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9-08 23:35:00作者:東方 2007年9月7日華盛頓報導
這個星期的對比新聞,我們的話題是圍繞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海內外媒體的不同報導。
首先看看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新華社報導了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並且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行了會見。新華社的報導說:
「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為默克爾訪華舉行了歡迎儀式。會談結束後,兩國總理將共同會見中德企業家和媒體記者,並出席有關合作文件簽字儀式。訪問期間,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將分別會見默克爾。除北京外,她還將訪問南京。」
*中國官方媒體不提人權外交*
中國官方媒體異口同聲地強調了中國和德國在貿易方面的合作,掀起了中德合作的新高潮,但是隻字未提這次默克爾訪華重啟人權外交方面的內容。中國官方媒體沒有報導默克爾訪華的第二天恰逢國際新聞自由日,默克爾會見了四位中國獨立知識份子,其中包括因為大膽直言揭露腐敗,敢於用鐵肩擔道義而被撤職的前中國青年報冰點雜誌主編李大同等四人的消息。
《亞洲時報》認為,默克爾 8月29日結束3天訪華行程,種種跡象顯示德國的對華政策或會重返「人權外交」的軌道,向中國施壓多於拉攏,又強調中國須負上更多國際責任。
*會見李大同賀延光等*
亞洲時報報導說,默克爾訪華的3天行程中,最惹人注目的並非第1天與國家主席胡錦濤及總理溫家寶的會面,而是行程第2天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人權演說」,及當日與4名異見人士進行的會面。默克爾在國際新聞自由日會見的四位獨立中國媒體人士是:《中國青年報》副刊《冰點》前主編李大同、《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賀延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系主任展江和搜狐網博客頻道主編趙牧。
德國之聲詳細地介紹了這次德國總理中國之行會見被撤職的前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主編李大同等四人的情況。
德國之聲報導說:默克爾在談話中重點關注了中國公民的信息渠道,以及中國媒體的新聞自由程度,此外,默克爾對於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並由此而帶來的訊息自由交流尤其感興趣。
參與會談的前「冰點週刊」主編李大同表示:「默克爾總理特別想瞭解中國媒體的現狀和發展,尤其是新興媒體網際網路在中國社會進步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時也關心中國當前社會的一些基本現狀和矛盾。」
德國之聲報導說,在會見中,默克爾總理問中國新聞業的代表中國媒體能否對政府進行批評。展江博士是如此回答的:「今天在中國的媒體上,特別是在網際網路上,對官員的批評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開展的,特別是對於省部級以下的官員,即使是傳統媒體現在也在開展批評。主要是通過評論的形式,而不是通過報導的方式。」
*媒體法能保護媒體和社會*
展江在和默克爾舉行了會談之後對美國之音記者說,如果說中國30多年來的法制建設有很多進步的話,那麼在傳媒領域的進步則比較小。
展江說,中國在媒體立法上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計畫。但是他說,人大明年要開始制定未來5年的立法計畫。與以往不同的是,人大現在正在徵詢社會各界的意見,他希望就新聞立法提出建議。
展江說:「我覺得還是需要有個專門的新聞法或媒體法,明確媒體和政府、和社會的各種關係。這不僅僅是保護媒體,也是保護社會各方面不受媒體的侵害。這是今天我講的主題。」
展江說,傳媒立法需要各界呼籲,同時在中國從人治到法制轉變的過程中,還存在阻力。他說,在傳媒領域裡,有些人還習慣搞人治。
李大同也認為,只有制訂了新聞方面的法律,中國的媒體工作者日子才會好過起來。 李大同曾經主持編輯中國青年報反映社會問題的《冰點》欄目,後因為中宣部的干涉而被免職。他在「冰點事件」時就開始質疑中宣部權力來源的合法性。
*經貿雖無突破 敢言贏得輿論*
這次默克爾訪華,會見李大同等異議媒體人士,還在公開演講中敦促中國尊重人權,一些海外媒體評論說,這是默克爾訪華在經貿上沒有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主要原因。然而,默克爾在人權、新聞自由以及環境和氣候保護等方面的坦率言論贏得了德語媒體的廣泛讚揚。
《圖林根匯報》寫道: 「生意要做,但更為重要的是,在什麼條件下做生意。北京領導人顯然害怕在國際社會受到像麻瘋病患者那樣的待遇。默克爾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她以明確的語言談到人權,會見批評政府的記者。德國國內、甚至反對黨和大赦國際都發出了歡呼聲。」
「默克爾沒有把生意放在良知之前。她沒有用拳頭敲打桌子,但也沒有視而不見。她會見批評政府的記者,給了反對派以勇氣,告訴他們,他們並沒有被遺忘。她向中國領導人表明,在人權問題上轉變立場不會丟失臉面,而只會給中國開闢重要的新機遇。」
《慕尼黑晚報》寫道:「默克爾在美國總統布希那裡沒有省略關塔納摩的話題,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也正面談論俄羅斯在車臣的所做所為。現在在中國,他提出了人權這個不受歡迎的話題。人們不禁要問,默克爾能收到多大效果?迄今為止,中國對國際社會的壓力都一笑了之,因為中國在經濟上佔優勢地位。但為了奧運,中國需要對外展示良好形象,也許這是促使北京開放的機遇。但長期來看,只有西方用一個聲音說話,才能取得成功。」
*生活樸素 節約公款*
默克爾訪華中人權外交的一面,雖然被中國媒體忽視,但是,這次默克爾訪華最有震撼效應的,不是她這次會見不同政見人士,而是在南京的訪問。
南京的官方的《新華日報》報導說:「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昨天抵達南京訪問。江蘇省省長梁保華會見了默克爾總理,賓主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梁保華代表省政府和江蘇人民對默克爾總理表示熱烈歡迎。梁保華說,默克爾總理此次訪問,必將有力推動江蘇與德國的合作交流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發展。 」
從官方媒體的報導,顯然看不出有什麼震撼效應。然而,《亞洲時報》報導說,默克爾抵達南京後,被安排住在南京市內「索菲特銀河大酒店」頂樓的四百多平方米總統套房。但默克爾認為這個安排過於奢華,堅持要入住七十多平方米的商務客房,房價一千八百元,只是總統套房的二十分之一。這種平實、樸素的作風,令南京人耳目一新。
第二天早上,南京方面安排德國官員到專門招待貴賓的餐廳用餐,但默克爾堅持跟其它旅店裡的旅客一樣,到七樓的西餐廳吃自助早餐。用餐時,德國總理默克爾拒絕服務員的服務,堅持自助,自己到餐廳取食物。南京揚子晚報記者注意到, 默克爾在切麵包時,不小心把切下來的一片麵包掉在地上。餐廳經理趕塊過來,但默克爾搶先把麥包拾起,放回自己的碟上。這頓早餐,默克爾吃了煎蛋、芝士餅、西瓜,還吃了那塊掉到地上的麥包。
*震撼教育*
亞洲時報記者潘小濤發表文章認為,默克爾給中國人上了一堂「震撼教育」課。文章說:默克爾以實際行動為中國人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政治課,比其它外國政要在北大、清華的演講,更具震撼力和教育意義!
默克爾作為一個平民化女總理,平時也到附近的超市購物。據路透社記者報導說,默克爾前往柏林弗裡德裡希大街火車站內的一家超市,而該超市距離總理官邸只有幾分鐘的步行時間。默克爾買了一些橘子和檸檬。而她隨後也很有禮貌的和其它購物者一起排隊等待付費,並且是用自己錢包裡的現金來付費。總理和其他顧客一樣乖乖排隊,絕沒什麼特權,在德國沒有什麼稀奇,然而對中國公眾而言,總理默克爾的作為實在太震撼了。
亞洲時報評論說,儘管默克爾此行不斷提及人權問題,並跟四名中國異見記者見面,不給臉面給中國,又不肯藉助歐盟輪任主席的機會推動取消對華軍售,以致她此行收穫不多,做不成多少生意,也令中德關係「變冷」。但是,默克爾送給中國人的卻是一份「厚禮」,就是實實在在的「身教」,讓中國人親身領會,一個文明、民主制度之下選出來的官員該有的行為標準,該怎麼要求自己的幹部,該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這比一千句批評來得更有力量,更能震撼中國人的心靈!
*網民多喝采 官員應汗顏*
澳門日報也評論說:德國總理讓中國官員汗顏。澳門日報報導說,一個堂堂富國的總理竟如此知慳識儉,不僅讓中方接待人員、酒店員工感到意外,也讓那些樂於公款吃喝玩樂的中國官員汗顏,讓那些對揮霍公款變得麻木的人如醍醐灌頂。網際網路上,內地許多網民為之喝采,不少人認為中國官員應該好好地向默克爾學習。
澳門日報援引中國媒體的報導說,僅公款出國一項,中國每年的花費便超過四千億元。如果按每人每次消費五萬元計算,每年公款出國的人數達八百萬。若加上公款消費(包括各地吃喝招待等),這兩種「最常見」的行為每年開銷便佔了中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靠品德更靠制度*
澳門日報對比德國和中國的體制說,德國總理不住總統套房而住普通套房,除了個人原因,更重要的是制度使然。德國對官員的公務消費有著嚴格限制和監督,總理自然也不例外。比如德國官員的消費清單是公開的,公眾隨時可以查詢。如果有官員大肆揮霍公款,那他面臨的將不僅僅是輿論的質疑,很可能因此丟官甚至鋃鐺入獄。
而中國去年有四千八百多名官員因揮霍浪費國家資財、違反財經紀律受到黨紀政紀處份,丟了烏紗,但大多數人仍逍遙法外,無須受到法律制裁。因為根據中國官場上的潛規則,「公家的錢,只要不裝在自己的口袋裡,再怎麼花也不要緊」。因此,不少官員敢於入住總統套房、敢於以各種名義出國旅遊、敢於超標配備豪華公交車、敢於建豪華辦公樓……
澳門日報呼籲中國有關部門立法,給官員 「公款吃喝旅遊」立一個罪名,同時讓官員的公款消費變得透明。
*肅然起敬*
默克爾的平民化作風,給中國國民以震撼。
羊城晚報發表朱慧松的評論說:德國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百姓生活富足,而總理更有著豐厚的薪金,一塊麵包對默克爾來說實在算不了什麼,更何況其出訪用餐屬於「公餐」範疇。可她幾乎是不加思索地做出了這一舉動,說明節儉已經是其下意識的習慣。默克爾的這一舉動非但不會影響自身和國家形象,反讓人肅然起敬。
朱慧松寫道,德國女總理或許並未讀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中國詩句,但卻用實際行動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有媒體報導:國內普通餐館一桌飯菜一般至少會剩下10%甚至更多,一家餐館平均每天就要倒掉50公斤的剩飯菜。全國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費高達600億元。和德國相比,我們要窮許多,而在權勢地位上我們更無法和默克爾相提並論。默克爾的舉動讓我們感到臉紅。
*權重卻謙卑*
蘋果日報專欄作家李怡最近撰文呼籲,中國領導人應該像默克爾學習。他在題為《最有權力女人的謙卑》一文中寫道:福布斯Forbes雜誌最近公布全球最有權力女人排行榜,高踞榜首的是去年百大榜單上連名字都不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去年居榜首的是美國國務卿賴斯。
不過,剛結束在中國訪問的默克爾給中國人留下的印象卻不是她的權力,而是她的謙卑,她的平民化。這兩天,在內地網站造成的震動,實在值得所有掌權者,特別是中國掌權者,好好地省思。
*中國權力私有制*
李怡在文章中從中國的政治體制分析了為什麼默克爾的行為在中國民眾當中引起了震撼效應。他說:中國的現實是:一個號稱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旦加上「中國特色」,就變成一個將人分成十等的社會。社會主義號稱生產資料(土地、礦山等)公有,然而政治權力卻是私有的,由打下江山的執政黨擁有所有權力,再等級授權向下分配。社會主義國家從不實行由人民投票授權的權力公有制。
「近十多年的市場化和向私有制轉型,過程也是由掌政治權力者將號稱公有的國企名正言順地轉移到子女、親友、部屬手上。中國一切弊端的根源,就是這種權力私有制。在中國,黨、國家、政府各級領導人,都是高踞於百姓頭上的特權階層,對百姓予取予攜。也因此,老百姓見到默克爾這種民選總理的表現,才會有震撼反應。」
*從默克爾行為看中國為何落後*
中國目前GDP排名,和德國不相上下,據有的中國經濟學家樂觀地預測說,中國的GDP將在2050年超過美國。然而,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說,中國迅猛發展的經濟並沒有給中國老百姓帶來實惠,也沒有形成一個中產階級階層,而是擴大了貧富懸殊。
中國的財富都到哪裡去了呢?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略微透露出一點端倪。學習時報透露,中國的公車消費和公款吃喝一年的總數高達6000億元以上,幾乎相當於全國財政收入的20%左右。
根據這個官方公布的數字,如果不算貪官污吏通過官商勾結所掠奪的房地產,以及他們在國有企業轉型時巧取豪奪的巨額款項,僅僅他們坐車和吃喝就消費了全國財政收入百分之二十,達六千億元人民幣。
一些分析家說,無怪依靠中國的官員從上而下進行反腐根本無法根除中國的腐敗問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裹足不前,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官員根本不想從事這種剝奪自己手中權力和利益的改革。
有觀察家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發表評論說:「從默克爾行為,我們大家可以看到為何中國會落後的了,為何中國平民百姓難以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因為都讓官員享受去了!」
首先看看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新華社報導了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並且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行了會見。新華社的報導說:
「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為默克爾訪華舉行了歡迎儀式。會談結束後,兩國總理將共同會見中德企業家和媒體記者,並出席有關合作文件簽字儀式。訪問期間,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將分別會見默克爾。除北京外,她還將訪問南京。」
*中國官方媒體不提人權外交*
中國官方媒體異口同聲地強調了中國和德國在貿易方面的合作,掀起了中德合作的新高潮,但是隻字未提這次默克爾訪華重啟人權外交方面的內容。中國官方媒體沒有報導默克爾訪華的第二天恰逢國際新聞自由日,默克爾會見了四位中國獨立知識份子,其中包括因為大膽直言揭露腐敗,敢於用鐵肩擔道義而被撤職的前中國青年報冰點雜誌主編李大同等四人的消息。
《亞洲時報》認為,默克爾 8月29日結束3天訪華行程,種種跡象顯示德國的對華政策或會重返「人權外交」的軌道,向中國施壓多於拉攏,又強調中國須負上更多國際責任。
*會見李大同賀延光等*
亞洲時報報導說,默克爾訪華的3天行程中,最惹人注目的並非第1天與國家主席胡錦濤及總理溫家寶的會面,而是行程第2天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人權演說」,及當日與4名異見人士進行的會面。默克爾在國際新聞自由日會見的四位獨立中國媒體人士是:《中國青年報》副刊《冰點》前主編李大同、《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賀延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系主任展江和搜狐網博客頻道主編趙牧。
德國之聲詳細地介紹了這次德國總理中國之行會見被撤職的前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主編李大同等四人的情況。
德國之聲報導說:默克爾在談話中重點關注了中國公民的信息渠道,以及中國媒體的新聞自由程度,此外,默克爾對於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並由此而帶來的訊息自由交流尤其感興趣。
參與會談的前「冰點週刊」主編李大同表示:「默克爾總理特別想瞭解中國媒體的現狀和發展,尤其是新興媒體網際網路在中國社會進步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時也關心中國當前社會的一些基本現狀和矛盾。」
德國之聲報導說,在會見中,默克爾總理問中國新聞業的代表中國媒體能否對政府進行批評。展江博士是如此回答的:「今天在中國的媒體上,特別是在網際網路上,對官員的批評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開展的,特別是對於省部級以下的官員,即使是傳統媒體現在也在開展批評。主要是通過評論的形式,而不是通過報導的方式。」
*媒體法能保護媒體和社會*
展江在和默克爾舉行了會談之後對美國之音記者說,如果說中國30多年來的法制建設有很多進步的話,那麼在傳媒領域的進步則比較小。
展江說,中國在媒體立法上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計畫。但是他說,人大明年要開始制定未來5年的立法計畫。與以往不同的是,人大現在正在徵詢社會各界的意見,他希望就新聞立法提出建議。
展江說:「我覺得還是需要有個專門的新聞法或媒體法,明確媒體和政府、和社會的各種關係。這不僅僅是保護媒體,也是保護社會各方面不受媒體的侵害。這是今天我講的主題。」
展江說,傳媒立法需要各界呼籲,同時在中國從人治到法制轉變的過程中,還存在阻力。他說,在傳媒領域裡,有些人還習慣搞人治。
李大同也認為,只有制訂了新聞方面的法律,中國的媒體工作者日子才會好過起來。 李大同曾經主持編輯中國青年報反映社會問題的《冰點》欄目,後因為中宣部的干涉而被免職。他在「冰點事件」時就開始質疑中宣部權力來源的合法性。
*經貿雖無突破 敢言贏得輿論*
這次默克爾訪華,會見李大同等異議媒體人士,還在公開演講中敦促中國尊重人權,一些海外媒體評論說,這是默克爾訪華在經貿上沒有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主要原因。然而,默克爾在人權、新聞自由以及環境和氣候保護等方面的坦率言論贏得了德語媒體的廣泛讚揚。
《圖林根匯報》寫道: 「生意要做,但更為重要的是,在什麼條件下做生意。北京領導人顯然害怕在國際社會受到像麻瘋病患者那樣的待遇。默克爾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她以明確的語言談到人權,會見批評政府的記者。德國國內、甚至反對黨和大赦國際都發出了歡呼聲。」
「默克爾沒有把生意放在良知之前。她沒有用拳頭敲打桌子,但也沒有視而不見。她會見批評政府的記者,給了反對派以勇氣,告訴他們,他們並沒有被遺忘。她向中國領導人表明,在人權問題上轉變立場不會丟失臉面,而只會給中國開闢重要的新機遇。」
《慕尼黑晚報》寫道:「默克爾在美國總統布希那裡沒有省略關塔納摩的話題,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也正面談論俄羅斯在車臣的所做所為。現在在中國,他提出了人權這個不受歡迎的話題。人們不禁要問,默克爾能收到多大效果?迄今為止,中國對國際社會的壓力都一笑了之,因為中國在經濟上佔優勢地位。但為了奧運,中國需要對外展示良好形象,也許這是促使北京開放的機遇。但長期來看,只有西方用一個聲音說話,才能取得成功。」
*生活樸素 節約公款*
默克爾訪華中人權外交的一面,雖然被中國媒體忽視,但是,這次默克爾訪華最有震撼效應的,不是她這次會見不同政見人士,而是在南京的訪問。
南京的官方的《新華日報》報導說:「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昨天抵達南京訪問。江蘇省省長梁保華會見了默克爾總理,賓主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梁保華代表省政府和江蘇人民對默克爾總理表示熱烈歡迎。梁保華說,默克爾總理此次訪問,必將有力推動江蘇與德國的合作交流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發展。 」
從官方媒體的報導,顯然看不出有什麼震撼效應。然而,《亞洲時報》報導說,默克爾抵達南京後,被安排住在南京市內「索菲特銀河大酒店」頂樓的四百多平方米總統套房。但默克爾認為這個安排過於奢華,堅持要入住七十多平方米的商務客房,房價一千八百元,只是總統套房的二十分之一。這種平實、樸素的作風,令南京人耳目一新。
第二天早上,南京方面安排德國官員到專門招待貴賓的餐廳用餐,但默克爾堅持跟其它旅店裡的旅客一樣,到七樓的西餐廳吃自助早餐。用餐時,德國總理默克爾拒絕服務員的服務,堅持自助,自己到餐廳取食物。南京揚子晚報記者注意到, 默克爾在切麵包時,不小心把切下來的一片麵包掉在地上。餐廳經理趕塊過來,但默克爾搶先把麥包拾起,放回自己的碟上。這頓早餐,默克爾吃了煎蛋、芝士餅、西瓜,還吃了那塊掉到地上的麥包。
*震撼教育*
亞洲時報記者潘小濤發表文章認為,默克爾給中國人上了一堂「震撼教育」課。文章說:默克爾以實際行動為中國人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政治課,比其它外國政要在北大、清華的演講,更具震撼力和教育意義!
默克爾作為一個平民化女總理,平時也到附近的超市購物。據路透社記者報導說,默克爾前往柏林弗裡德裡希大街火車站內的一家超市,而該超市距離總理官邸只有幾分鐘的步行時間。默克爾買了一些橘子和檸檬。而她隨後也很有禮貌的和其它購物者一起排隊等待付費,並且是用自己錢包裡的現金來付費。總理和其他顧客一樣乖乖排隊,絕沒什麼特權,在德國沒有什麼稀奇,然而對中國公眾而言,總理默克爾的作為實在太震撼了。
亞洲時報評論說,儘管默克爾此行不斷提及人權問題,並跟四名中國異見記者見面,不給臉面給中國,又不肯藉助歐盟輪任主席的機會推動取消對華軍售,以致她此行收穫不多,做不成多少生意,也令中德關係「變冷」。但是,默克爾送給中國人的卻是一份「厚禮」,就是實實在在的「身教」,讓中國人親身領會,一個文明、民主制度之下選出來的官員該有的行為標準,該怎麼要求自己的幹部,該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制度。這比一千句批評來得更有力量,更能震撼中國人的心靈!
*網民多喝采 官員應汗顏*
澳門日報也評論說:德國總理讓中國官員汗顏。澳門日報報導說,一個堂堂富國的總理竟如此知慳識儉,不僅讓中方接待人員、酒店員工感到意外,也讓那些樂於公款吃喝玩樂的中國官員汗顏,讓那些對揮霍公款變得麻木的人如醍醐灌頂。網際網路上,內地許多網民為之喝采,不少人認為中國官員應該好好地向默克爾學習。
澳門日報援引中國媒體的報導說,僅公款出國一項,中國每年的花費便超過四千億元。如果按每人每次消費五萬元計算,每年公款出國的人數達八百萬。若加上公款消費(包括各地吃喝招待等),這兩種「最常見」的行為每年開銷便佔了中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靠品德更靠制度*
澳門日報對比德國和中國的體制說,德國總理不住總統套房而住普通套房,除了個人原因,更重要的是制度使然。德國對官員的公務消費有著嚴格限制和監督,總理自然也不例外。比如德國官員的消費清單是公開的,公眾隨時可以查詢。如果有官員大肆揮霍公款,那他面臨的將不僅僅是輿論的質疑,很可能因此丟官甚至鋃鐺入獄。
而中國去年有四千八百多名官員因揮霍浪費國家資財、違反財經紀律受到黨紀政紀處份,丟了烏紗,但大多數人仍逍遙法外,無須受到法律制裁。因為根據中國官場上的潛規則,「公家的錢,只要不裝在自己的口袋裡,再怎麼花也不要緊」。因此,不少官員敢於入住總統套房、敢於以各種名義出國旅遊、敢於超標配備豪華公交車、敢於建豪華辦公樓……
澳門日報呼籲中國有關部門立法,給官員 「公款吃喝旅遊」立一個罪名,同時讓官員的公款消費變得透明。
*肅然起敬*
默克爾的平民化作風,給中國國民以震撼。
羊城晚報發表朱慧松的評論說:德國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國,百姓生活富足,而總理更有著豐厚的薪金,一塊麵包對默克爾來說實在算不了什麼,更何況其出訪用餐屬於「公餐」範疇。可她幾乎是不加思索地做出了這一舉動,說明節儉已經是其下意識的習慣。默克爾的這一舉動非但不會影響自身和國家形象,反讓人肅然起敬。
朱慧松寫道,德國女總理或許並未讀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中國詩句,但卻用實際行動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有媒體報導:國內普通餐館一桌飯菜一般至少會剩下10%甚至更多,一家餐館平均每天就要倒掉50公斤的剩飯菜。全國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費高達600億元。和德國相比,我們要窮許多,而在權勢地位上我們更無法和默克爾相提並論。默克爾的舉動讓我們感到臉紅。
*權重卻謙卑*
蘋果日報專欄作家李怡最近撰文呼籲,中國領導人應該像默克爾學習。他在題為《最有權力女人的謙卑》一文中寫道:福布斯Forbes雜誌最近公布全球最有權力女人排行榜,高踞榜首的是去年百大榜單上連名字都不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去年居榜首的是美國國務卿賴斯。
不過,剛結束在中國訪問的默克爾給中國人留下的印象卻不是她的權力,而是她的謙卑,她的平民化。這兩天,在內地網站造成的震動,實在值得所有掌權者,特別是中國掌權者,好好地省思。
*中國權力私有制*
李怡在文章中從中國的政治體制分析了為什麼默克爾的行為在中國民眾當中引起了震撼效應。他說:中國的現實是:一個號稱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旦加上「中國特色」,就變成一個將人分成十等的社會。社會主義號稱生產資料(土地、礦山等)公有,然而政治權力卻是私有的,由打下江山的執政黨擁有所有權力,再等級授權向下分配。社會主義國家從不實行由人民投票授權的權力公有制。
「近十多年的市場化和向私有制轉型,過程也是由掌政治權力者將號稱公有的國企名正言順地轉移到子女、親友、部屬手上。中國一切弊端的根源,就是這種權力私有制。在中國,黨、國家、政府各級領導人,都是高踞於百姓頭上的特權階層,對百姓予取予攜。也因此,老百姓見到默克爾這種民選總理的表現,才會有震撼反應。」
*從默克爾行為看中國為何落後*
中國目前GDP排名,和德國不相上下,據有的中國經濟學家樂觀地預測說,中國的GDP將在2050年超過美國。然而,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說,中國迅猛發展的經濟並沒有給中國老百姓帶來實惠,也沒有形成一個中產階級階層,而是擴大了貧富懸殊。
中國的財富都到哪裡去了呢?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略微透露出一點端倪。學習時報透露,中國的公車消費和公款吃喝一年的總數高達6000億元以上,幾乎相當於全國財政收入的20%左右。
根據這個官方公布的數字,如果不算貪官污吏通過官商勾結所掠奪的房地產,以及他們在國有企業轉型時巧取豪奪的巨額款項,僅僅他們坐車和吃喝就消費了全國財政收入百分之二十,達六千億元人民幣。
一些分析家說,無怪依靠中國的官員從上而下進行反腐根本無法根除中國的腐敗問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裹足不前,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官員根本不想從事這種剝奪自己手中權力和利益的改革。
有觀察家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發表評論說:「從默克爾行為,我們大家可以看到為何中國會落後的了,為何中國平民百姓難以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因為都讓官員享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