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良專欄】夏之盛典 ─ 端午節

作者:張羽良 發表:2007-06-17 21: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年過半,如日當中,又到了端午節。除了品嚐各式粽子的美味之餘,對於這個屬於古老中國的仲夏盛典,還讓人想起些什麼?若不是韓國人在2005年將「江陵端午祭」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刺激了沉睡百年的「東亞睡獅」,會不會連端午節這樣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也隨著時間流逝,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慢慢退出記憶,最終演變成不可考的傳說?

這一切絕非危言聳聽,自從中華古國被中國共產黨統治,便極具用心地實施了一連串有計畫的摧殘中華文化之舉。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祇不過是這個暴力湧浪的一個頂峰,真正能續推湧浪前行的動源,還在於簡化了形音義兼具的正體中文字。聯合國將從2008年開始以簡體字完全取代正體字作為標準中文,更將這股險惡的湧浪推向了正統中華文化與文字的最後保留地 ─ 臺灣。

中共政權當年的簡化漢字,表面上是以正體字讀寫困難為理由,說大陸文盲多,教育普及不易,因此必須簡化漢字。但真正原因一如文化大革命一樣,是想將中國文字傳承文化的功能和與其連結的中華文化一起連根拔除,讓下一代中國人首先失去了閱讀古書的能力,進而失去觀古鑑今的能力。                                                                                                                  

事實上,在中共建政以後出生的大陸中國人,許多已經連中共建政前的報刊與書籍都沒有辦法閱讀,更別奢談對數千年中華文化做深入的研究、維護和傳揚了!     韓國「江陵端午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祇是一記警醒的雷音,世人若普遍學習了簡化字,勢必無法和中共建政前的中華文化接軌,而誤以為中共的黨文化就是中華文化,若真如此,那將是正統中華文化敲響喪鐘的開始。
                                             
端午定名

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尤其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早自周代的時候,五月五日就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以艾草配掛在身上,或者以香蒲葉燒熱水洗澡,來達到避邪和防止疫病纏身的作用。

唐朝以前的「端午」並不是專指五月五日,那時人們把每一個月的初五,都稱為端午。洪邁《容齋隨筆》有言:「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張九齡上大衍歷序云:『月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唐以後這種用法就少了,可見端午專指五月五日,是唐以後的事。

古代「午」與「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一說唐明皇八月五日生,宋璟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是以午為五也,唐代四大名相之一的宋璟為了避「五」的字諱,便將端五改為端午;另一說則指自先秦至兩漢,五月節的日子年年不同,但都定在第一個午日,「端」是「初」的意思,「端午」之名由此而生。

端午節別稱

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別稱最多,堪稱節日別名之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月。」 
端午又稱為「浴蘭令節」,這個典雅的名稱來自「蓄蘭沐浴」的端節禮俗。《大戴禮記》云:「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由此可知,古代採蘭沐浴以袪除邪毒是端午節的一大盛事。

宋代稱端午節為「天中節」,因為端午已近夏至日,民間認為過了端午才是夏天的開始。此時,天氣炎熱,蚊蟲孳生,百毒齊出,很容易發生傳染病,古人就用「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宛署雜記》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然而此一習俗似乎僅見於北京。

民國成立以後訂端午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訂「詩人節」。道教則稱此日為「地臘節」,此外還有五月節、午日節、龍日等稱呼。 

端午節起源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主要有四種說法: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觀念,認為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二是端午正逢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有學者據此推測是源於對惡日的禁忌;三是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吳越民族對龍的崇拜;四是說端午節源於夏至。

為了配合節氣的運行,端午節融進了夏令飲食、服飾、禁忌等風俗。周處《風土記》云:「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端午吃粽子的飲食習俗在漢代並無特別的紀念意義,只是當作一種時令食品而已。俗有「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諺,意指吃過粽子才能收起冬衣。

自漢朝末年起,端午節才逐漸由夏至節令、風俗禁忌演變為祭奠有關的歷史人物,其中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是紀念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此外還有紀念東漢孝女曹娥、吳國忠臣伍子胥等說法。從南北朝統一之後,中國的南北節俗趨向統一,端午節祭奠屈原正式由楚地而遠播全國。

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又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 - 競渡和吃粽子, 都和龍有關。聞一多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節日。自古相 傳,吳越是斷髮文身之國,其斷髮文身的目的是「象徵龍子」,以避免傷害。《漢 書。地理志下》應劭註:「(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髮,文其身,以像龍子,故 不見傷害也。」聞一多的結論是,端午的發端應該是一個龍的節日。

看中國首發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