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高考三十年 高等教育話今昔

作者:齊先予 發表:2007-07-23 14:3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今年是中國大陸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三十週年,大陸很多媒體開闢專欄,回顧高考給中國帶來的巨變。西安上千名來自社會各界、各年齡段的人參加了華商報社組織的「千人重溫高考」活動,回憶改變他們命運的高考。然而在媒體一片叫好聲中,網路上也出現了很多冷靜的反省以及對未來高校教育的憂思。

二零零七年六月七、八、九日,上千萬大陸考生參加全國高等院校入學考試(簡稱:高考),其中近一半的人將被錄取。

不值得高興的事

「現在很多人把高考當做一件大事來紀念,我覺得更應反省為什麼會在歷史的某一階段沒有高考,因為有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才是不正常的。」七八級考生陳朝林如是說。

翻 開歷史,在明朝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的百分之二十,辛亥革命時佔世界的百分之四,而到了一九七七年,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僅為世界 的百分之二。「從某些方面看,七七年甚至可以用國歌裡的一句話來形容‘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輝舉例說,七七年恢復 高考時,國家窮得連印試卷的紙張都不夠,最後是調用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才解了燃眉之急。

此前,大陸從一九六七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就中斷了高等教育考試制度。直到一九七二年才開始「工農兵」推薦上大學,而這些「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的目的不是學習,而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直到一九七七年夏天,鄧小平主持召開會議並決定恢復了高考。


資料來源:天津《城市快報》


中國大學應屆畢業生失業率

三十年高考變遷大事記

一 九七七年十月十二日,國務院批准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據統計,七七年首屆報考人數五百 七十萬,錄取二十七萬人,錄取率百分之四點七,七八年夏第二次高考舉行,六百一十萬人報考,錄取四十萬二千人,錄取率百分之三點三。兩屆幸運兒在七八年 春、秋分別入學,七七級、七八級大學生也被公認為學習最刻苦最優秀。

一九八三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通過適當降低錄取分數線,讓定向生畢業後指定去農村、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

一九八五年開始招收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畫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

八五年以後,高考改革總體朝向減少考試科目的方向發展。先是將理科七門、文科六門各減為三加二共五門,上海則實行三加一方案。同年,國家教委在北京大學等四十三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

一九八九年八月,標準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一九九六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產業化模式,高校學費開始增加。後續幾年中,高校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百分之三十到五十。二零零零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範專業也實行收費。

一九九九年,開始推行「三加X」科目考試方案。「三」是必考的語文、數學、英語,X則是在政治、化學、物理、生物、歷史等科目中選擇。同年,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一九九九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到百分之八,而七年後的二零零六年毛入學率已達到百分之二十二。

二零零零年,北京、上海、安徽進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為一年兩次。二零零一年四月,取消對高考考生年齡和婚姻的限制。

二零零三年,由於天氣炎熱,高考提前至每年六月的七、八、九日。同年,北大、清華等部分高校被賦予百分之五的自主招生權,香港高校也開始在內地自主招生。二零零六年,在北京、上海兩地試行高考自主命題後,高考考場上共有十五個版本的高考試卷。

二零零七年三月,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重新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


今年五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將進入工作市場。圖為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二日,重慶大學的畢業典禮。

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

幾十年來,大陸高考由於統一命題、統一評分、各省統一制定錄取分數線,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高考成了相對公平的領域,同時也成了貧寒家庭子弟改變命運的「鯉魚躍龍門」。許多人感嘆在高考應試指揮棒的指引下,十二年的寒窗都是為了那三天的考試。

一 九七七年恢復高考時,競爭最為激烈,當年高考的錄取比例為二十九比一,即二十九名考生中只有一名能考上,而如今高考錄取比例已是二比一。眾所周知,度量高 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指標是高等教育適齡公民的毛入學率,(即錄取人數佔適齡公民總數的百分比)。按照國際通用標準,高等教育(包括大學本科和專科)毛入學 率低於百分之十五即為菁英化階段;超過百分之十五為大眾化階段;超過百分之五十則為普及化階段。

外界評論說,從一九七七年的高校毛入學率百 分之三左右到二零零六年的百分之二十二,無疑是個飛躍性進步,但這種強為的大發展背後深具文革「大躍進」式的弊端,比如大量擴招帶來的教育質量下降,也成 為人們日益擔心的問題。二零零五年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發展研究院實施的「當代中國大學生公眾形象調查」顯示,經過十幾年的變遷,大學生從追求道德上的 自我完善轉型為商業上的成功,不少人表示,「大學生在公眾中的形象已經跌到二十年的最低點」。在人們印象中,大學生的高消費、精神萎靡不振、不純的愛情、 應試教育的弊端,早已讓大學生從象牙塔的頂端跌進煩惱的谷潭。


近年來大學生畢業後很難找到工作。圖為二零零五年六月八日,武漢二十一歲的女大學生曹朗,根據工作合同,被剃光頭髮後站在餐館門外招攬顧客。

十三年不吃不喝供孩子上大學

三 十年高等教育的變遷,讓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學費的飛漲。人們常說新時代有三座大山,一是教育、二是房子、三是醫療養老。據新華社二零零五年七月發布的 數據顯示,前十年間高校學費猛漲二十到五十倍,而一九九四年以來,國民人均收入增長不到四倍。全國高校生均學費已經從一九九五年八百元上漲到了二零零四年 的五千元,進入新校區的學生的學費則在六千元;住宿費從一九九五年的二百七十元上漲到二零零四年的一千一百元左右;再加上吃飯、穿衣等,平均每個大學生每 年費用在一萬元左右,讀完四年大學則需要四萬元人民幣。

然而二零零四年中國城鎮居民年平均純收入和農民年平均純收入分別為九千四百二十二元 和二千九百三十六元。以此計算,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四點二年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十三點六年純收入。也就是說一個農民不吃不喝十三年,幹活掙 的錢才夠供養一個孩子上大學。毫無疑問,如今大陸的高等教育,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已經成為一種負擔不起的奢侈品。

《社會學家茶座》有文章指出,「在這種情況下,至今仍然被教育部門引以為豪、津津樂道的‘高考擴招’,就成了‘對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敞開大門,而向原來的弱勢群體關閉大門的過程’。即使擴招到無窮盡,弱勢群體也無法承受上大學的高額費用。

去年八月,教育部一位主管學生貸款發放的負責人表示,需要貸款的貧困大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六,而只有百分之十四點六的在校生獲得了貸款,這表明「該貸而未貸」的比例約佔全部大學生的百分之十一點四。

對 於家庭無法支付學費,而又無法爭取到貸款的貧困生,剩下的唯一途徑就是依靠社會捐助。然而今年七月二日,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對媒體提出「自律要求」:「不 要在未來的幾個月之內,突然寫出一個困難大學生前面吊著牌子,上面寫著‘我考上了某某學校,我沒有辦法上學’,然後呼籲社會捐助。相信這樣的事情是真的, 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都不以為怪。關鍵是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媒體,要以宣傳主流、宣傳國家政策為己任。」看來,求助於社會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高校可能重演國企倒閉命運

據大陸媒體報導,由於大量擴招引發的學校擴建,中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額高達二千億到二千五百億元。而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邵鴻認為,除去銀行貸款,許多債務是通過工程建設方墊資和一些單位的投資,保守估計高校債務高達四千億元。幾乎所有高校都有數億元的銀行欠款。

全 國政協常委、江蘇省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指出,擴招後,全國高校共投入五千億元,其中政府投入僅五百億元,其餘四千五百億都是高校通過貸款和收費解決的。為 了償付每年巨額的貸款利息,許多高校掉進了「擴招—貸款—再擴招」的惡性循環中,但即使擴招後所收繳的學費也最多只能償還部分貸款,有的甚至連利息都還不 上。專家表示,中國很多高校實質已經破產。

大學生畢業即失業

進入二十一世紀,象牙塔裡的莘莘學子們突然發現, 找工作對於他們來說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二零零零年到二零零五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始終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雖然工作並不好找,卻不妨礙大學 年年擴招,二零零一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一百一十四萬,而二零零五年達到了三百三十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四百九十六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如何應 對就業壓力是所有本科生面臨的嚴峻考驗。

中國的高知識群體失業現象主要出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據統計,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在一九九六年至二零零五年期間呈波浪式下降,由九七年的最高就業率百分之九十七點一,下降到零五年的百分之七十二點六,期間就業率最低的年份是零三年的百分之七十。


二零零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在北京的一個人才招聘會上,人們爭先恐後的尋找工作機會。據統計,二千五百萬城鎮居民待就業人口將為一千萬的就業機會而競爭,其中今年應屆畢業生有四百九十五萬,(比二零零六年增加了八十二萬),他們一畢業就面臨就業市場的暗淡墓地。

高考加分五花八門 平等原則不再

近年來平等高考的原則正被各類加分所顛覆,目前中國各地高考加分可謂眼花撩亂:三好學生加分,優秀學生幹部加分,父母是華僑港澳臺同胞、少數民族、博士生、優秀專家、見義勇為者加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中小學電腦製作獲獎者、二級運動員都加分。

高考中每一分之差就會跨越成千上萬的人,而這些高考加分一「加」就是十分、二十分。可以想像,家長們是怎樣想方設法為子女弄來各種名目的加分資格,難怪不少考生呼籲:要「裸考」,不要加分!

高考移民 孟母三遷被禁

由於高考時各省根據計畫招生人數自行決定錄取分數線,加上各地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導致錄取分數線相差很大。在某省被淘汰的分數在另一省卻能上重點大學,於是就出現了「高考移民」。為維護本地考生利益,各省都出抬了很多對高考移民的懲罰措施。

比如曾鬧得沸沸揚揚的二零零五年海南理科狀元李洋,考前他父母將全家戶口從湖北遷往海南,由於他們戶口在海南的時間差幾個月滿兩年,他被冠以高考移民而被取消報考重點大學的資格,其清華夢因孟母三遷而破裂。

高考前途 路在何方

目 前大陸關於改革高考的呼聲此起彼伏,其中對「一考定終身」弊端的譴責聲浪最為突出,於是有人建議把一次考試分為七次,參照美國的SAT、英國的A- Levels,均衡全面地考察學生各方面能力。同時拓寬社會教育資源,加強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讓學歷教育真正成為人們終身教育的一個階段。

也有人建議分類考試、多元錄取,讓高職、高專類院校憑藉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業水平測試成績進行錄取。一般性的本科院校仍然採用現有的高考形式,但錄取標準除要參考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外,還要參考社會服務和其他特長等。

還有人建議取消高考,改變目前「轟轟烈烈想搞素質教育,紮紮實實推行應試教育」的現狀,真正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並採用新的「學術潛力測試」來公平選出真正的人才。然而教育乃立國之本,高等教育更是關鍵民族命運的大事。高考路在何方,還有待探索。

圖 ◎ Getty Image


来源:新紀元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