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4-02 11:58:56作者:天人
據大陸《新華網》4月2日報導:記者近日在寧夏、河南、廣東等省區進行戶籍制度改革調查中發現,各地根據本省區實際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戶籍改革,對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進步,加快城市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缺乏產業支撐,教育、社保、醫保、退伍軍人安置等諸多配套政策難以到位,使得群眾產生「換湯不換藥」的感覺,引發諸多社會新矛盾。
在寧夏銀川市擺水果攤的董林自主經營快十年了,他家在永寧縣農村。做小生意這麼多年,賺了些錢,在銀川市買了營業房,但是銀川市放寬戶口限制已兩年,小兩口卻沒有去辦理遷戶手續。董林說:「我沒有遷戶的動力,我打聽過了,換了銀川市戶口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低保享受不了,醫保享受不了,除了孩子上學外,沒什麼實惠。社會生活方面照樣受歧視,還是「換湯不換藥」,我為什麼要遷戶口?」
像銀川市一樣,大陸許多城市戶籍改革都放寬了入戶條件,如買房子、直系親屬投靠、經商務工有固定住所和擁有穩定收入均可入戶。但是卻沒有在配套政策上跟進,如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就業、教育等等方面還是區別對待,這嚴重影響了農民入戶的積極性。
河南省鶴壁市居民張漢其由農民戶口轉成城市戶口後發現,只是名稱上的不同,計生、醫療、低保等政策還是按農村政策辦,城市政策只有孩子上學用的上,其它並無變化。鶴壁市建設局副局長彭樹勇介紹說,戶籍制度改革,農民的積極性是關鍵。可是,據調查,鶴壁市有84%以上的農民不願意放棄土地承包權,對換戶口沒有積極性。相當多的人進了城也不願遷戶口,遷了戶就不能享受農村合作醫療、兩免一補等優惠政策,而城市的優惠政策一時又享受不到。很多打工、做買賣的人也沒有遷戶口的動力。鶴壁市衛生局副局長王玉峰介紹說,雖然「戶改」了,但是目前的政策是農民遷戶後,暫時不能享受城市醫保,允許5年內繼續享受農村合作醫療,由城市衛生部門指定衛生醫療點就醫。
記者隨後在河南鄭州、銀川、新鄉、鶴壁和廣東佛山、東莞等城市採訪中發現,群眾對戶籍改革存在不滿情緒。寧夏固原市許多農轉非的群眾由於長年未能享受城市待遇,反而失去了退耕還林、兩免一補等農村優惠措施,紛紛要求非轉農,在戶口上呈現返鄉潮。這些率先推動「戶改」的城市雖然在戶口形式上都統一為「居民戶口」,但一到落實具體政策和福利時,差別常常就浮現出來。城鄉戶口差別背後隱含的社會不公還有很多,諸如社會地位、收入標準、子女入學、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保、福利、高考、升職、培訓等等。為了消除戶口歧視,許多城市放低了入戶門檻,並在稱謂上親切的稱農轉非的群眾為「新市民」,但在具體待遇上卻不能實現「新舊同等待遇」,造成了城市新二元結構。此外,還有「同命不同價」的現象。比如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中,依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即使是在同一起事故中受到同樣的傷害,因為受害人的戶籍身份不同,農村居民所得到的賠償金額往往與城鎮居民相差幾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古人云:興一利,不如除一弊。既然政府想取消城鄉二元結構,何不徹底廢除城鎮和農業戶口的稱謂,讓它倆徹底成為一個歷史名詞?眾所周知,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管理制度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經成了束縛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大陸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是共匪篡國以後,為適應計畫經濟體制的確立而逐步建立起來的,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戶口登記制度、戶口遷移制度和居民身份證制度。無疑,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在歷史上曾為共匪「名正言順」地剝奪人民的自由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其功能在發展過程中總是不斷地被強化、放大,這種做法的弊端尤其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日益顯現:以供應城鎮居民定量糧為標準劃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並實行二元戶口管理的做法,既不科學也不合理;戶口遷移過死,難以滿足公民正常遷移的需要。
其實,早在1992年,大陸就成立了「戶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組」,並於1993年6月草擬出戶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包括「取消農業、非農業二元戶口性質,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實行居住地登記戶口原則,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等主要生活基礎為基本落戶條件,調整戶口遷移政策」的改革目標。但是,由於大陸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特別是城市社會綜合承受能力不足,為避免影響社會穩定,戶籍改革總體進展較慢,改革目標也遠未實現。
本來,戶籍改革並不複雜也不神秘,但附加在戶籍制度之上的相關社會經濟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利益分配格局卻是錯綜複雜的。不研究解決好相關的社會經濟政策問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將難以穩步推進。
比如,河南省鶴壁市有關部門預測:放寬准入後鶴壁市受衝擊最大的是教育、衛生、社保等公共服務領域和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如對社會保障資金額很大,每增加一名參保人員需增加管理成本21.65元/年。而在城市低保方面,需要資金26460萬元,淨增加財政支出23500萬元。如果上級不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鶴壁市資金缺口太大,無法實現應保盡保。一些專家也指出,如果城市公共產品與服務不能承載過多人口,新進城的人就有很多相關利益享受不到,這也就是農民們對「進城」不太「感冒」的真正原因。
在大陸的城市近郊和周邊地區,你會發現:由於靠近城市,賺錢的機會比較多,這些農村的「大款」比例和擁有私家車的比例都比城市要高,至於住房條件自不必說,當然要寬敞多了,即便是最窮的村民也跟城裡的窮人沒多少差距。但他們再窮,至少還有塊地,只要是肯花力氣耕種,吃喝還是不愁的。而城裡的窮人則不同了,他們就算是擁有私人房產,也不過是買了個「殼子」而已。保不齊「老爺」們哪天要是看上,連個立錐之地都不「賞」你。而且城裡的生活成本怎麼省也比農村高,動一下都得花錢。所以,如今的農民再好「糊弄」,這點帳他們還是算得過來的。有句相聲台詞說得好:現在找個傻子比登天都難。
由此看來,戶籍改革不只是一個人的身份變化和名稱改變問題,而是對社會公共資源要讓全體公民共同享有。不分地域、不論身份和職業,實行權利與責任、權利與義務對等,這才叫「以人為本」!但共匪向來叫囂「穩定壓倒一切」,讓農民進城「分一杯羹」,賞個「名號」還可以,但是要給他們貼錢好似抽它們的血,這是經濟原因。而最主要的還是政治原因。因為共匪知道,中國從來就不缺陳勝和吳廣。城鄉一旦「合流」,統治難度肯定要大大增加,政治風險也不可預測。所以說,「匪警部」3月29日召開的全國治安管理工作會議,會議議題之一是討論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其目的只不過是敷衍一下多年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訴求,充其量又是一項「愚民政策」而已。
總之,「換湯不換藥」的戶籍改革還不如不改。誰都知道,農民在大陸就是天生的「二等公民」,拜託請不要再刻意強調他們的「地位」了。
在寧夏銀川市擺水果攤的董林自主經營快十年了,他家在永寧縣農村。做小生意這麼多年,賺了些錢,在銀川市買了營業房,但是銀川市放寬戶口限制已兩年,小兩口卻沒有去辦理遷戶手續。董林說:「我沒有遷戶的動力,我打聽過了,換了銀川市戶口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低保享受不了,醫保享受不了,除了孩子上學外,沒什麼實惠。社會生活方面照樣受歧視,還是「換湯不換藥」,我為什麼要遷戶口?」
像銀川市一樣,大陸許多城市戶籍改革都放寬了入戶條件,如買房子、直系親屬投靠、經商務工有固定住所和擁有穩定收入均可入戶。但是卻沒有在配套政策上跟進,如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就業、教育等等方面還是區別對待,這嚴重影響了農民入戶的積極性。
河南省鶴壁市居民張漢其由農民戶口轉成城市戶口後發現,只是名稱上的不同,計生、醫療、低保等政策還是按農村政策辦,城市政策只有孩子上學用的上,其它並無變化。鶴壁市建設局副局長彭樹勇介紹說,戶籍制度改革,農民的積極性是關鍵。可是,據調查,鶴壁市有84%以上的農民不願意放棄土地承包權,對換戶口沒有積極性。相當多的人進了城也不願遷戶口,遷了戶就不能享受農村合作醫療、兩免一補等優惠政策,而城市的優惠政策一時又享受不到。很多打工、做買賣的人也沒有遷戶口的動力。鶴壁市衛生局副局長王玉峰介紹說,雖然「戶改」了,但是目前的政策是農民遷戶後,暫時不能享受城市醫保,允許5年內繼續享受農村合作醫療,由城市衛生部門指定衛生醫療點就醫。
記者隨後在河南鄭州、銀川、新鄉、鶴壁和廣東佛山、東莞等城市採訪中發現,群眾對戶籍改革存在不滿情緒。寧夏固原市許多農轉非的群眾由於長年未能享受城市待遇,反而失去了退耕還林、兩免一補等農村優惠措施,紛紛要求非轉農,在戶口上呈現返鄉潮。這些率先推動「戶改」的城市雖然在戶口形式上都統一為「居民戶口」,但一到落實具體政策和福利時,差別常常就浮現出來。城鄉戶口差別背後隱含的社會不公還有很多,諸如社會地位、收入標準、子女入學、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保、福利、高考、升職、培訓等等。為了消除戶口歧視,許多城市放低了入戶門檻,並在稱謂上親切的稱農轉非的群眾為「新市民」,但在具體待遇上卻不能實現「新舊同等待遇」,造成了城市新二元結構。此外,還有「同命不同價」的現象。比如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中,依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即使是在同一起事故中受到同樣的傷害,因為受害人的戶籍身份不同,農村居民所得到的賠償金額往往與城鎮居民相差幾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古人云:興一利,不如除一弊。既然政府想取消城鄉二元結構,何不徹底廢除城鎮和農業戶口的稱謂,讓它倆徹底成為一個歷史名詞?眾所周知,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管理制度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經成了束縛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大陸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是共匪篡國以後,為適應計畫經濟體制的確立而逐步建立起來的,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戶口登記制度、戶口遷移制度和居民身份證制度。無疑,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在歷史上曾為共匪「名正言順」地剝奪人民的自由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其功能在發展過程中總是不斷地被強化、放大,這種做法的弊端尤其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日益顯現:以供應城鎮居民定量糧為標準劃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並實行二元戶口管理的做法,既不科學也不合理;戶口遷移過死,難以滿足公民正常遷移的需要。
其實,早在1992年,大陸就成立了「戶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組」,並於1993年6月草擬出戶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包括「取消農業、非農業二元戶口性質,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實行居住地登記戶口原則,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等主要生活基礎為基本落戶條件,調整戶口遷移政策」的改革目標。但是,由於大陸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特別是城市社會綜合承受能力不足,為避免影響社會穩定,戶籍改革總體進展較慢,改革目標也遠未實現。
本來,戶籍改革並不複雜也不神秘,但附加在戶籍制度之上的相關社會經濟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利益分配格局卻是錯綜複雜的。不研究解決好相關的社會經濟政策問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將難以穩步推進。
比如,河南省鶴壁市有關部門預測:放寬准入後鶴壁市受衝擊最大的是教育、衛生、社保等公共服務領域和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如對社會保障資金額很大,每增加一名參保人員需增加管理成本21.65元/年。而在城市低保方面,需要資金26460萬元,淨增加財政支出23500萬元。如果上級不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鶴壁市資金缺口太大,無法實現應保盡保。一些專家也指出,如果城市公共產品與服務不能承載過多人口,新進城的人就有很多相關利益享受不到,這也就是農民們對「進城」不太「感冒」的真正原因。
在大陸的城市近郊和周邊地區,你會發現:由於靠近城市,賺錢的機會比較多,這些農村的「大款」比例和擁有私家車的比例都比城市要高,至於住房條件自不必說,當然要寬敞多了,即便是最窮的村民也跟城裡的窮人沒多少差距。但他們再窮,至少還有塊地,只要是肯花力氣耕種,吃喝還是不愁的。而城裡的窮人則不同了,他們就算是擁有私人房產,也不過是買了個「殼子」而已。保不齊「老爺」們哪天要是看上,連個立錐之地都不「賞」你。而且城裡的生活成本怎麼省也比農村高,動一下都得花錢。所以,如今的農民再好「糊弄」,這點帳他們還是算得過來的。有句相聲台詞說得好:現在找個傻子比登天都難。
由此看來,戶籍改革不只是一個人的身份變化和名稱改變問題,而是對社會公共資源要讓全體公民共同享有。不分地域、不論身份和職業,實行權利與責任、權利與義務對等,這才叫「以人為本」!但共匪向來叫囂「穩定壓倒一切」,讓農民進城「分一杯羹」,賞個「名號」還可以,但是要給他們貼錢好似抽它們的血,這是經濟原因。而最主要的還是政治原因。因為共匪知道,中國從來就不缺陳勝和吳廣。城鄉一旦「合流」,統治難度肯定要大大增加,政治風險也不可預測。所以說,「匪警部」3月29日召開的全國治安管理工作會議,會議議題之一是討論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其目的只不過是敷衍一下多年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訴求,充其量又是一項「愚民政策」而已。
總之,「換湯不換藥」的戶籍改革還不如不改。誰都知道,農民在大陸就是天生的「二等公民」,拜託請不要再刻意強調他們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