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4-11 06:50:29作者:
現在很多人每逢節假日,特別在春遊季節,或三五成群,或一家數口,到公園到郊外,席地 而坐,邊吃邊玩,悠哉游哉,盡一日之歡。有人說,野炊的興起是受西方影響,其實不盡然。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狩獵之舉;捕獲到的動物,就地宰殺,烹炙而食 之,謂之野味,這實際就是野炊的一種。但狩獵帶有軍事訓練性質,與遊樂的野餐有不同,而《墨子非樂(上)》說,夏代的第一個君主夏後啟就曾經「野於飲 食」(即飲食於野)。則可以視為遊樂野餐的濫觴了。
魏晉時期,野炊的 形式開始多樣化。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觴曲水」,就是 眾人沿溪水而坐,把酒杯盛酒放在水裡飄流,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飲酒。據《續齊諧記》記惡尚書郎束皙的考證,流觴曲水起源於周公建成洛邑之時,不知是否可 靠。不過是晉代特別流行。南朝時,「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成為一種節令時俗。
中國在重陽節例有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的風俗,據說始於東漢最初是為了避禍消災。但發展到後來,重九登高完全成為遊樂活動,並藉此機會到郊外去大吃大喝。《清喜錄》寫蘇州重陽節,「或借登高之名,邀游虎阜,簫鼓畫船,更深乃返。」
陸地郊遊,要隨帶炊具、餐具就比較困難,但那些雅人高士仍會想出辦法。高濂《遵生八箋》中寫到溪山逸游用的提盒和提燈,就是專供野餐的用具。提盒像一支 小廚,內放杯筷酒壺之類,上面分數格,或每格六碟,或每格四碟,置果肴酒菜,可供六人之需。提爐形式如提盒,分上下兩格。上層大盛炭備用,下層放一鍋爐, 可烹茶暖酒,旁有一鍋,可煮粥供客。藉助於這種提盒和提爐,就可以「邀朋效外踏青,載酒湖頭泛掉」了。
魏晉時期,野炊的 形式開始多樣化。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觴曲水」,就是 眾人沿溪水而坐,把酒杯盛酒放在水裡飄流,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飲酒。據《續齊諧記》記惡尚書郎束皙的考證,流觴曲水起源於周公建成洛邑之時,不知是否可 靠。不過是晉代特別流行。南朝時,「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成為一種節令時俗。
中國在重陽節例有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的風俗,據說始於東漢最初是為了避禍消災。但發展到後來,重九登高完全成為遊樂活動,並藉此機會到郊外去大吃大喝。《清喜錄》寫蘇州重陽節,「或借登高之名,邀游虎阜,簫鼓畫船,更深乃返。」
陸地郊遊,要隨帶炊具、餐具就比較困難,但那些雅人高士仍會想出辦法。高濂《遵生八箋》中寫到溪山逸游用的提盒和提燈,就是專供野餐的用具。提盒像一支 小廚,內放杯筷酒壺之類,上面分數格,或每格六碟,或每格四碟,置果肴酒菜,可供六人之需。提爐形式如提盒,分上下兩格。上層大盛炭備用,下層放一鍋爐, 可烹茶暖酒,旁有一鍋,可煮粥供客。藉助於這種提盒和提爐,就可以「邀朋效外踏青,載酒湖頭泛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