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南海和北海,舊稱三海。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總稱,原名太液池(西苑),位於故宮西側。遼金時在此建齋宮,元、明、清三朝不斷增建,成為皇室的游宴勝地。佔地面積為1500畝,其中水面700畝。民國初年曾在這裡設過"總統府"、"大元帥府"等機構。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此處成為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辦公所在地。園內湖面浩淼,林木蔥鬱,繁花似錦,建築精美。
中南海在西城區。與北海統稱"三海"。中海開闢於金、元時,南海挖鑿於明初,清代與北海合稱西海子,列為禁苑。
走進中南海,很多人困惑不解,中南海為什麼稱為「海」,明明是湖嘛!
這就要從中南海的歷史說起。中南海這片宮廷建築群始建於遼宋時代。遼代以前,這裡曾是一片風光秀麗的自然湖泊,遼國曾在這群自然湖泊上建瑤嶼行宮,那時北京的氣候比現在濕潤得多,燕山山脈的森林茂密,壩上草原水草豐美。
遼國盛極而衰,金朝取而代之,這塊自然湖泊上的宮殿迎來了新的主人。公元1153年,金王朝正式遷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
新的主人給瑤嶼行宮以新的名稱,以表示其權力和自己特有的偏好,於是瑤嶼行宮更名為「西華潭」。金王朝一聲令下,上萬民工開始對這一帶進行開挖和改造,使之具有更多人為的痕跡。
斗轉星移,又到改朝換代時。蒙古英雄忽必烈揮師驅兵南下,入主中原,把以燦爛文化引為自豪的漢人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並在燕京建立首都,改名大都。皇宮御苑仍在金朝的老地方,自然又免不了一番整修,幾次擴建。這個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世世代代在乾旱的蒙古草原上生活的部落,對水就像生命一樣珍惜,認為水就像花園一樣美麗。古代蒙語稱水為「海」,「海子」意即花園。一長串經過人工拓展的湖泊:積水潭、什剎前海、什剎後海、北海、中海、南海,元代大都城內的湖泊都被稱為「海」,中南海的「海」來歷也源於此。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改元代國都大都城為北平。1403年明成祖即位,從南京遷都北平,改為北京。明成祖不再在原來的金元皇宮的基礎上拓建,而在它的東面營造起一座規模巨大、氣勢恢宏的嶄新皇宮—紫禁城。明成祖這次營建紫禁城的一大功績,是為整個北京城確立下一條由北而南的中軸線,乃世代不朽的基業。原來環水而筑的金元皇宮,則改稱「西苑」、「西海子」,作為皇帝的避暑行宮。明世宗時,又在「西海子」上建造起南北兩座漢白玉橋,南面蜈蚣橋之南為「南海」,北面的金鰲玉橋之北為「北海」,兩橋之間的狹長水面為「中海」。
1644年,清兵入關,建立起大清王朝,亦定都北京,繼續營造紫禁城,拓建西苑三海子。清王朝重新開挖三海,堆土為山,廣植林木,山威而海水闊,林秀而宮室幽,成為皇家的洞天福地。
這樣,經過遼、金、元、明、清五個王朝七百多年的精心營建,西苑三海集山、海、島、橋、亭、閣、廊、榭、宮闕於一園,成為真正的人間仙境了。
1912年,大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被迫遷出紫禁城。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原南起午門、北至神武門的廣大宮室改為「故宮歷史博物院」,俗稱故宮。原來的西苑三海,以金鰲玉橋為界,北海被闢作平民公園,中海、南海則被北洋軍閥首領、竊國大盜袁世凱佔據,做了大總統府。這樣一來,整座西苑三海便一分為二了。做了「大總統府」的中南海,面積達一千五百畝,其中水面佔七百畝。它比東面的故宮大出三分之一,比北海的北海公園則大出近一倍。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南海是迄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佔地最廣大、保存最完整、風光最秀麗、政治最神秘的一座皇家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