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訪華期間的不同場合促請中國尊重人權。(Guang Niu/Getty Images)
德國總理默克爾8月29日結束3天訪華行程,種種跡象顯示德國的對華政策或會重返「人權外交」的軌道,向中國施壓多於拉攏,又強調中國須負上更多國際責任。
默克爾訪華的3天行程中,最惹人注目的並非第1天與國家主席胡錦濤及總理溫家寶的會面,而是行程第2天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示的「人權演說」,及當日與4名「異見人士」進行的會面。
在對社會科學院發表的演說中, 默克爾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提高參與國際事務表示歡迎,但也促請北京讓民眾有更多的發言權。她說:「人權對於我們來說極其重要,…沒有人有權利把自己置於別人之上,…人類尊嚴不可被分割。」類似的人權言論過去在外國元首訪華時經常提出,近年已很少聽聞,默克爾似有意重回「人權外交」軌道。
另外,默克爾也會見了4位持不同意見的北京記者及作家,包括年多前被中央宣傳部施壓停職的《中國青年報》副刊《冰點》前主編李大同、《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賀延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系主任展江和搜狐網博客頻道主編趙牧。李大同稱默克爾在會談中,瞭解了中國媒體的現狀和言論自由問題、新媒體在中國社會所發生的作用,以及中國社會存在的其他問題。
默克爾的前任施羅德在位10年,期間幾乎每年都訪問中國,但他是「中國迷」,每次訪問都以經貿先行,繼而是瞭解中國文化,絕少批評中國的人權記錄,默克爾今次訪華所表現的作風絕非中國高層領導所願意見到。
就在默克爾飛抵北京前夕,德國《明鏡週刊》引述一份官方報告稱,總理府、外交部、經濟部和研究部的大量電腦被來自中國的木馬病毒感染,有德國反間諜專家經過調查推斷,黑客與中國軍方有關,大大影響訪問前的兩國氣氛。
雖然默克爾訪問中國期間正值中德建交35週年,但默克爾跟胡溫舉行的會議卻是施壓多於拉攏,議程包括全球暖化、達爾富爾及智識產權問題,而中國最關心的歐盟對華軍售解禁及滬杭磁浮鐵路合作項目卻沒有什麼進展。
默克爾今年6月主持「八國峰會」,促使「八國」同意研究2015年較1990年減排50%這目標。中國現時排放量僅次於美國位全球第二,能否成功遊說中國參與「後京都」的環保協議,將直接影響減排目標的達成。
默克爾在與溫家寶會面時促請中國在減排方面作出努力,溫家寶卻重申不會犧牲經濟達至國際的減排目標,堅持中國只會負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按照6月出臺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達至2010年比2005年降低排放20%。可以說,中德總理在全球暖化問題上只是「各自表述」,沒有具體成果。
默克爾同時請溫家寶繼續向蘇丹政府施壓,以解決達爾富爾問題。就保護知識產權問題,默克爾認為中國有良好的知識產權法例,但執法表現卻強差人意,溫家寶承諾中國會加大執法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一度期望作為歐洲大國的德國,能在本年初出任歐盟輪任主席期間,為中國說項取消歐盟對華軍售解禁,但默克爾卻選擇以重啟歐洲立憲進程為主席任期的工作目標,對華軍售解禁提不上日程,事情好像不了了之,在今次訪華期間沒有再被提及。
另外,兩國談判多年價值43億美元的滬杭磁浮鐵路合作項目,去年默克爾首次訪華時還談得頗為順利,說兩國將大力推動,今次訪問又似不了了之,沒有再提及,據報該項目去年6月談判碰壁,德國方面不願意以轉讓磁浮鐵路的核心技術作為取得合約的條件,至今仍膠著無法取得突破。
就任德國總理3年,默克爾對華政策的輪廓日漸清晰,由施羅德時期的全面拉攏,變成現時發展較具批評性的友好雙邊關係,中德關係難免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