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7-29 08:21:34作者:
日本皇家陵墓一直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日本宮內廳把日本近900個皇室古墓列為禁地,令考古學家無法探究天皇身世之謎。
許多年來,日本考古學界一直想對天皇家族的古墓進行考古研究,但始終遭到宮內廳的拒絕,理由是「皇室古墓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禁地」,外人進入將打擾已故天皇靈魂安息。
2007年初,日本政府在皇陵的禁令上開始有了鬆動,並對外宣稱,將邀請包括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動物學家和植物學家在內的日本國內著名學者進入11座天皇陵墓考察。宮內廳也提出了一些嚴格的限制條件,諸如每個學術團體只能派出一名代表,而且進入皇陵不得挖墓等。
天皇古墓有三大秘密
天皇古墓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令考古學家如此神往呢?
第一個秘密是豐富的寶藏。據悉,除了天皇遺骸,皇陵中可能還埋藏了大量珍貴文物,例如鑲嵌黃金的寶劍、翡翠寶石、精心製作的冠冕、用黏土雕塑而成的小雕像、精美的老虎和龍的壁畫、還有來自中國和朝鮮的神聖鏡子。
第二個秘密是部分天皇古墓的「身份」。不少考古學家質疑說,很多在十九世紀被劃歸皇陵的古墓並非真正的皇家陵墓。他們還指出,宮內廳早已知道這一點,但一直沒有公開承認。
第三個也是最大的秘密是皇陵中可能有日本皇室起源的證據。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非常模糊,據說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即位,是日本神道教中「天照大神」的後裔,而考古學上最早可考的天皇是第十代的崇神天皇。
推測:天皇可能來自中國朝鮮
日本天皇血脈到底是起源於中國?還是朝鮮?還是亞洲的某個遊牧民族?長期以來,由於日本皇室被神化、關於皇室的史料記載充滿斷層,日本皇陵又嚴禁外人進入,天皇的「身世」始終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謎團。
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語焉不詳,只說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即位,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僅有年表而欠缺實際事件記載,一直到第十代的崇神天皇,才有實際文物支持。日本早期歷史一片空白,令日本以至外國歷史學家都認為日本天皇的祖先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外來的中國人或朝鮮人。中國也一直有這樣的傳說:神武天皇可能就是當年秦始皇派遣出海求仙藥的徐福。
由於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鄰近日本,在上古時已有大批人渡海移居日本,繁衍至今而成為現代日本人。1970年代,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指日本人源自雲南。英國《泰晤士報》在以前的一篇報導中,揣測日本政府嚴禁學者調查天皇皇陵,就是怕發掘出天皇是來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證據。
皇室的尷尬
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非常模糊,只說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一直到第10代的崇神天皇的身份才有實際文物支持。以至於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歷史學家都認為,日本天皇的祖先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中國人或朝鮮人。
其實,不光學者懷疑,就連日本天皇本人也有所疑問。明仁天皇過68歲生日(2001年)時就曾談起自己的先祖,他說:「就我而言,我感覺自己與朝鮮半島有某種親切感。據日本編年史記載,桓武天皇(日本第50代天皇)的母親是古代朝鮮百濟王國一位國王的家族中人。」
日本考古協會的專家和其他一些學者也一直在懇求官方開放部分皇陵,以「驗明正身」。但專門負責打理日本皇室一切事務——當然也包括皇陵的日本宮內廳曾以擔心打擾已故天皇靈魂安息為由,一直拒絕向公眾開放天皇陵墓。英國《泰晤士報》甚至認為,日本政府嚴禁學者調查天皇皇陵,可能就是怕發掘出天皇是來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證據。
而且令日本皇室和宮內廳感到尷尬的是:當初指定某一個陵(主要是指早期天皇陵)就是天皇陵時很匆忙,很多指定有誤,而且修建年代無法確定,還有的無法確定陵內下葬人的真實身份。也就是說,很可能悉心供奉的所謂天皇魂靈實際是屬於某個王公貴族甚至普通人的。繼體天皇(日本第26代天皇)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宮內廳在日本歷代天皇陵要覽中認為繼體天皇陵是位於太田茶臼山的古墳,而學者則普遍認為繼體天皇陵墓是位於日本高月市的一座古墳。
日本名勝古蹟:仁德天皇陵
世界上最大的三大皇陵——中國的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中的庫夫皇陵以及日本的仁德天皇陵,以其古老、宏大、壯觀聞名於世。其中,日本仁德天皇陵又以其面積最大而居於三者之首。
仁德天皇陵位於日本大阪市南面的衛星城界市,建於5世紀初日本仁德年間。陵墓前方後圓,全長為486米,最寬處即方形邊長306米,高36米,圓形直徑249米,包括3條寬闊的護陵壕在內,總面積為46.4萬平方米,這與總面積近25萬平方的中國驪山秦始皇陵(陵墓本身面積,不包括外圍)、5.29萬平方米的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庫夫皇陵相比,可以說遙遙領先了。
該陵的四周和壕溝都鋪滿用泥土燒制而成的圓形土器,前半部是放置屍體的石棺室,石室長206米,寬80米;棺裡的隨葬品有當時日本皇族才擁有的銅鏡、玉器,還有日本武士金刀,各種名貴首飾,而其中最有研究價值的卻是用粘土燒制而成的戰馬、舞女、帆船等,這些製品雖然不如中國兵馬俑等文物精美,但酷似中國的隨葬品。
一些學者鑑定,此陵的建造和隨葬品的製作運用了不少中國的建築和製作技術。據專家們推算,當時建設這樣龐大的皇陵,若每天用一千個勞動力要干足四年才能完成,有的史學家推斷,當時仁德天皇動用了180萬勞工。
仁德天皇是日本第16代天皇,就是《宋書》裡所說的那位倭國大王讚。他是一位日本歷史上頗有作為的皇帝,公元5世紀初登位後,組織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水田開發和治水灌溉工程,還開發了大阪河內大平原,他還多次派使節來中國與當時的宋朝廷進行各種交流。
仁德天皇在位期間是日本經濟和文化的興盛期,仁德天皇陵是他在位時建造的。該陵已成為日本著名的遊覽點。
陵墓與大和盛衰
據瞭解,日本最大型及最重要的陵墓就是包括124位日本天皇在內的896個皇室墳地。
這些皇室墳地中,古墳大多利用天然地形造墳,建於山頂、山腰位置。根據古墳堆土的形式,有圓墳,方墳,前方後圓墳,上圓下方墳等等的區別。其中以前方後圓墳的規模最為雄偉,形狀也十分優美,再加上它是國外沒有而日本獨具的形式,所以可以把它稱為日本高塚式古墳的代表。
根據古墳外形的發展演變,一般又可分為前、中、後三期。有趣的是,它恰好同日本國家開始統一、大和朝廷昌盛、最後走向衰亡這一過程相一致。
早期古墳主要以圓形、山形為主。5世紀以後是古墳的中期,此時古墳結構以前方後圓為主,這一時期,高塚林立,形象地反映著當時大和政權的興盛和大王的權威。仁德天皇陵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6世紀以後,隨著薄葬思想和佛教的盛行,古墳規模逐漸縮小,平安時代末期開始,天皇駕崩後改為火葬,骨灰、頭髮、牙齒、手臂等存放在寺院的方形堂、多寶塔和石塔裡。自第118代後水尾天皇后,再次改為土葬,陵墓的形狀變為圓形或上圓下方。
許多年來,日本考古學界一直想對天皇家族的古墓進行考古研究,但始終遭到宮內廳的拒絕,理由是「皇室古墓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禁地」,外人進入將打擾已故天皇靈魂安息。
2007年初,日本政府在皇陵的禁令上開始有了鬆動,並對外宣稱,將邀請包括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動物學家和植物學家在內的日本國內著名學者進入11座天皇陵墓考察。宮內廳也提出了一些嚴格的限制條件,諸如每個學術團體只能派出一名代表,而且進入皇陵不得挖墓等。
天皇古墓有三大秘密
天皇古墓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令考古學家如此神往呢?
第一個秘密是豐富的寶藏。據悉,除了天皇遺骸,皇陵中可能還埋藏了大量珍貴文物,例如鑲嵌黃金的寶劍、翡翠寶石、精心製作的冠冕、用黏土雕塑而成的小雕像、精美的老虎和龍的壁畫、還有來自中國和朝鮮的神聖鏡子。
第二個秘密是部分天皇古墓的「身份」。不少考古學家質疑說,很多在十九世紀被劃歸皇陵的古墓並非真正的皇家陵墓。他們還指出,宮內廳早已知道這一點,但一直沒有公開承認。
第三個也是最大的秘密是皇陵中可能有日本皇室起源的證據。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非常模糊,據說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即位,是日本神道教中「天照大神」的後裔,而考古學上最早可考的天皇是第十代的崇神天皇。
推測:天皇可能來自中國朝鮮
日本天皇血脈到底是起源於中國?還是朝鮮?還是亞洲的某個遊牧民族?長期以來,由於日本皇室被神化、關於皇室的史料記載充滿斷層,日本皇陵又嚴禁外人進入,天皇的「身世」始終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謎團。
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語焉不詳,只說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即位,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僅有年表而欠缺實際事件記載,一直到第十代的崇神天皇,才有實際文物支持。日本早期歷史一片空白,令日本以至外國歷史學家都認為日本天皇的祖先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外來的中國人或朝鮮人。中國也一直有這樣的傳說:神武天皇可能就是當年秦始皇派遣出海求仙藥的徐福。
由於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鄰近日本,在上古時已有大批人渡海移居日本,繁衍至今而成為現代日本人。1970年代,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指日本人源自雲南。英國《泰晤士報》在以前的一篇報導中,揣測日本政府嚴禁學者調查天皇皇陵,就是怕發掘出天皇是來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證據。
皇室的尷尬
日本歷史對天皇祖先的記載非常模糊,只說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一直到第10代的崇神天皇的身份才有實際文物支持。以至於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歷史學家都認為,日本天皇的祖先根本不是本地人,而是中國人或朝鮮人。
其實,不光學者懷疑,就連日本天皇本人也有所疑問。明仁天皇過68歲生日(2001年)時就曾談起自己的先祖,他說:「就我而言,我感覺自己與朝鮮半島有某種親切感。據日本編年史記載,桓武天皇(日本第50代天皇)的母親是古代朝鮮百濟王國一位國王的家族中人。」
日本考古協會的專家和其他一些學者也一直在懇求官方開放部分皇陵,以「驗明正身」。但專門負責打理日本皇室一切事務——當然也包括皇陵的日本宮內廳曾以擔心打擾已故天皇靈魂安息為由,一直拒絕向公眾開放天皇陵墓。英國《泰晤士報》甚至認為,日本政府嚴禁學者調查天皇皇陵,可能就是怕發掘出天皇是來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證據。
而且令日本皇室和宮內廳感到尷尬的是:當初指定某一個陵(主要是指早期天皇陵)就是天皇陵時很匆忙,很多指定有誤,而且修建年代無法確定,還有的無法確定陵內下葬人的真實身份。也就是說,很可能悉心供奉的所謂天皇魂靈實際是屬於某個王公貴族甚至普通人的。繼體天皇(日本第26代天皇)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宮內廳在日本歷代天皇陵要覽中認為繼體天皇陵是位於太田茶臼山的古墳,而學者則普遍認為繼體天皇陵墓是位於日本高月市的一座古墳。
日本名勝古蹟:仁德天皇陵
世界上最大的三大皇陵——中國的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中的庫夫皇陵以及日本的仁德天皇陵,以其古老、宏大、壯觀聞名於世。其中,日本仁德天皇陵又以其面積最大而居於三者之首。
仁德天皇陵位於日本大阪市南面的衛星城界市,建於5世紀初日本仁德年間。陵墓前方後圓,全長為486米,最寬處即方形邊長306米,高36米,圓形直徑249米,包括3條寬闊的護陵壕在內,總面積為46.4萬平方米,這與總面積近25萬平方的中國驪山秦始皇陵(陵墓本身面積,不包括外圍)、5.29萬平方米的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庫夫皇陵相比,可以說遙遙領先了。
該陵的四周和壕溝都鋪滿用泥土燒制而成的圓形土器,前半部是放置屍體的石棺室,石室長206米,寬80米;棺裡的隨葬品有當時日本皇族才擁有的銅鏡、玉器,還有日本武士金刀,各種名貴首飾,而其中最有研究價值的卻是用粘土燒制而成的戰馬、舞女、帆船等,這些製品雖然不如中國兵馬俑等文物精美,但酷似中國的隨葬品。
一些學者鑑定,此陵的建造和隨葬品的製作運用了不少中國的建築和製作技術。據專家們推算,當時建設這樣龐大的皇陵,若每天用一千個勞動力要干足四年才能完成,有的史學家推斷,當時仁德天皇動用了180萬勞工。
仁德天皇是日本第16代天皇,就是《宋書》裡所說的那位倭國大王讚。他是一位日本歷史上頗有作為的皇帝,公元5世紀初登位後,組織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水田開發和治水灌溉工程,還開發了大阪河內大平原,他還多次派使節來中國與當時的宋朝廷進行各種交流。
仁德天皇在位期間是日本經濟和文化的興盛期,仁德天皇陵是他在位時建造的。該陵已成為日本著名的遊覽點。
陵墓與大和盛衰
據瞭解,日本最大型及最重要的陵墓就是包括124位日本天皇在內的896個皇室墳地。
這些皇室墳地中,古墳大多利用天然地形造墳,建於山頂、山腰位置。根據古墳堆土的形式,有圓墳,方墳,前方後圓墳,上圓下方墳等等的區別。其中以前方後圓墳的規模最為雄偉,形狀也十分優美,再加上它是國外沒有而日本獨具的形式,所以可以把它稱為日本高塚式古墳的代表。
根據古墳外形的發展演變,一般又可分為前、中、後三期。有趣的是,它恰好同日本國家開始統一、大和朝廷昌盛、最後走向衰亡這一過程相一致。
早期古墳主要以圓形、山形為主。5世紀以後是古墳的中期,此時古墳結構以前方後圓為主,這一時期,高塚林立,形象地反映著當時大和政權的興盛和大王的權威。仁德天皇陵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6世紀以後,隨著薄葬思想和佛教的盛行,古墳規模逐漸縮小,平安時代末期開始,天皇駕崩後改為火葬,骨灰、頭髮、牙齒、手臂等存放在寺院的方形堂、多寶塔和石塔裡。自第118代後水尾天皇后,再次改為土葬,陵墓的形狀變為圓形或上圓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