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王李趙遍地劉」——人們在談論中國姓氏的時候,往往愛用這句話來概括說明,把張姓列為諸姓之首。據研究結果,張姓人口略少於李姓和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黃帝為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妻子嫘祖,是傳說中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被後人祀為「蠶神」。他們生子名摯,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是繼太昊之後而起的東夷部族首領。少昊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管製造弓箭的官)。他夜觀弧星,看見弧矢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形狀彷彿天之巨弓,矢鏃正對天狼,於是受到啟發,創製了弓箭,被賜姓「張」。「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長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昊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姓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