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10-03 05:11:38作者:
古洞聚集大量蝙蝠
緣起
三四萬隻蝙蝠齊聚南陽市西峽縣城北方的一個古洞內,因其種種神秘離奇的傳說,此洞無人敢入,有「好事者」前往探險未果,其恐怖疑雲更加神秘。為何這麼多蝙蝠在此「樂不思蜀」?它們從哪裡來?在人類開發的大潮中,它們又大批地消失。
長久以來蝙蝠洞無人敢進
「再哭,把你扔到蝙蝠洞裡去!」三四歲的時候,每逢夜晚哭鬧,父親就會對樊文興這樣說。一聽到蝙蝠洞,他的哭聲戛然而止。樊文興今年62歲,是西峽縣五里橋鄉白河村村民。
父親的經驗,他每每應用在自己的兒子、孫子身上,屢試不爽。在他的印象裡,蝙蝠洞成了白河村人恐嚇孩子的法寶。
蝙蝠洞在村東的半山腰裡,從村子上行200多米,就到了蝙蝠洞的洞口。從小時候起,每當黃昏時刻,一個又一個神秘的魅影從洞中忽閃而出,掠過村民的頭頂,向黑暗深處飛去。展開的翅膀,猶如一隻夜行的大鳥,幽靈般劃過村莊。
沒有人敢靠近蝙蝠洞,即使在下著瓢潑大雨的時候,在附近放羊的村民寧願淋得濕透,也不願意到蝙蝠洞的洞口避雨。
一直到了20多年前,才有幾個膽大的青年,忍不住內心的強烈好奇,相約進洞探險,但僅走進去十幾米,就趕緊驚慌地跑出來,陰冷恐怖的景象,讓他們膽戰心驚,不敢再踏進半步。
但他們並不甘心,為了一探究竟,他們想出了一個替代辦法,在村裡找了幾隻鴨子,把鴨子硬轟進洞裡。幾天後,有人在50公里以外的淅川縣發現了這些鴨子。
幾年後,還發生了一件恐怖的事情:一天中午,一條巨蛇游弋到村旁一棵大樹上,吐著血紅的芯子,把正在吃午飯的村民嚇得魂飛魄散,紛紛驚叫著躲入屋中。半個小時後,巨蛇離去,而村民餘悸猶存。他們相信,在這一帶,巨蛇唯一能藏身的地方,也只有蝙蝠洞了。
蝙蝠洞愈發顯得神秘而恐怖。
洞內最大蝙蝠像鷹一樣
然而,蝙蝠洞的神秘很快就被打破。1999年,在景區開發熱潮中,蝙蝠洞被提上日程,白河村的不少村民,被雇去開挖洞內淤泥,他們一趟趟地出入蝙蝠洞,發現它並非想像的那般恐怖。
梁子安正是這個時候來到了蝙蝠洞。他是南陽師院生物科學院的副教授,此行陪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樹義博士前來考察。
讓他們詫異的是,這裡的蝙蝠比他們想像的還要多,一進洞口,就可以看到懸掛在洞壁上的各種蝙蝠,倒懸在壁頂或緊貼在洞壁上,到處都是。它們有大有小,有不同顏色:白色、灰色、褐色。其中在一個廳內的蝙蝠群約有數千隻,最大的像鷹一樣,肚毛髮白,身毛黝黑,從身邊「嗖嗖」飛過,令人不寒而慄。
他們發現,從19時30分夜幕降臨開始,蝙蝠們開始一隻只地飛出洞口,在洞口盤旋幾圈後,轉身向山林深處飛去。剛開始飛出來的是小蝙蝠,好像探路的哨兵一樣;一個小時後,夜色越來越濃重,成群結隊的大蝙蝠如集團軍般開始大規模地出動,高峰時每分鐘飛出的蝙蝠有三四百隻。
有意思的是,僅出洞時間,蝙蝠群就花費了3個多小時。而它們返回的時間,則從次日凌晨4時開始,5時形成高峰,6時以後完全結束。當日23時至次日凌晨3時,基本上是它們在山中密林覓食的時間,其間只有很少量的蝙蝠進進出出。
通過連續的觀察,他們估算出洞內蝙蝠共有三四萬隻,而且品種竟然達到7種。
梁子安仔細觀察了山洞,顯然山洞年代久遠,而蝙蝠群很難說清在什麼時間形成,也許是上千年,也許是數百年,但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因為蝙蝠是胎生,一次生下的蝙蝠數量有限,形成這樣的種群,顯然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古洞獨特環境引來大量蝙蝠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古洞,能夠吸引那麼多的蝙蝠在這裡逍遙自在?梁子安充滿好奇,他仔細地對蝙蝠洞進行了觀察。
根據地質人員的考察,蝙蝠洞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於中生代白堊紀的燕山運動時期,距今已經有6500萬年的歷史了。
在洞中,梁子安隨時可以感受到這種地貌的奇特:有地下廊道、鐘乳石等,蜿蜒曲折,走勢時高時低,洞身時寬時窄,高時達60多米,低時需彎腰低頭才能通過,寬時可達80米,窄時不足1米,而且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洞上有洞,洞下也有洞。這種複雜的洞內結構,為蝙蝠形成了良好的棲息場所。
僅有一個良好的場所並不能吸引大批的蝙蝠,那麼還有其他原因嗎?
一靠近洞口,梁子安就發現了秘密所在,這裡的溫度和濕度十分獨特。本來是炎熱的夏季,爬山的時候衣服都濕漉漉的,但一靠近洞口,涼氣撲面而來,渾身直打冷戰。
之所以溫度這麼低,是因為裡面的濕度非常大,空氣濕漉漉的,洞壁上滴著水,而地面的水嘩嘩地一直流,在洞口處注入一深潭中。
梁子安發現,保持洞內低溫和濕度的竟然是層層淤泥。
這種淤泥淺的地方淹沒腳脖子,深的地方沒過膝蓋甚至更深,裡面含有大量的水分,使得洞內的環境跟剛下過雨的洞外環境一樣,保證了洞內的低溫和較大的濕度。
蝙蝠洞內的蝙蝠不同於平原上的普通蝙蝠,它們屬於洞穴蝙蝠,喜歡生活在陰冷潮濕的環境中。
梁子安曾捕捉到一些蝙蝠,準備帶回去繼續觀察,但把它們裝入一個大盒子放進車廂後,這些蝙蝠很快死掉了。
人類來了蝙蝠走了
梁子安第一次來的時候,蝙蝠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的景象,讓他記憶深刻。
但隨後兩三年,他又陸續來過幾趟,每次來,他都心情沉痛:蝙蝠洞裡蝙蝠的數量,在急劇減少。
他最後一次來時,當初看到的壯觀場面,已經不復存在,到處都是的蝙蝠,已經遽然消失,只有洞內演武大廳裡,還能見到數千隻。
記者此次到來,這數千隻也僅剩下不足千隻,孤獨地聚集在演武大廳裡,其他各個角落,我們打著電筒遍地尋找,也難得一見。
梁子安說,蝙蝠之所以離開,是因為人類改變了洞內的溫度和濕度。將洞內所有的淤泥清理乾淨,鋪上水泥地面,水源無可依賴,順溝流去;另一方面,在洞的另一側鑿開了一個洞口,洞門敞開,有風進入,加快了洞內水分的蒸發。
蝙蝠洞2001年「五一」對外開放之後,遊人逐漸增多,一撥一撥的遊人到來,開燈,關燈,擾得蝙蝠不得安寢,在燈光下不停地飛來飛去,有的甚至飛到了洞外。而老鼠,因為再也沒有淤泥和水源的不便,可以入洞肆意妄為。
跟人鬥,跟鼠鬥,蝙蝠已經無能為力。越來越多的蝙蝠走了,留下來的,誰也不敢肯定哪一天會撤離。「附近有的是山脈,它們應該是尋找新的樂園去了。但要再形成這麼大的群落,恐怕有困難。」梁子安說。「還有很長的一截兒洞穴,不敢再開發了,再開發,恐怕蝙蝠洞會名存實亡。」景區主任嘆息道。「或許有一天,蝙蝠洞再也不能叫蝙蝠洞了。」他說。 今報記者 李長需 殷曉章\文 袁曉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