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3-30 02:06:50作者:
霍去病的3次經典戰役
漫漫長河,悠悠歷史,歷史的真相在哪裡?歷史的動人之處就在於留給我們可以任憑我們思想的野馬縱橫馳騁的空間。
從公元前123年馬宜山誘敵戰開始,漢匈戰爭整整打了九十年,漢家王朝以幾代人巨大的付出為代價,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泱泱大國的地位。這是一段發人深省的歷史,是一段使我們蕩氣迴腸的歷史。這其中,有一群為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巨大輝煌的優秀人物,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但這卻不是我們應當牢記他們的原因,他們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因為他們在最需要的時刻選擇了戰鬥,在最危難的時刻選擇了拚殺與死亡。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成為我們今天依然唸唸不忘的英雄,但是更多的人卻長眠在蹉跎歲月的深處,而他們的驕傲與苦難,縱然經過了千百年歲月的洗禮,卻仍然在今天人的心中,激盪起無比壯闊的波瀾. 而那些抗匈名將們,更有多少我們今天應該記取的名字。
想了很久,今天終於下定決心寫篇關於霍去病出塞痛擊匈奴的文章。霍去病的勝利是不可否認的,六擊匈奴、每戰皆捷,你說他天幸也好,說他有神靈相助也好,但請不要忽視他每一次孤軍挺進,以少戰多時所承擔的凶險、困難。這絕對是需要大決斷,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才能做到的,我對霍去病3次經典戰役的總結就是8個字─大無畏的奉獻精神。
兩個王朝背景
大漢王朝:
我國在漢朝以前,四鄰兄弟部族,把我們稱為「夏人」或「秦人」。鑒於大漢王朝的強盛,其他部族把我們改稱「漢人」,相應把漢人之族稱為「漢族」「古代邊裔部族稱中國人為漢人,以漢代強盛,號令遠及邊裔,邊裔人只知道中國為漢也」(《辭海》)。「漢族」一詞,是由漢朝來的;漢朝一詞又源於漢中,漢族、漢字、漢文化遂由此而來。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建立的又一個統一王朝。它完成了秦朝沒能完成的歷史使命,成功地結束了戰國局面,不僅在全國實現了政治統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為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過程曲折複雜,歷時二百餘年。在西漢統治近2百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漢武帝執政期間,實行經濟改革,使經濟發展迅速。他先後實施了一系列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不僅促使了「國富」,而且極大促進了「兵強」。與匈奴的大戰充分證明,強大的經濟實力為軍事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漢帝國統治的頭兩百年也是中國歷史上詩歌、繪畫、音樂、哲學、文學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榮時期。中國的文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過對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與地位,來吸引政府人才。這一制度幾乎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然被採用。漢朝的理想雖然在幾百年後由於它的滅亡而暫時中斷,但是後來歷代的繼承者都敬仰漢代所創立的偉大傳統。
匈奴王朝:
在秦國時期,匈奴並不能算一個很強盛的遊牧民族。匈奴東側的東胡,西面的月氏都強盛於匈奴。當時匈奴單于的名叫頭曼,曾與秦軍交鋒,兵敗北逃。秦末漢初,中原混戰,秦始皇沿黃河筑的城池無人守衛,部分匈奴部族才敢偷偷溜回黃河以南的一些水草肥美的故地遊牧。它與漢族等北方各民族接觸頻繁,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相互影響,對於我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文化曾作出過一定的貢獻。
匈奴當時處在強盛時期,有壯年騎兵40多萬,人口超過200萬,但是他們自己無力消滅漢朝,主要是希望長期保持這種漢匈的對峙關係,保持對漢的軍事壓力,得到漢朝的納貢和劫掠邊境,其本身沒有太成型的戰略方針,無非是見招拆招,然後搞個針對邊境百姓的反擊襲掠.漢匈大戰期間,匈奴的幾次進攻都沒把消滅漢軍主力作為主要目標,所以說匈奴戰略上是欠缺的,而且當漢軍主力攻入漠北時匈奴還犯了戰略錯誤,他過分高估了自己的軍事力量,竟然與漢軍進行短期主力決戰,幾次大戰損失了近30萬精壯年,加之霍軍神後來幾次的焦土政策,燒了大片草原,使匈奴的資源受到很大損失,總人口下降,這不是匈奴短時間能恢復的。所以匈奴自此一蹶不振。
這樣的例證,在後來的蒙古、甚至元朝都得以體現。匈奴人主要是保持現狀,他們沒有力量征服漢朝;而漢朝是要一勞永逸,消除匈奴的這個大患,要消滅匈奴有生力量,主要以殲滅戰作為戰略目標。
=======================================================
漢匈戰爭中湧現出許多英雄豪傑,在這無數英雄中獨以少年霍去病最引人注目。霍去病,一個遙遠的名字,已經模糊的身影、卻還有依然滾燙的血性和悍勇。歷史、傳說,都已經鏽蝕斑斑,依然清晰的是風骨和風華。巴頓有一句名言:「戰爭是人類創造的最高成就」,霍去病就是如此,為戰爭而生、為戰爭而死。由於他的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名言包含為國家而犧牲個人幸福的思想境界,被永遠定格在歷史的豐碑上,他天然的尚武精神似乎顯得不怎麼重要,以致於被一代代人刻意淡化。
========================================================
一.少年英武,初露鋒芒
去時兒女悲,歸來胡茄競。試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這是一首在一般古詩選本中很難找到的詩,但是它卻能讓人過目難忘。詩的作者也不是才情出眾的文人騷士,而是南朝梁時一位驍勇善戰的武將曹道宗。在感受這首詩雄豪氣度的同時,不難發現曹道宗對漢朝名將霍去病有著一種的特別喜愛與崇敬。
123年,他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霍去病一再請戰,衛青挑了八百名勇壯驍騎歸其指揮,初披戰袍,憑一腔熱情和血氣之勇,沒有任何實戰和指揮經驗,率領800驍騎一往無前地向北奔去。莽莽草原,人跡全無。將近黃昏,忽然發現前方遠處有一片黑點。霍去病判斷應是匈奴的營帳,當即命部下銜枚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過去。匈奴兵根本沒想到漢軍會這麼遠地殺來,頓時一片混亂。800驍騎個個勇猛無比,霍去病身先士卒,首先闖入匈奴營帳, 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霍去病大勝而還,戰果空前。此戰,給右賢王和單于主力以沈重打擊,迫使其退至大漠以北苦寒地區,鞏固了河南地區,切斷了匈奴東部和西部的聯繫,為爾後出擊河西(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之匈奴和打通河西走廊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術分析:
個人認為漠南之戰的軍事特點從戰略意義的層面來講,以高機動的騎兵快速突進,迂迴深入縱深,不斷打擊敵人防衛薄弱的軟肋,同時毀壞城鎮,擄殺民眾。這本是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慣用戰術,無論匈奴、鮮卑還是後世的蒙古都以這樣的戰法讓漢人大吃苦頭。而霍去病將這樣的戰法用於對付匈奴侵略者本身,是「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身」,凶悍如狼的匈奴人在霍去病驃騎的馬蹄下反而成為了待宰割的綿羊,匈奴人的賴以生存的草原被焚燬,之前欠下漢人的血債,被霍去病連本帶利的討了回來。
此戰漢朝軍隊頭一次闡述了「兵不在多在精」的道理。快速移動、擁有強大突擊戰鬥力的輕騎兵如同突擊隊一般橫掃匈奴的精銳,輕裝騎兵作戰就是霍去病軍隊的作戰風格,霍去病創造並運用的這套清晰的長途奔襲戰術成為以後大漢對匈奴的一貫戰術。這樣一來,長途奔襲戰術小試鋒芒便顯示其巨大的威力,從此後輕裝簡從,長途奔襲的戰略戰術成為霍去病的主要對敵戰術,且在以後的歷次戰役中屢試不爽,成為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霍去病的首戰,以這樣奪目的戰果,向世人宣告,漢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將橫空出世了。
========================================================
這裡也總結一下長途奔襲戰法的基本條件:高機動的騎兵快速突進,迂迴深入縱深不以佔據地盤為目的。只為了打擊敵人的後方生產基地,以及集中局部優勢兵力殲滅敵人局部劣勢兵力。快打快收,絕不戀戰。
二.鷹擊長空,誰與爭鋒
元狩二年春,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精騎一萬人,從隴西出發,攻打匈奴。河西戰役,南路軍張騫行動緩慢,李廣隻身被圍,霍去病毅然改變原有作戰計畫,冒險從渾邪王的地區直插過去。當時霍去病只有一萬兵馬,而渾邪王與休屠王兵馬合計不下六萬人。霍去病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搶在敵人主力部隊集結以前迅速突進,各個擊破。使得匈奴人雖然不斷調兵遣將,其兵馬卻只能像羊羔入虎口一樣被漢軍一隻一只吃掉。更為重要的是,此戰從精神上徹底摧毀了匈奴兵的抵抗力,使得匈奴3大戰略集團畏懼漢軍如虎。
戰術分析:
這次戰役是霍去病閃擊戰術的首次正規大兵團試驗戰,結果大獲全勝,戰果輝煌,一掃過去與匈奴戰爭的頹勢,取得空前的成功,霍去病終於按自己的戰術思想單獨指揮一支勁旅打了一場漂亮的運動戰。他用兵靈活、隨機應變、避實就虛、軍無定勢,出其不意,在運動中屢出重拳,閃擊制勝,打得匈奴人暈頭轉向,摸不著頭腦,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河西大捷為漢軍的大兵團長途奔襲戰術提供了可貴的實踐機會,也證明了該戰術的正確性和可操作性,且不需要後方輜重補給部隊,而是打到哪裡吃到哪裡。繳獲的糧食就地補充。吃不了的就全銷毀。消耗匈奴的糧食儲備。經此一役,漢軍真正認識了自己的實力,從此不在怕以少打多。霍去病的軍隊從此樹立起頑強、勇猛、奮不顧身的軍風軍威,並形成了進攻、進攻、再進攻,哪怕流盡最後一滴血,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後退半步的強悍風格。
在這一場血與火的對戰之後,漢王朝中再也沒有人質疑少年霍去病的統軍能力,他成為漢軍中的一代軍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至此屬下誠服,眾人欽佩,對於其統兵的能力已無可置疑。霍去病用鐵的事實告訴那些保守的大臣們,主動出擊,深入敵後,徹底擊潰匈奴,將他們趕出大漠才能永久解決漢匈邊關之爭,完成武帝的鴻圖偉業。霍去病,從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少年英雄,在他身上充分地體現了「英雄出少年」的內涵。從此,漢軍軍威大振,而十九歲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戰神。 河西之戰,給河西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了漢通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了可能。
三、漠北決戰,煌煌華章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漠北之戰,是漢軍在距離中原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也最艱鉅的戰役。漢武帝調10萬騎兵、14萬戰馬,步兵幾十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帶領,分2路進軍漠北。
這時的霍去病,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漢軍的王牌,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更將他的大兵團長途奔襲戰法發揮到了顛峰.在深入漠此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兩千多里,以一萬五千的損失數量,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于,「獨孤求敗」的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裡,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方才回兵。
此戰徹底打跨了左賢王戰略集團,是消滅右賢王戰略集團之後又一大勝利。出征漠北過後,單于遠遁,漠南再無王庭。此戰讓匈奴人明白漢人是不好惹的,應了另一句漢朝名將陳湯的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戰術分析:
單從戰爭的層面分析漠北之戰確實是霍去病的顛峰之作,這一戰將漢武一朝的武功軍威推至極致。在作戰中,霍去病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與衝擊力,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善於迂迴包抄,機智地運用車守騎攻、協同作戰的新戰術,先藉助戰車的防禦能力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繼而發揮騎兵迅速機動的攻擊能力,迂迴包抄敵軍的兩翼,一舉擊潰匈奴的主力,更顯示出其戰役指揮方面的優異才能。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這個時候,霍軍的勝利已經根本不存在天幸的成份,五萬精騎乃一支無敵王師,基本是見誰滅誰的實力,勝負其實早在開局之前已經決定。漢武之所以舉全國之兵,窮一國之力而要畢其功於一役也是出自對霍去病統兵能力的無比信任。這個馬背上的強悍民族終於在強大的西漢王朝的傾力打擊下,在不世名將霍去病的鐵血征閥下引馬而去,不窺陰山。這次漠北戰役是霍去病生命中的頂峰,但也是少年將軍的最後絕唱,一代戰神的傳奇在這裡畫上一個句號。
一代天驕—為破匈奴而生的鬥士—霍去病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患急症突逝。少年英雄霍去病就這樣死去了,在青春剛剛展開雙翼的時候,山鷹折翅、歸於塵土,永遠以冷峻傲岸強悍的少年姿態留存於千古的記憶之中。中國歷史,歷來成王敗寇,霍去病年紀輕輕就成不世之功,不管怎麼說,霍去病的離世是如日中天的大漢帝國的一大損失。
少年將軍霍去病並不是完人,他曾經射殺李敢,也曾經御下嚴峻。然而再嚴峻他仍然是軍神,所有的士兵都嚮往成為他的部下,跟隨他殺敵立功。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說出了這流傳千古的八個字。他真是將國家的安危、社稷的輕重、軍人的榮辱看得比什麼都重。他為抗擊匈奴而生,他天生注定就是匈奴的剋星,擊滅匈奴成了他生存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僅此八字足矣,它已成為歷代愛國誌士的箴言,勝過許多高頭講章。二千一百年來,它始終轟響在歷朝歷代戍邊將士的心頭耳際。他冷峻寡言,善於行動,他的一生行狀都寫在鐵馬馳騁戰旗翻飛的征戰中。
霍去病的一生是昂揚激進、高速行駛的一生,也是最讓每一個中國人血液膨脹的一生。他的一生雖然只有短短的24載,但就像他那句前年之後仍熠熠生輝的名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一樣,這個早逝的英雄,將永遠佇立在中華民族前進的歷史中。
綜上所述:大漢勝利根本原因
1.是國力的養成與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漢朝長期積儲,府庫充實,是武帝變和親為征戰的前提之一。 漢武帝繼位後,一改以往忍讓求和的妥協政策,放棄「和親」,採取強硬的攻勢作戰行動,以徹底消除匈奴侵擾。與匈奴打了十幾仗,匈奴的威脅基本得到解決,漢朝還收回了被匈奴侵佔的河套地區,並在邊疆地區大開官田,補修長城,屯軍達10萬人之眾。邊疆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動進攻戰略思想的確立與堅持執行。漢朝建立後,始終面對強悍匈奴的軍事威脅。儘管漢初以來一直實行「和親」政策,但無以數計的財物贈送並不能滿足匈奴貴族的貪慾。文帝時,匈奴曾兩次大舉入侵,兵鋒直逼長安,京城危急,滿朝驚恐。漢武帝繼位後,一改以往忍讓求和的妥協政策,放棄「和親」,採取強硬的攻勢作戰行動,以徹底消除匈奴侵擾。
3.是戰術上大兵團突襲作戰的正確運用與發揮:
1)騎兵的建設與使用。武帝時期,是中國軍制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代騎兵的發展大致可以漢武帝為界劃分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
2)是突襲作戰戰術的運用。霍去病的作戰方略可以說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他的作戰可謂是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兩次河西會戰,其所部兵馬放棄輜重物資,輕裝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穩的機會迅速發動主力決戰。一舉將其徹底殲滅,斬斷匈奴右臂。所謂的就地取食,就是對匈奴後方進行搶掠,以補充軍需物資。這一方略不但解決的自身的補給問題,而且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使匈奴的經濟遭到極大摧毀,從而使漢朝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確立了對匈奴的絕對優勢。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國秦漢時期的夢魘。但經過漠南、河西、漠北3場戰役匈奴之患終於基本從中國歷史上消失。這次漢朝向北推進到沙漠邊緣,而且佔領了全部河西走廊與青海新疆部分地區,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漢人的生存空間第一次大規模伸展,幾乎奪取了匈奴兩胡的全部邊緣根據地。
========================================================
後人對霍去病將軍的仰慕和喜愛的情結,不光是對少年英雄的懷念與哀思,更重要的本質內容其實是對尚武精神的推崇與嚮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戰役是漢民族戰爭史中最為蕩氣迴腸的,他的勝利已不單是幾次對外戰爭的完勝,更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徵的豐碑,整個漢民族為之驕傲,它鼓舞感召著一代一代的漢族兒女,他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更讓無數性情漢子血脈賁張。正因為如此,霍去病成為了古代士人與將領共同偶像,人們競相歌詠他、崇敬他、熱愛他,自古至今延綿千年。
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
漫漫長河,悠悠歷史,歷史的真相在哪裡?歷史的動人之處就在於留給我們可以任憑我們思想的野馬縱橫馳騁的空間。
從公元前123年馬宜山誘敵戰開始,漢匈戰爭整整打了九十年,漢家王朝以幾代人巨大的付出為代價,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泱泱大國的地位。這是一段發人深省的歷史,是一段使我們蕩氣迴腸的歷史。這其中,有一群為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巨大輝煌的優秀人物,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但這卻不是我們應當牢記他們的原因,他們之所以為後人所敬仰,因為他們在最需要的時刻選擇了戰鬥,在最危難的時刻選擇了拚殺與死亡。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成為我們今天依然唸唸不忘的英雄,但是更多的人卻長眠在蹉跎歲月的深處,而他們的驕傲與苦難,縱然經過了千百年歲月的洗禮,卻仍然在今天人的心中,激盪起無比壯闊的波瀾. 而那些抗匈名將們,更有多少我們今天應該記取的名字。
想了很久,今天終於下定決心寫篇關於霍去病出塞痛擊匈奴的文章。霍去病的勝利是不可否認的,六擊匈奴、每戰皆捷,你說他天幸也好,說他有神靈相助也好,但請不要忽視他每一次孤軍挺進,以少戰多時所承擔的凶險、困難。這絕對是需要大決斷,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才能做到的,我對霍去病3次經典戰役的總結就是8個字─大無畏的奉獻精神。
兩個王朝背景
大漢王朝:
我國在漢朝以前,四鄰兄弟部族,把我們稱為「夏人」或「秦人」。鑒於大漢王朝的強盛,其他部族把我們改稱「漢人」,相應把漢人之族稱為「漢族」「古代邊裔部族稱中國人為漢人,以漢代強盛,號令遠及邊裔,邊裔人只知道中國為漢也」(《辭海》)。「漢族」一詞,是由漢朝來的;漢朝一詞又源於漢中,漢族、漢字、漢文化遂由此而來。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建立的又一個統一王朝。它完成了秦朝沒能完成的歷史使命,成功地結束了戰國局面,不僅在全國實現了政治統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為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過程曲折複雜,歷時二百餘年。在西漢統治近2百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漢武帝執政期間,實行經濟改革,使經濟發展迅速。他先後實施了一系列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不僅促使了「國富」,而且極大促進了「兵強」。與匈奴的大戰充分證明,強大的經濟實力為軍事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大漢帝國統治的頭兩百年也是中國歷史上詩歌、繪畫、音樂、哲學、文學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榮時期。中國的文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過對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與地位,來吸引政府人才。這一制度幾乎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然被採用。漢朝的理想雖然在幾百年後由於它的滅亡而暫時中斷,但是後來歷代的繼承者都敬仰漢代所創立的偉大傳統。
匈奴王朝:
在秦國時期,匈奴並不能算一個很強盛的遊牧民族。匈奴東側的東胡,西面的月氏都強盛於匈奴。當時匈奴單于的名叫頭曼,曾與秦軍交鋒,兵敗北逃。秦末漢初,中原混戰,秦始皇沿黃河筑的城池無人守衛,部分匈奴部族才敢偷偷溜回黃河以南的一些水草肥美的故地遊牧。它與漢族等北方各民族接觸頻繁,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相互影響,對於我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文化曾作出過一定的貢獻。
匈奴當時處在強盛時期,有壯年騎兵40多萬,人口超過200萬,但是他們自己無力消滅漢朝,主要是希望長期保持這種漢匈的對峙關係,保持對漢的軍事壓力,得到漢朝的納貢和劫掠邊境,其本身沒有太成型的戰略方針,無非是見招拆招,然後搞個針對邊境百姓的反擊襲掠.漢匈大戰期間,匈奴的幾次進攻都沒把消滅漢軍主力作為主要目標,所以說匈奴戰略上是欠缺的,而且當漢軍主力攻入漠北時匈奴還犯了戰略錯誤,他過分高估了自己的軍事力量,竟然與漢軍進行短期主力決戰,幾次大戰損失了近30萬精壯年,加之霍軍神後來幾次的焦土政策,燒了大片草原,使匈奴的資源受到很大損失,總人口下降,這不是匈奴短時間能恢復的。所以匈奴自此一蹶不振。
這樣的例證,在後來的蒙古、甚至元朝都得以體現。匈奴人主要是保持現狀,他們沒有力量征服漢朝;而漢朝是要一勞永逸,消除匈奴的這個大患,要消滅匈奴有生力量,主要以殲滅戰作為戰略目標。
=======================================================
漢匈戰爭中湧現出許多英雄豪傑,在這無數英雄中獨以少年霍去病最引人注目。霍去病,一個遙遠的名字,已經模糊的身影、卻還有依然滾燙的血性和悍勇。歷史、傳說,都已經鏽蝕斑斑,依然清晰的是風骨和風華。巴頓有一句名言:「戰爭是人類創造的最高成就」,霍去病就是如此,為戰爭而生、為戰爭而死。由於他的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名言包含為國家而犧牲個人幸福的思想境界,被永遠定格在歷史的豐碑上,他天然的尚武精神似乎顯得不怎麼重要,以致於被一代代人刻意淡化。
========================================================
一.少年英武,初露鋒芒
去時兒女悲,歸來胡茄競。試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這是一首在一般古詩選本中很難找到的詩,但是它卻能讓人過目難忘。詩的作者也不是才情出眾的文人騷士,而是南朝梁時一位驍勇善戰的武將曹道宗。在感受這首詩雄豪氣度的同時,不難發現曹道宗對漢朝名將霍去病有著一種的特別喜愛與崇敬。
123年,他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霍去病一再請戰,衛青挑了八百名勇壯驍騎歸其指揮,初披戰袍,憑一腔熱情和血氣之勇,沒有任何實戰和指揮經驗,率領800驍騎一往無前地向北奔去。莽莽草原,人跡全無。將近黃昏,忽然發現前方遠處有一片黑點。霍去病判斷應是匈奴的營帳,當即命部下銜枚而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過去。匈奴兵根本沒想到漢軍會這麼遠地殺來,頓時一片混亂。800驍騎個個勇猛無比,霍去病身先士卒,首先闖入匈奴營帳, 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霍去病大勝而還,戰果空前。此戰,給右賢王和單于主力以沈重打擊,迫使其退至大漠以北苦寒地區,鞏固了河南地區,切斷了匈奴東部和西部的聯繫,為爾後出擊河西(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之匈奴和打通河西走廊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術分析:
個人認為漠南之戰的軍事特點從戰略意義的層面來講,以高機動的騎兵快速突進,迂迴深入縱深,不斷打擊敵人防衛薄弱的軟肋,同時毀壞城鎮,擄殺民眾。這本是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慣用戰術,無論匈奴、鮮卑還是後世的蒙古都以這樣的戰法讓漢人大吃苦頭。而霍去病將這樣的戰法用於對付匈奴侵略者本身,是「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身」,凶悍如狼的匈奴人在霍去病驃騎的馬蹄下反而成為了待宰割的綿羊,匈奴人的賴以生存的草原被焚燬,之前欠下漢人的血債,被霍去病連本帶利的討了回來。
此戰漢朝軍隊頭一次闡述了「兵不在多在精」的道理。快速移動、擁有強大突擊戰鬥力的輕騎兵如同突擊隊一般橫掃匈奴的精銳,輕裝騎兵作戰就是霍去病軍隊的作戰風格,霍去病創造並運用的這套清晰的長途奔襲戰術成為以後大漢對匈奴的一貫戰術。這樣一來,長途奔襲戰術小試鋒芒便顯示其巨大的威力,從此後輕裝簡從,長途奔襲的戰略戰術成為霍去病的主要對敵戰術,且在以後的歷次戰役中屢試不爽,成為克敵制勝的不二法門。霍去病的首戰,以這樣奪目的戰果,向世人宣告,漢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將橫空出世了。
========================================================
這裡也總結一下長途奔襲戰法的基本條件:高機動的騎兵快速突進,迂迴深入縱深不以佔據地盤為目的。只為了打擊敵人的後方生產基地,以及集中局部優勢兵力殲滅敵人局部劣勢兵力。快打快收,絕不戀戰。
二.鷹擊長空,誰與爭鋒
元狩二年春,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精騎一萬人,從隴西出發,攻打匈奴。河西戰役,南路軍張騫行動緩慢,李廣隻身被圍,霍去病毅然改變原有作戰計畫,冒險從渾邪王的地區直插過去。當時霍去病只有一萬兵馬,而渾邪王與休屠王兵馬合計不下六萬人。霍去病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搶在敵人主力部隊集結以前迅速突進,各個擊破。使得匈奴人雖然不斷調兵遣將,其兵馬卻只能像羊羔入虎口一樣被漢軍一隻一只吃掉。更為重要的是,此戰從精神上徹底摧毀了匈奴兵的抵抗力,使得匈奴3大戰略集團畏懼漢軍如虎。
戰術分析:
這次戰役是霍去病閃擊戰術的首次正規大兵團試驗戰,結果大獲全勝,戰果輝煌,一掃過去與匈奴戰爭的頹勢,取得空前的成功,霍去病終於按自己的戰術思想單獨指揮一支勁旅打了一場漂亮的運動戰。他用兵靈活、隨機應變、避實就虛、軍無定勢,出其不意,在運動中屢出重拳,閃擊制勝,打得匈奴人暈頭轉向,摸不著頭腦,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河西大捷為漢軍的大兵團長途奔襲戰術提供了可貴的實踐機會,也證明了該戰術的正確性和可操作性,且不需要後方輜重補給部隊,而是打到哪裡吃到哪裡。繳獲的糧食就地補充。吃不了的就全銷毀。消耗匈奴的糧食儲備。經此一役,漢軍真正認識了自己的實力,從此不在怕以少打多。霍去病的軍隊從此樹立起頑強、勇猛、奮不顧身的軍風軍威,並形成了進攻、進攻、再進攻,哪怕流盡最後一滴血,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後退半步的強悍風格。
在這一場血與火的對戰之後,漢王朝中再也沒有人質疑少年霍去病的統軍能力,他成為漢軍中的一代軍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至此屬下誠服,眾人欽佩,對於其統兵的能力已無可置疑。霍去病用鐵的事實告訴那些保守的大臣們,主動出擊,深入敵後,徹底擊潰匈奴,將他們趕出大漠才能永久解決漢匈邊關之爭,完成武帝的鴻圖偉業。霍去病,從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少年英雄,在他身上充分地體現了「英雄出少年」的內涵。從此,漢軍軍威大振,而十九歲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戰神。 河西之戰,給河西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了漢通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了可能。
三、漠北決戰,煌煌華章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漠北之戰,是漢軍在距離中原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也最艱鉅的戰役。漢武帝調10萬騎兵、14萬戰馬,步兵幾十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帶領,分2路進軍漠北。
這時的霍去病,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漢軍的王牌,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更將他的大兵團長途奔襲戰法發揮到了顛峰.在深入漠此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兩千多里,以一萬五千的損失數量,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于,「獨孤求敗」的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裡,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方才回兵。
此戰徹底打跨了左賢王戰略集團,是消滅右賢王戰略集團之後又一大勝利。出征漠北過後,單于遠遁,漠南再無王庭。此戰讓匈奴人明白漢人是不好惹的,應了另一句漢朝名將陳湯的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戰術分析:
單從戰爭的層面分析漠北之戰確實是霍去病的顛峰之作,這一戰將漢武一朝的武功軍威推至極致。在作戰中,霍去病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與衝擊力,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善於迂迴包抄,機智地運用車守騎攻、協同作戰的新戰術,先藉助戰車的防禦能力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繼而發揮騎兵迅速機動的攻擊能力,迂迴包抄敵軍的兩翼,一舉擊潰匈奴的主力,更顯示出其戰役指揮方面的優異才能。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這個時候,霍軍的勝利已經根本不存在天幸的成份,五萬精騎乃一支無敵王師,基本是見誰滅誰的實力,勝負其實早在開局之前已經決定。漢武之所以舉全國之兵,窮一國之力而要畢其功於一役也是出自對霍去病統兵能力的無比信任。這個馬背上的強悍民族終於在強大的西漢王朝的傾力打擊下,在不世名將霍去病的鐵血征閥下引馬而去,不窺陰山。這次漠北戰役是霍去病生命中的頂峰,但也是少年將軍的最後絕唱,一代戰神的傳奇在這裡畫上一個句號。
一代天驕—為破匈奴而生的鬥士—霍去病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患急症突逝。少年英雄霍去病就這樣死去了,在青春剛剛展開雙翼的時候,山鷹折翅、歸於塵土,永遠以冷峻傲岸強悍的少年姿態留存於千古的記憶之中。中國歷史,歷來成王敗寇,霍去病年紀輕輕就成不世之功,不管怎麼說,霍去病的離世是如日中天的大漢帝國的一大損失。
少年將軍霍去病並不是完人,他曾經射殺李敢,也曾經御下嚴峻。然而再嚴峻他仍然是軍神,所有的士兵都嚮往成為他的部下,跟隨他殺敵立功。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說出了這流傳千古的八個字。他真是將國家的安危、社稷的輕重、軍人的榮辱看得比什麼都重。他為抗擊匈奴而生,他天生注定就是匈奴的剋星,擊滅匈奴成了他生存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僅此八字足矣,它已成為歷代愛國誌士的箴言,勝過許多高頭講章。二千一百年來,它始終轟響在歷朝歷代戍邊將士的心頭耳際。他冷峻寡言,善於行動,他的一生行狀都寫在鐵馬馳騁戰旗翻飛的征戰中。
霍去病的一生是昂揚激進、高速行駛的一生,也是最讓每一個中國人血液膨脹的一生。他的一生雖然只有短短的24載,但就像他那句前年之後仍熠熠生輝的名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一樣,這個早逝的英雄,將永遠佇立在中華民族前進的歷史中。
綜上所述:大漢勝利根本原因
1.是國力的養成與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漢朝長期積儲,府庫充實,是武帝變和親為征戰的前提之一。 漢武帝繼位後,一改以往忍讓求和的妥協政策,放棄「和親」,採取強硬的攻勢作戰行動,以徹底消除匈奴侵擾。與匈奴打了十幾仗,匈奴的威脅基本得到解決,漢朝還收回了被匈奴侵佔的河套地區,並在邊疆地區大開官田,補修長城,屯軍達10萬人之眾。邊疆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動進攻戰略思想的確立與堅持執行。漢朝建立後,始終面對強悍匈奴的軍事威脅。儘管漢初以來一直實行「和親」政策,但無以數計的財物贈送並不能滿足匈奴貴族的貪慾。文帝時,匈奴曾兩次大舉入侵,兵鋒直逼長安,京城危急,滿朝驚恐。漢武帝繼位後,一改以往忍讓求和的妥協政策,放棄「和親」,採取強硬的攻勢作戰行動,以徹底消除匈奴侵擾。
3.是戰術上大兵團突襲作戰的正確運用與發揮:
1)騎兵的建設與使用。武帝時期,是中國軍制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代騎兵的發展大致可以漢武帝為界劃分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
2)是突襲作戰戰術的運用。霍去病的作戰方略可以說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他的作戰可謂是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兩次河西會戰,其所部兵馬放棄輜重物資,輕裝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穩的機會迅速發動主力決戰。一舉將其徹底殲滅,斬斷匈奴右臂。所謂的就地取食,就是對匈奴後方進行搶掠,以補充軍需物資。這一方略不但解決的自身的補給問題,而且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使匈奴的經濟遭到極大摧毀,從而使漢朝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確立了對匈奴的絕對優勢。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國秦漢時期的夢魘。但經過漠南、河西、漠北3場戰役匈奴之患終於基本從中國歷史上消失。這次漢朝向北推進到沙漠邊緣,而且佔領了全部河西走廊與青海新疆部分地區,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漢人的生存空間第一次大規模伸展,幾乎奪取了匈奴兩胡的全部邊緣根據地。
========================================================
後人對霍去病將軍的仰慕和喜愛的情結,不光是對少年英雄的懷念與哀思,更重要的本質內容其實是對尚武精神的推崇與嚮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戰役是漢民族戰爭史中最為蕩氣迴腸的,他的勝利已不單是幾次對外戰爭的完勝,更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徵的豐碑,整個漢民族為之驕傲,它鼓舞感召著一代一代的漢族兒女,他那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語更讓無數性情漢子血脈賁張。正因為如此,霍去病成為了古代士人與將領共同偶像,人們競相歌詠他、崇敬他、熱愛他,自古至今延綿千年。
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