經總督各路兵馬前往江浙抗倭。張經曾總督 兩廣軍事,深知廣西俍兵(壯族土官兵)勇敢善戰,於是決定徵調田州等地俍兵出征。瓦氏以其曾孫大祿等年幼不能勝任軍職,請求督府允許她親自帶兵出征,張經 素知瓦氏精通武術,機智而有膽略,便准其所請,並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
瓦氏夫人懷著與敵決戰,保國衛民的決心,率田州、南丹州、歸順州、東蘭州和那地州等地俍兵總共6852人,戰馬450匹(主要是當地的德保矮馬),此外, 瓦氏夫人帶有隨從女兵40餘名,勇將24名。為了訓練士兵的同步配合瓦夫人就叫3人同穿板鞋長期訓練終於練成了小鴛鴦陣的合擊殺敵的戰陣。
瓦氏於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十月中旬左右離開田州東下,先到廣西梧州集體中後,從梧州出發,經廣東、江西、安微和江蘇等地,於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三月初一到達蘇州,並在城外楓橋紮營。三月五日,瓦氏被派往松江,三月十二日到達江浙海防第一門戶金山衛駐防,成為各路客軍中首先到達抗倭 前線的部隊。 瓦氏夫人率領的廣西俍兵隸屬總兵俞大猷指揮。她到江浙抗倭,在東起上海縣,西至嘉興府,南自金山衛,北至姑蘇城的廣闊戰場上,參加了大小戰鬥10餘次。其 中比較著名的戰鬥是:
沙發金山、金山衛之戰。金山與金山衛比鄰,金山衛南臨大海,當年倭寇主要從這裡登陸,進犯浙江、江蘇一帶,是御倭的一個主要戰場。關於這次戰鬥情況,採九 德在《倭變事略》一書中有記載說:「四月初八日,金山諸帥揚兵出哨,遇賊,擊殺賊而覆兵三百。明日,瓦氏侄(岑匡)恃勇獨哨,賊復掩擊,瓦侄殺六賊而人馬 俱斃。」「二十一日,賊分一支約二三千南來金山,白都司(白泫)率兵迎擊。白被圍數重,瓦氏奮身獨援,縱馬衝擊,破重圍,白乃得脫。」這一仗,瓦氏夫人的 侄兒岑匡為抗倭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但打出了廣西田州俍兵的軍威,尤其是瓦氏及其侄兒岑匡英勇殺敵,單槍馬戰群賊,使柘林倭寇「聞之懼,退保柘林,堅壁 不敢出。」而金山人民,「聞俍兵至,人心稍安」。從這一仗起,瓦氏夫人的勇猛始為倭寇所畏服。明人謝肇制對瓦氏夫人讚揚說:「國朝土官妻瓦氏者,勇鷙善 戰。嘉靖末年倭患,常調其兵入援浙直(江蘇),戎裝介駟,舞戟如飛,倭寇畏之。」
漕涇鎮之戰。漕涇鎮位於金山以東,屬松江府華亭縣所轄。這裡南臨大海,西為金山,東為倭寇老巢柘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四月,受趙文華的派遺,瓦 氏夫人率俍兵約1000人自金山逼近柘林, 在漕涇鎮遭敵伏擊,傷亡很重。瓦氏手下的鐘富、黃維等14位名將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瓦氏極為悲憤。正值危急關頭,她奮不顧身,披髮舞刀,往來衝殺,浴血奮 戰,終於殺出一條出路,勝利突圍。這次戰役的情況,在《明世宗實錄》中有記載說:「嘉靖三十四年四月,工部侍郎趙文華至松江祭海神。……文華因謂俍兵果可 用,厚犒之,激使進剿。至漕涇遇倭寇數百人,與戰不勝。頭目鐘富、黃維等十四人俱死,兵眾失亡甚眾。」這一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主要是由於在條件不成熟 的情況下,趙文華強令進兵造成的惡果。
王江涇之戰。王江涇位於嘉興以北13.5公里,王江涇水路北通蘇州、松江、常州,南達杭州、寧波、金山、紹興、溫州,是蘇杭地區著名的絲綢之鄉。嘉靖三十 年(1551年)以後倭寇多次進犯王江涇,燒殺擄掠。嘉靖三十四年四月二十日,總督張經親自部署,指揮各路大軍,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王江涇之戰,取得了抗 倭以來的第一次大勝仗。這次戰鬥的情況,《明通鑒》卷六一記載說:「時,柘林倭糾新倭四千餘人突犯嘉興,經遣參將盧鏜俍、土等兵,水陸擊之。……賊回王江 涇。永順兵攻其前,參將湯克寬31舟師由中路蹴之,賊遂大敗,斬首一千九百餘級。」《金山倭變小志》載:「十九日,賊分兵二萬餘人突出金山獨山,往嘉興, 俞大猷率瓦氏尾擊。……總督乃會同浙撫胡宗憲,追賊至王江涇。」進犯王江涇之敵在各路軍的追堵合圍下,最後在王江涇鎮以南1.5公里的杜家村倭墩浜屯被 殲,其屍體全部埋於此地,故倭墩浜又名「平倭墩」。同時,在王江涇鎮一個小山包上,豎起一塊「大捷碑」,小山包取名「大捷山」,現在「大捷碑」、「大捷 山」已不復存在,惟有「平倭墩」尚留有0.66米高的小土堆,據說這就是當年侵略者的葬身之地。王江涇之捷具有深遠的意義。當時的邊疆大使胡宗憲曾說: 「自王江涇捷後,我兵始有生氣」;「嘉興、杭人始安枕;軍民主客始知賊猶人也,非真若鬼神、雷電、虎豹然,不可向邇,浸人鬥志;賊自是稍顧忌,逆氣狂謀漸 以虧肭,始可誘而圖矣」。瓦氏夫人率領的壯族子弟兵參加了這一極富歷史意義的戰鬥,並在戰鬥中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
此外,瓦氏夫人還參加了柘林之戰,盛墩之戰,嘉善、雙溪橋之戰,松江之戰,昆山這戰,陸涇壩之戰,漕河涇之戰等。在戰鬥中,瓦氏夫人使用雙劍殺敵,神速如 閃電,銳不可當,致使倭寇疲於奔命,死傷纍纍,倭寇聞風喪膽。俍兵連連告捷,屢建奇功,鼓舞著人民的鬥志。「花瓦家,能殺倭」的民謠在江浙沿海廣為傳頌。 明代江蘇人吳殳為讚頌她的英勇和劍術的高超,曾寫下《雙刀歌》:
島夷緣海作三窟,千萬官軍皆露骨。
石柱瓦氏女將軍,數千戰士授吳越。
紀律可比戚重熙,勇氣虛江同奮發。
女將軍親戰揮雙刀,成團雪片初園月。
麾下健兒二十四,雁翎五十齊翁忽。
島夷殺盡江海清,南紀至今推戰伐。
天都俠少項元池,刀法女將手授之。
乙亥春杪遇湖上,霜髯偉干殊恢奇。
謂予長矛疏遠利,彼已慎密須短器。
綏翠堂中說秘傳,翔鳳六月生雙臂。
這首《雙刀歌》是對瓦氏夫人驍勇善戰的生動寫照。在抗倭戰爭中,由於她英勇殺敵,戰功卓著,曾得到嘉靖皇帝的獎賞。《明史》記載云:「(嘉靖)三十四年, 田州土官婦瓦氏以俍兵應調至蘇州剿倭,隸於總兵俞大猷麾下。以殺賊多,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大祿銀幣,余令軍門獎賞。」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初瓦氏夫人終於率俍兵廣西俍兵回師田州,不久病死,終年59歲,葬於今田陽縣田州鎮隆平村那豆屯東北面的岑氏墓地,佔地面積860.2平方米,墓前有華表、石狗、石獅及墓碑,墓碑上刻有「明賜淑人岑門瓦氏之墓」。
瓦夫人率俍兵抗倭,馳騁千里,歷時半載,時間雖不長,但戰功卓著,充分體現了廣西各族人民抵禦外敵入侵的愛國熱情和英雄氣概。她是我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出身的不可多得的巾幗英雄,其抗倭愛國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懷念的。
==========================
補充一點,後來由於「俍」和「狼」相近而且在殺敵的時候都是3-6人一組配合殺敵並且士兵都凶狠如同群狼,於是就把廣西兵稱為「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