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羅生門是日本導演黑澤明所拍的電影,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下》。
羅生門只是小說中被提及的一座破敗的城樓。
小說裡寫道:荒蕪不堪的羅生門,被狐狸當成棲身之處。
盜賊進駐羅生門,甚至有人會把沒人認領的死屍拋棄在這一座頹圮的城樓下。
因此,夕陽西下後,人們都懼怕這一帶,沒人敢在城門附近走動 ……
故事是在附近的竹林裡發生的。
黑澤明的電影裡有四個最主要的人物:強盜、武士、武士的老婆和樵夫。
強盜想染指武士的美嬌娘,騙武士和他去尋找寶藏,把妻子擱在一旁,
路上強盜將武士綁了起來,回頭強暴了他的妻子,還耀武揚威的把武士的妻子帶到武士面前,
問可憐的女人:「你要跟誰?」
沒想到,武士竟想拋棄失貞的老婆,強盜一聽,覺得很沒意思,也不打算要這個女人了。
選擇性認知為利益
女人同時被兩個男人拋棄,覺得自己很沒面子,挑撥武士和強盜決鬥,
兩人都怕得要命,劍法慘不忍睹,後來強盜一時僥倖,殺了武士。
有人死了,一夥相關人都被抓到衙門問話,同樣一件事情,四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
強盜說,他見義勇為與武士比劍,才贏得美人芳心;
妻子說自己是個貞潔烈婦,被強盜強暴後,企圖自殺;
武士透過靈媒說,他是因為被妻子背叛,為了武士尊嚴壯烈切腹自殺。
連當鬼也沒說實話。
唯一看清楚真相的樵夫,卻因偷了武士的短劍,不敢吐露真相,最後才在「羅生門」良心發現,將真相說出。
這部 1950 年拍攝的電影,十分轟動,也讓人們思考「為什麼同樣經歷一件事,每個人嘴裡說出來的事實卻都不一樣?」
此後「羅生門」就變成「各說各話」的代名詞。
這各說各話之中,都蘊含了片面的真實,片面的謊言。
每個人都會為了捍衛某些東西而說謊:
為了面子、為了貪圖利益,片面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說法,
這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選擇性認知」,也是人性中永遠不會消失的陰暗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kzgd/ad/kzgmembership-20210704_728.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