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新發現 恆星生恆星

發表:2007-04-12 00: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大質量的恆星會誘發附近的星際物質形成新的恆星,過去一直是天文學界無法證實的想法。不過,一項臺灣研究率先找到證據,不但登上頂尖的「天文物理期刊(ApJ )」,還獲得「自然(Nature )」期刊報導,而這項研究對於人類瞭解物質怎麼來的,也有莫大的幫助。

臺灣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李昫岱在國科會補助下,發現在蠍虎座附近、質量超過二十個太陽大小的恆星10Lac,由於溫度高達攝氏三萬三千度(太陽約五千八百度 ),發射的強烈紫外光有如水波一樣擴散,壓縮附近的氣體、灰塵等星際物質聚攏,密度提高後非常適合年輕恆星的形成;目前已發現十幾顆新恆星,而且隨著向外擴張,越靠近大質量恆星的新恆星年齡越大。

李昫岱光譜分析 立功

李昫岱說,這個理論幾十年前就有其他學者提出,但是一直缺乏實際的證據。他則是以光譜分析,利用恆星形成初期會有大量氫的放射線、形成後則轉為氫的吸收線方式,替10Lac附近的新恆星定年紀順序,發現由近至遠,年紀分別從百萬年至幾十萬年不等,而整個系統中最遠的新恆星距離10Lac幾百光年。

不但如此,李昫岱還發現,距離地球一千五百光年的獵戶座四合星,也有類似狀況。由於四顆大質量恆星的誘發,附近有幾十顆年輕恆星產生,至於影響力可以傳到多遠,則還無法估計。

李昫岱說,這項發現有助於瞭解恆星的起源,同時因為人類周遭的物質九十%為恆星燃燒而來,透過這項研究也可以找到物質如何演化而來。

小辭典:恆星的誕生

根據維基百科,當由氫分子等星際物質組成的分子雲受到外來干擾,例如附近有星系誕生或超新星爆炸所造成的衝擊,令分子雲某些區域被壓縮,形成密度較高的區域,在引力作用下,最終形成一個球體,稱為原恆星(還不是恆星 ),外圍會被塵埃和氣體所包圍。

如果原恆星的質量足夠大,其核心溫度會慢慢增高,最後引發核融合產生能量,發出的熱力會將外圍的氣體驅散,這時一顆新的恆星便誕生了,併進入主序星的階段。

從主序星階段開始,恆星核心的溫度與壓力足夠產生氫聚變,不斷將氫合成氦產生能量。核融合所產生的輻射壓力平衡了自身引力,這時恆星便進入穩定狀態。



来源:自由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