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緬甸進入多事之秋。從夏天開始,仰光學潮似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到了秋天,局面幾乎無法收拾,最終導致了吳奈溫等人的下臺。9月18日,軍人蘇貌以強硬的手段控制住了政權。為了接受奈溫時期「緬甸式社會主義道路」失敗的教訓,丹瑞採取了搞活經濟與緩解民族矛盾的措施。決定施行多黨議會制和對外開放。頒布了《外國投資法》,放寬了對私人經濟的限制。緬甸的政黨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截止到1989年2月,登記註冊的政黨就有233個。緬甸軍人政權的調整,更加削弱了緬甸共產黨的政治與群眾基礎。為解決由來已久的民族衝突,軍事情報局局長欽紐將軍被賦予了更大的權力,主管與反政府武裝「對話與勾通」。羅星漢再次出馬了。
他轉達了緬甸政府要彭家聲部將緬共一網打盡的計畫,彭家聲當時並不同意。他思前想後考慮了很多。從內心講,彭家聲經過中國與緬甸共產黨的多年培養,是懷有一定的感情的,尤其對中國,他的記憶猶新,許多往事刻骨難忘。特別是對於共產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彭家聲有著非同一般人的體會。因此,他拒絕了緬政府的計畫,而自已制定了一個脫離緬共,盡量避免流血衝突的行動方案。對於這個方案,羅星漢與彭家聲兄弟在1989年3月初進行了最後的敲定。彭氏兄弟由中國返回果敢,待機行事。羅星漢則星夜趕赴仰光,向吳奈溫將軍作了匯報。
彭氏兄弟長期稱病經商,在緬共中造成一定的影響。緬共中央也想殺一敬百,治一治當時已經無法扭轉的風氣。
1989年3月10日,邦桑總部通知果敢縣委書記黃文蘭速去開會。這一動向引起了彭家聲、彭家富的高度警覺。二人商易之後,感到緬共中央將對其下手。於是,決定舉旗易幟,從已經無法再革命下去的緬共中獨立出來。
同年3月11日,彭家聲在果敢發動了兵變,宣布脫離緬甸共產黨。成立了「緬甸民族民主同盟黨」和「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同時組建了「臨時軍事委員會」。彭家聲出任主席和同盟軍總司令。彭家聲的隊伍迅速接管了果敢縣大隊、緬共果敢縣委員會,以及各種機構與倉庫。13日,彭部兵發勐洪,緬共東北軍區1旅的4個營全部加入彭部。14日,未放一彈一槍,佔領了緬共北方分局所在地勐固。2旅政委高良退入中國境內。其餘大部人馬投降彭部。彭家聲將1、2旅編為893師,約3500人。彭家聲同時發表了《告果敢人民同胞書》等文件,譴責了緬共領導層的「大緬族主義」與「宗派利益集團」。彭家聲的行動很快取得了成功。3月16日,彭部已經控制了原緬共東北軍區80%的領地。對於部分不願意歸順的士兵,彭部還發放了少量路費,
爭得了一些民心。
緬共中央主席德欽巴登頂,在事件發生後的第二三天才知道消息。開始,中央判斷是「兩兄弟鬧分家」,是屬於他們兄弟之間的事情。很快,他們發現了這個錯誤。馬上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在這次會上,彭家聲的「易幟」,被定為「敵我矛盾」,「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有緬甸政府背景的,有組織、目的、有預謀的反革命叛亂。」是緬甸反動政府對革命的又一次挑釁。於是,3月18日,派了兩個連的士兵,抄了彭家聲在賀島的老家。接下來,就再也沒有下文。當時,緬共已經無力對付自已內部的分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4月11日,在中國雲南臨滄地區滄源縣永和第三生產隊當過會計的佤族趙尼來,當時任緬共中央後補委員、北佤縣長。中國思茅地區西盟縣與緬甸困馬一帶佤族頭人的後裔鮑友祥,當時任緬共人民軍中部軍區副司令。二人率中部軍區第5、12旅全體官兵「起義」。17日,鮑、趙二人在緬共中央警衛旅政委羅常保等人的「內應」下,動用第5、12旅的全部兵力包圍了緬共中央所在地邦桑,扣押了緬共主席德欽巴登頂及其它中央領導人,包括楊光、林天等人。鮑、趙二人很快「有禮貌」地將這批「領導人」全部送入中國境內的孟連縣。
4月22日,成立了以趙尼來為總書記的「緬甸民族聯合黨」和鮑友祥任總司令的「緬甸民族聯合軍」。總部設在了與中國西盟縣僅一江之隔的困馬小蘭寨。聯合軍下轄214、417、418、420、525師、2個獨立團和中央警衛團。兵力1.5萬人。
鮑、趙二人正在起事之時,緬共中紅極一時的「八一五」軍區,於4月19日宣告脫離緬共領導,率部成立了「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員會」。「八一五」軍區司令林明賢任「主席」和同盟軍「司令」。原「八一五」的683、768旅被改編為369、911師,兵力3000餘人。林部絕大多數領導人是從中國出去的「知青」和「回鄉知青」。原東北軍區副參謀長蔣志明出任同盟軍秘書長,原緬共中央警衛旅政委羅常保出任參謀長。林部控制的地域與中國的西雙版納接壤,面積4952平方公里。
失魂落魄的緬共中央領導人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於6月16日召開了秘密會議,決定成立由德欽巴登頂、政治局委員吳覺敏、耶博吞、欽貌基和北方分局書記吳丹組成一個臨時中央領導機構。6月26日,中央遷至101軍區所在地板瓦。儘管暫被接納,但101軍區司令丁英在內部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聲稱「暫時不能接受中央領導」。
101軍區是緬共中最晚組建的一個軍區,成員基本上的克欽族。這個軍區實際上只是相當於人民軍中的一個旅級單位。下轄3個營和一個教導大隊,有正規兵力600人,總部設在中國騰沖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與副司令澤龍,原來均是克欽獨立軍的連長。1969年先後率部投奔緬共,為此,緬共專門成立了克欽族的武裝,並於七十年代初期,成立了克欽族的101軍區,由丁英和澤龍擔任領導。緬北另一支反政府武裝克欽獨立軍對於丁英的「叛逃」,曾於1969年判處丁英死刑。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仇恨逐漸消除。1988年,克欽獨立委員會撤消了這一判決。同時按民族習俗做「擺」示好,向丁英贈送了銀刀、筒帕等物。1989年6月底,雙方決定加強聯合,克欽軍抽調2個營的兵力到101組成了機動部隊,並同意在通訊、情報方面的交
流與合作。
經歷了「樹倒猢猻散」的緬共中央,十幾人寄人籬下地生活在101軍區。黨的主席與政治局委員們在最後時刻仍然在發號使令,仍在不厭其煩地開會。1989年9月,他們終於走到了革命的盡頭。
101的澤龍等人與3個營的營長,一同向丁英司令施加了強大的壓力,迫其做出最終的選擇,或脫離緬共,或自已跟緬共少數領導人一起離開板瓦。面對來自內部的巨大壓力,丁英權衡再三,看到緬共大勢已去,又回想起數年來在緬共中被歧視的往事,選擇了與澤龍等人一起脫離緬甸共產黨。
當丁英將最後的決定通知德欽巴登頂主席時,這位戊馬一生的領導人落下了眼淚。不得已,德欽等人只有再次離開了101軍區。他們的去向也只有一個地方(中國大陸),筆者不明言,大概讀者已經知曉。
101軍區與德欽巴登頂離去的同時,正式向外宣布與緬共決裂。成立了「克欽新民主獨立軍」,丁英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澤龍副之。
昔日輝煌的緬共人民軍,經歷了這場變故之後,以一種新的政治實體出現在了緬北邊境一線。它由北向南呈一字排開,全部在離中國國境線不到3公里的地方,分別設立了自已的總部。它們已經不是共產黨的組織與武裝,而是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追求民族存在空間的政治要求。它們奮鬥目標的實質,使它們成為緬甸地方民族主義的政黨,以及地方民族主義武裝。
彭家聲是最早脫離緬共的一支地方勢力。這支武裝一開始就提出了「停止內戰,實現民族自治,建設一個和平、民主、自由、平等的緬甸聯邦共和國」的主張,雖然,彭家聲聲明不與緬共為敵。但在1989年5月17日,新成立的同盟軍擬定了《關於對緬共的態度及有關規定》,撤消了軍內原緬共的組織,停止了黨、團活動,同時,向所屬部隊及其轄區內群眾發布通告,不准與緬共來往。
與此同時,彭部最先得到緬甸政府的褒獎與熱情款待。蘇貌將軍親臨緬北貴概,與彭家聲晤面。在羅星漢的斡旋下,1989年5月下旬,彭家聲飛赴仰光,與緬甸政府就和解的有關事宜談判。雙方經過多次磋商,在停止武裝對抗,民族自治、經濟政策以及軍隊的保留問題取得了進展。達成了協議。
《協議》中,緬甸政府承認「民族民主同盟軍」,同意彭家聲對其邊區實施「治權」;允許彭部在經濟發展的形式上採取靈活的方式,並給予優惠條件籌集軍費。政府還許諾在今後的適當時機,對於果敢地區的衛生、教育、通訊等基礎設施予以投入。在雙方的協議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雙方在軍事人員的往來上,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彭家聲部編入緬甸邊防警察系列,在編人員按月分發薪餉,授予軍銜。政府給予彭家聲的邊防警察編製為1200人。武裝裝備由自已解決。著裝原則上自已設計,但要報經國防部批准和備案。協議中同時規定,彭家聲部軍事人員進入緬政府軍控制的地區,要事先請示仰光批准;政府人員進入彭家聲的地盤,也要「打招呼」。這樣,實際上在薩爾溫江東岸的彭家聲部,利用這次有利的時機,又將緬政府軍阻在的江西,這就意為著,東岸與中國接壤的大片地區,還是在彭家聲的手中,政府仍然是形式上的一個政府。
儘管,彭家聲與緬甸政府和解,但在根本的利益問題上,還是讓步很少。而緬甸政府,陶醉在緬共瓦解的欣喜之中,對彭家聲網開一面。不久,又批准彭家聲部為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正式承認其為緬甸特殊的「地方政府」。
彭家聲在果敢人心中,仍然將其看作華人的「坐把」。對此,彭家聲也是心中有數。因為他深知,犧牲了果敢人的利益,交出了槍桿子,就等於將果敢半壁華人的天下拱手讓給政府軍。一但失去了民心,彭部將無立足之地。
原緬共中部軍區的「佤聯軍」,確沒有彭家聲的好運。緬甸政府先後於5、6月與佤邦的談判中,一邊在景棟、貴概等地集結了15個快速營,對佤邦構成強大的軍事壓力。在兩次談判中達成的初步協議,7月,緬政府單方宣布作廢。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佤邦畢竟還是有一批受到共產黨影響十分深刻的領導人。佤邦「聯合黨」 總書記趙尼來,司令鮑友祥,在原緬共中部軍區司令李自如的協助下,於1989年6月提出了與彭家聲部、林明賢部、丁英部、克欽獨立軍部的「建立和平民族統一戰線」的呼籲。趙尼來在黨代會上提出,「不讓一寸土地,不交一支槍」的方針,表現出了極為強硬的立場。
佤邦的方針政策,很快奏效。 緬甸政府也同時瞭解到,佤聯軍的實力在緬共時期,就是一支較為能作戰的部隊,再加上李自如等指揮員。如今,活躍在泰緬邊境地區的佤族反政府武裝岩小石、魏學龍部約800人,加入到了佤聯軍之中,被編為第525師。
雙方談判重新開始。
在協議中,佤承認緬甸政府的領導,負有開發邊疆,維護邊境地區穩定的義務。政府給予彭家聲部的政策,同時也在佤邦施用。邊防警察部隊為1500餘人。轄區被定為「撣邦第三特區政府」,鮑友祥與趙尼來為地方的首腦。在政府的承諾下取得相對合法地位的佤邦,充分利用這一有利的時機發展壯大起來。果不其然,經過僅僅不到2年的時間,佤邦已經發展成為緬北地區最大的一支武裝,它的實力令緬甸政府不敢小看。由此雙方各有所圖的利益關係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後話。
「八一五」林明賢部的「撣邦東部同盟軍」,由於地盤與實力均是最小,所以砝碼不是很重。但該部仍然提出了自已的政治主張。首先,於1989年6月11日發表聲明,希望全面停止內戰,實現國內和平,「在緬甸建立一個多黨制的真正民主的聯合政府」。林明賢手下的一批「知青」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充分運用了中國人的智慧與緬政府週旋,結果反而佔了不少便宜。
弱小的林部在與緬政府的數次談判中,終於達成了「雙方維持現狀,互不侵犯」的協議。緬政府將其建為「撣邦第四特區政府」,任命了行政長官。同時,答應投資修建公路,給予援建4所學校,1所醫院,按月供應4000包大米,100萬緬幣等。林部則放棄了靠近泰緬「金三角」地區的勐棒,由政府統一安排成旅遊景點。
101丁英部是最後與緬政府和解的一支原緬共武裝。但由於丁英本人是緬甸正宗的克欽族,所以受到緬甸政府格外看重。丁英先後被任命為緬甸「國民代表大會」代表,克欽邦的政府成員。丁英部獨立後,馬上與中國開展了積極的邊境貿易。由於其轄區就緊鄰著名的玉、寶石產地,丁英部在走私珠寶玉石方面,佔到了許多便宜。更為可貴
是克欽邦的柚木資源,也成為其生財的重要來源之一。
當本世紀最後一個10年來臨的時侯,原緬共的這四支武裝,已經完成了戰略的轉移。它們不僅初步站穩的腳根,在政府中取得了相對合法的地位和權力,同時還保持了自已的武裝。它們仍如原緬共時期一樣,立足在中緬邊境一帶。事實上,應當承認,過去緬共武裝控制的85%的邊境一線,現在仍在這幾支割據的武裝手中。
不過,最為重要得是,雙方的定位已經改變。四支武裝作為緬甸政府批准承認「地方政府」,具有了更多的合法性。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