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鐘(1383--1442),字伯律,南昌靖安人,是我國明代的著名賢吏。他的家境貧寒,其父仲謙為生活計,把他送給黃氏收為養子。況鐘七歲喪親母,自幼經受窮苦生活的磨練,不忘民間疾苦。他廉潔奉公,勤奮博學,任勞任怨,一心為民。深得民心,逐漸為朝廷倚重。永樂帝就獎賞過他31次。宣德五年(1430年),他擔任當時被稱為「天下第一劇繁難治」的蘇州知府之職。蘇州當時的社會狀況很壞:賦稅繁重,官員腐敗,駐軍擾民,民怨沸騰。治安狀況也很差。
況鐘來到蘇州,便下決心要拿老百姓最痛恨的貪官污吏開刀。他先不動聲色,明察暗訪,把惡吏的罪行一一查實,記錄在案。一個月後,他召集官吏及若干民眾代表,當場宣布:一、奉聖旨懲處作姦害民、罪大惡極者。二、令鄉里吏員,秉公從速,把自己管轄下的人戶,分列善簿和惡簿,登記上報。規定:積大善者給予大獎,積大惡者給予重罰。有小善者則嘉勉,有小惡者則訓誡。場上眾人聽罷,立即深為悚然。況鐘喝令推出六名作姦犯科的吏員,宣布其罪行及有關證據,命令推出斬首。並將他們的罪行,張貼城鄉各處。這些罪犯,都是百姓平素深惡痛絕,敢怒而不敢言的傢伙。百姓得知,拍手稱快;民心大振,歡欣雀躍。況鐘隨後又以貪污罪,罷免了昆山知縣汪士銘等十二名縣級官員。蘇州地區的社會風氣和治安狀況,很快得到好轉。
況鐘走訪農戶,瞭解到農民因稅糧負擔過重的痛苦實情。於宣德五年(1430年)七月二十六日,派專人向朝廷呈送「求減秋糧72.2萬餘石」的第一份奏章;八月初八日又呈上第二份奏章;十月初六日再呈上第三份奏章。以上三份奏章,都遭到戶部的批駁,也被宣德皇帝所申斥。況鐘深憂百姓的困苦,他決心為民請命,把個人的前途和生命,都置之度外。在上述奏章中,堅持請求朝廷開恩,為百姓減免,並大膽指出皇帝「失信於民」。最後終於說服了宣德皇帝,答應了況鐘的請求。在這個過程中,況鐘的家人和同僚,都為況鐘捏了一把汗。
況鐘還積極的制定出許多便民措施,如農民納糧,就近入倉。多設一些「濟農倉」,解除了精壯勞力忙於送糧,因而耽誤農時的大難題。還制定了「納糧勘合簿」「力役倉」及「濟農倉本金」,無息貸款給貧苦農民,扶助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時人讚頌說:「周密而不疏,施行甚易而不煩。」不到一年,農村面貌大大改觀。
宣德六年三月,況鐘因奔繼母之喪,回到原籍。蘇州局面因此陡變,舊政乘機復辟。秋糧再也無人替農民減免,而且加倍苛收;貪污之風,重新風起雲湧;惡吏虐民,小人又來當道;甚至有人奏控況鐘利用奔喪之機,收受賄賂。此奏控由巡撫成均作證支持。事態鬧得很大,也很嚴重。宣德帝令都察院詳加勘查。結果證明成均他們一夥是誣告。當時,湖廣巡按周兼大人,來到吳江,親自見到當地百姓念誦「況知府辦事勤謹,賦役均平,吏畏民服。今況大人離去,小民如失父母!」周兼深受感動,就主動上奏朝廷,請求朝廷復起況鐘,以慰萬民。與此同時,蘇州三萬多民眾,聯名上奏,懇乞復起況鐘。上述兩個奏章,是不約而同的。於是宣德帝允准了。時隔十個月,況鐘復回蘇州任職,歪風邪氣大敗。正氣大升。蘇州大治。路無銜冤吁嘆之苦,民有誦德安居之樂!
蘇杭本是佳麗地,風情萬種無日休。但況鐘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自奉相當嚴慎儉樸。內衙陳設簡陋。每餐一葷一素。他在蘇州任知府十三年,而靖安老家未添一片瓦,未買一分地。他平日嚴格教育管束家屬,嘗寫詩誡示:「膏腴竟作兒孫累,珠寶還為妻女瑕。」他逝世歸喪老家時,靈船上除了日用家物之外,只有書籍若干。真是「兩袖清風見祖先,未帶江南一寸綿。」
況鐘在病重期間,七縣百姓,先後都到祭壇、寺廟,為他祈禱,有許多人祈求神明,願「以身代死」,來換得他的健康長壽。
況鐘病逝於官署,享年六十。著名清官海瑞稱讚況鐘:在蘇州任地方官十三年,「勝做十年救時宰相」!
可見:官員無論高低,均需卓有實績。只要一心為民,人民永記心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