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7-30 23:04:56作者:
1,達摩----輕功水上飛篇:
少林達摩祖師,歷來被奉為武學至尊。而達摩祖師最讓眾FANS驚艷的身手莫過於一葦渡江的壯舉。漢傳佛教典籍有載:「……江水滔滔,向東直瀉,江邊無人,只有一捆蘆葦,卻是無人也無船,達摩順手抽出一支蘆葦,一個順勢,丟向空中,由空而下的蘆葦,飄然落在江上,達摩縱身一躍,突然雙腳已經四平八穩的踩在滔滔的水中,達摩閉目,呼呼一陣東南風起,轉瞬之間,那支蘆葦乘載著西天祖師——第廿八代的達摩,風馳電轍般,悠悠渡江北去了……」。精彩!果然好手段!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水上飛的輕身功夫並非源自於這個印度老和尚。
《論語.子罕第九》有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我們可以想像,孔聖人立足江上,凌波踏浪,飄飄欲仙,氣走諸脈之際,尚且行有餘力,慷慨陳詞曰:「光陰好比那個河中水,它日夜流去呀不能回」,其鎮定端凝處,直不動如山時,儼然一派武學大宗師的風範與氣度。
兩相比較之下,達摩祖師不免遜色了許多。首先他腳底下要踩著一根蘆葦,藉以增大腳下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其次行功之時不能開口說話,這顯然是功力不到家的表現。最奇怪他還要閉目,不厚道地猜想一下,莫非是祖師對自己這門功夫信心不足,所以提心吊膽,生怕一不小心掉江裡有損威儀?
世人皆尊孔夫子為文聖人,卻不知孔先生其實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絕世高人。《論語.陽貨第十七》記載了一件小事:有一日,孔先生去某地找一位武學高手切磋武藝,見面之前,先聽此人彈奏了一首碧海潮生之類的曲子。一曲奏罷,孔先生莞爾一笑:「這個人功力太弱,殺雞豈用宰牛刀啊。」(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正是: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天下無雙,仲尼不出,誰與爭鋒。
2,掃地僧----內力氣功篇:
少林掃地僧,歷來被奉為金庸筆下的第一高手。他週身三尺方圓之內有一層無形氣牆,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端得是強悍絕倫。而且此人在武學修養上也頗有見地,曾經說過一段牛X無比的語錄,大意如下:少林絕技凌厲狠辣,大干天和,所以煉功的時候,要以相應的慈悲佛法來化解,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才能越牛X。
這話倒是甚有道理,只可惜不是老和尚的原創,是他GJM孟柯先生的語錄。
《孟子.公孫醜章句上》
公孫醜問:「師父,您最擅長哪一門功夫呢?」(「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說:「我擅長的內功叫‘浩然之氣’」 (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公孫醜問:「什麼是浩然之氣呢?」(「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說:「一言難盡。總之這門功夫很牛X,修煉它的話,一定要和仁義道德相匹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啊。」(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看到這裡,大家可以明白了吧,孟先生其實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奇才。不過似乎孟先生更類似於一位武學理論的創始者,而非實戰搏擊的高手。這種尷尬的局面直到千年之後方有所改觀。到了唐代,孟氏一族終於湧現出了一位出類拔萃的絕頂高手,此人以天縱之才修孟氏氣功之大成,單以內力深厚雄渾而論,堪稱曠古絕今。他為了紀念「浩然之氣」這門家傳內功,所以改名字叫作孟浩然。
這孟浩然的內力究竟高到了什麼地步呢?我們且看他本人的一首詩即可明瞭。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八月,洞庭湖畔,水天一色。孟浩然運足了氣,全力一擊之下,整個湖水為之蒸發,湖畔城池為之震撼……看來這個「波」字應該類似於七龍珠裡的龜波氣功。PS:想歪了的人主動回家面壁。
內力修為到了孟浩然這等層次,少林掃地僧那點子氣牆也只能算是微末小技了。
3,張三豐----以柔克剛篇:
張三豐,一代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結合,創出了輝映後世、光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武當派武功有啥特色呢?「以慢打快,以靜制動,以弱勝強,以客犯主」「似松未松,將展未展」「用意不用力,勁斷意不斷」
其實這些個武學原理也不是張三豐首創的,我們在老子的獨門武學《道德經》中很容易找到一些痕跡。
老子說:「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似松未松,將展未展)
老子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以客犯主)
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柔克剛,以弱勝強)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用意不用力,勁斷意不斷)
老子跟孟子不同,除卻這些武學原理之外,他本人也是一位精通技擊的實戰高手。《道德經》第50章統計了老子生平的所有戰役:李先生一生中遇強敵無數,他屢次出生入死面不改色,折在他手裡的強敵有三成被他釋放了,三成被他打死了,剩下四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我們前面提到過的一位高手孔先生,他跟老子曾經有過一次會晤。二人對峙良久,想要尋找對方的破綻,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因為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說了點不咸不淡的話,孔子就迅速閃人了。事後他的徒弟們問他:「老子厲害不?」孔子說:「如果他的武功像飛鳥一樣敏捷,像游魚一樣圓滑,像走獸一樣凶猛,那我能夠打贏他。但是他的武功在我看來,便如飛龍在天一般,實在是沒有必勝的把握啊。」(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這樣的造詣,恐怕不是張三豐所能夠企及的。
4,獨孤求敗----劍術兵器篇
獨孤求敗的埋劍塚上刻著兩行牛皮烘烘的小字:「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筆者每讀至此,常掩卷而嘆:「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獨孤求敗之謂也。」殺了些菜鳥,敗了些草包,就敢自詡天下更無抗手,不把古人先賢放在眼裡,當真是短視之極了。天下無敵,難道是自己封的不成?
且說春秋時候,宋國有一位劍術大家莊周莊先生,他劍術上的造詣之高,獨孤求敗實難望其項背也。《莊子.雜篇.說劍》有載:趙惠文王喜歡劍術,欲招攬天下劍客為己用。有一天,莊周先生也來應聘,他緩步而行,見王不拜。趙王問:「你劍法很牛嗎?怎麼這樣子傲慢?」莊先生說:「我的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趙王大吃一驚:「我*,你無敵了。」(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
獨孤求敗的劍法分了三個層次,即所謂「凌厲剛猛,無堅不摧」;「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不滯於物,無劍勝有劍」。
5,列禦寇。
武當派有一門梯雲縱的輕身功夫,能凌空借力,右腳尖踩左腳背式地滯空,大家已經覺得很了不起了。但這位列先生的輕功顯然已經登峰造極,他順風起跳,一跳之後半個月才落地……(有夠變態的),這顯然已經超脫於我們的經驗法則之外了。(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莊子.內篇.逍遙游》)
6,惠施。
《倚天》中,張無忌抱了一塊大石頭橫衝直撞,把華山二老打得摸不著北,力氣不能算小了。《水滸》中魯達倒拔垂楊柳,也就差相彷彿了。然而他們跟惠先生比起來,還是要差很多的。梁惠王送了惠施先生一顆葫蘆的種子,惠先生用它種出了一顆大葫蘆。葫蘆有多大呢?製成瓢以後有三百升的容量。惠先生時常用這個瓢來喝水……(這就是「海量」這個詞的來歷)(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莊子.內篇.逍遙游》)
7,匠人石
《連城訣》中,血刀老祖把一根頭髮放在水笙鼻子上,一刀斬過,發斷而鼻子不傷,堪稱神乎其技。但跟這位石先生一比,也就遜色不少了。有個楚國人,在自己鼻尖上塗了一點白,大小如同蒼蠅的翅膀。石先生運斧如風,呼呼作響(真氣四溢的緣故),斧過之處(注意是斧不是刀),白點不見而鼻子無損。(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莊子.雜篇.徐無鬼》)
8,庖丁
這位大師傅大家都挺熟悉的。《書劍》中,陳家洛的那一手聞笛起舞的功夫就是跟他學的。在這裡我們著重強調的是庖丁先生的高人風采:他對敵之時,小心謹慎,目光專注,身法凝重如山,出刀快捷如風,對手瞬間被砍成十七,八段,像土堆一樣散落在地上。庖丁持刀而立,環顧四野,躊躇滿志,寶刀回鞘……(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莊子.內篇.養生主》)
少林達摩祖師,歷來被奉為武學至尊。而達摩祖師最讓眾FANS驚艷的身手莫過於一葦渡江的壯舉。漢傳佛教典籍有載:「……江水滔滔,向東直瀉,江邊無人,只有一捆蘆葦,卻是無人也無船,達摩順手抽出一支蘆葦,一個順勢,丟向空中,由空而下的蘆葦,飄然落在江上,達摩縱身一躍,突然雙腳已經四平八穩的踩在滔滔的水中,達摩閉目,呼呼一陣東南風起,轉瞬之間,那支蘆葦乘載著西天祖師——第廿八代的達摩,風馳電轍般,悠悠渡江北去了……」。精彩!果然好手段!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水上飛的輕身功夫並非源自於這個印度老和尚。
《論語.子罕第九》有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我們可以想像,孔聖人立足江上,凌波踏浪,飄飄欲仙,氣走諸脈之際,尚且行有餘力,慷慨陳詞曰:「光陰好比那個河中水,它日夜流去呀不能回」,其鎮定端凝處,直不動如山時,儼然一派武學大宗師的風範與氣度。
兩相比較之下,達摩祖師不免遜色了許多。首先他腳底下要踩著一根蘆葦,藉以增大腳下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其次行功之時不能開口說話,這顯然是功力不到家的表現。最奇怪他還要閉目,不厚道地猜想一下,莫非是祖師對自己這門功夫信心不足,所以提心吊膽,生怕一不小心掉江裡有損威儀?
世人皆尊孔夫子為文聖人,卻不知孔先生其實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絕世高人。《論語.陽貨第十七》記載了一件小事:有一日,孔先生去某地找一位武學高手切磋武藝,見面之前,先聽此人彈奏了一首碧海潮生之類的曲子。一曲奏罷,孔先生莞爾一笑:「這個人功力太弱,殺雞豈用宰牛刀啊。」(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正是: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天下無雙,仲尼不出,誰與爭鋒。
2,掃地僧----內力氣功篇:
少林掃地僧,歷來被奉為金庸筆下的第一高手。他週身三尺方圓之內有一層無形氣牆,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端得是強悍絕倫。而且此人在武學修養上也頗有見地,曾經說過一段牛X無比的語錄,大意如下:少林絕技凌厲狠辣,大干天和,所以煉功的時候,要以相應的慈悲佛法來化解,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才能越牛X。
這話倒是甚有道理,只可惜不是老和尚的原創,是他GJM孟柯先生的語錄。
《孟子.公孫醜章句上》
公孫醜問:「師父,您最擅長哪一門功夫呢?」(「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說:「我擅長的內功叫‘浩然之氣’」 (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公孫醜問:「什麼是浩然之氣呢?」(「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說:「一言難盡。總之這門功夫很牛X,修煉它的話,一定要和仁義道德相匹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啊。」(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看到這裡,大家可以明白了吧,孟先生其實也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奇才。不過似乎孟先生更類似於一位武學理論的創始者,而非實戰搏擊的高手。這種尷尬的局面直到千年之後方有所改觀。到了唐代,孟氏一族終於湧現出了一位出類拔萃的絕頂高手,此人以天縱之才修孟氏氣功之大成,單以內力深厚雄渾而論,堪稱曠古絕今。他為了紀念「浩然之氣」這門家傳內功,所以改名字叫作孟浩然。
這孟浩然的內力究竟高到了什麼地步呢?我們且看他本人的一首詩即可明瞭。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八月,洞庭湖畔,水天一色。孟浩然運足了氣,全力一擊之下,整個湖水為之蒸發,湖畔城池為之震撼……看來這個「波」字應該類似於七龍珠裡的龜波氣功。PS:想歪了的人主動回家面壁。
內力修為到了孟浩然這等層次,少林掃地僧那點子氣牆也只能算是微末小技了。
3,張三豐----以柔克剛篇:
張三豐,一代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結合,創出了輝映後世、光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武當派武功有啥特色呢?「以慢打快,以靜制動,以弱勝強,以客犯主」「似松未松,將展未展」「用意不用力,勁斷意不斷」
其實這些個武學原理也不是張三豐首創的,我們在老子的獨門武學《道德經》中很容易找到一些痕跡。
老子說:「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似松未松,將展未展)
老子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以客犯主)
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柔克剛,以弱勝強)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用意不用力,勁斷意不斷)
老子跟孟子不同,除卻這些武學原理之外,他本人也是一位精通技擊的實戰高手。《道德經》第50章統計了老子生平的所有戰役:李先生一生中遇強敵無數,他屢次出生入死面不改色,折在他手裡的強敵有三成被他釋放了,三成被他打死了,剩下四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我們前面提到過的一位高手孔先生,他跟老子曾經有過一次會晤。二人對峙良久,想要尋找對方的破綻,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因為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說了點不咸不淡的話,孔子就迅速閃人了。事後他的徒弟們問他:「老子厲害不?」孔子說:「如果他的武功像飛鳥一樣敏捷,像游魚一樣圓滑,像走獸一樣凶猛,那我能夠打贏他。但是他的武功在我看來,便如飛龍在天一般,實在是沒有必勝的把握啊。」(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這樣的造詣,恐怕不是張三豐所能夠企及的。
4,獨孤求敗----劍術兵器篇
獨孤求敗的埋劍塚上刻著兩行牛皮烘烘的小字:「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筆者每讀至此,常掩卷而嘆:「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獨孤求敗之謂也。」殺了些菜鳥,敗了些草包,就敢自詡天下更無抗手,不把古人先賢放在眼裡,當真是短視之極了。天下無敵,難道是自己封的不成?
且說春秋時候,宋國有一位劍術大家莊周莊先生,他劍術上的造詣之高,獨孤求敗實難望其項背也。《莊子.雜篇.說劍》有載:趙惠文王喜歡劍術,欲招攬天下劍客為己用。有一天,莊周先生也來應聘,他緩步而行,見王不拜。趙王問:「你劍法很牛嗎?怎麼這樣子傲慢?」莊先生說:「我的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趙王大吃一驚:「我*,你無敵了。」(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
獨孤求敗的劍法分了三個層次,即所謂「凌厲剛猛,無堅不摧」;「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不滯於物,無劍勝有劍」。
5,列禦寇。
武當派有一門梯雲縱的輕身功夫,能凌空借力,右腳尖踩左腳背式地滯空,大家已經覺得很了不起了。但這位列先生的輕功顯然已經登峰造極,他順風起跳,一跳之後半個月才落地……(有夠變態的),這顯然已經超脫於我們的經驗法則之外了。(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莊子.內篇.逍遙游》)
6,惠施。
《倚天》中,張無忌抱了一塊大石頭橫衝直撞,把華山二老打得摸不著北,力氣不能算小了。《水滸》中魯達倒拔垂楊柳,也就差相彷彿了。然而他們跟惠先生比起來,還是要差很多的。梁惠王送了惠施先生一顆葫蘆的種子,惠先生用它種出了一顆大葫蘆。葫蘆有多大呢?製成瓢以後有三百升的容量。惠先生時常用這個瓢來喝水……(這就是「海量」這個詞的來歷)(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莊子.內篇.逍遙游》)
7,匠人石
《連城訣》中,血刀老祖把一根頭髮放在水笙鼻子上,一刀斬過,發斷而鼻子不傷,堪稱神乎其技。但跟這位石先生一比,也就遜色不少了。有個楚國人,在自己鼻尖上塗了一點白,大小如同蒼蠅的翅膀。石先生運斧如風,呼呼作響(真氣四溢的緣故),斧過之處(注意是斧不是刀),白點不見而鼻子無損。(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莊子.雜篇.徐無鬼》)
8,庖丁
這位大師傅大家都挺熟悉的。《書劍》中,陳家洛的那一手聞笛起舞的功夫就是跟他學的。在這裡我們著重強調的是庖丁先生的高人風采:他對敵之時,小心謹慎,目光專注,身法凝重如山,出刀快捷如風,對手瞬間被砍成十七,八段,像土堆一樣散落在地上。庖丁持刀而立,環顧四野,躊躇滿志,寶刀回鞘……(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莊子.內篇.養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