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的蓮花洋中,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它南北長約8600米,東西寬約500米,面積為12.76平方公里。最高山峰為佛頂山,海拔約290米。山上有奇異的石洞和眾多的寺廟,自古就有「海天佛國」、「蓬萊仙境」的美譽。
根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曾將普陀山及附近諸島稱為「甬東」。秦朝安期生、晉朝葛洪等人都先後來此山採藥和修煉,後來均得道成仙。漢代時,學者梅福曾來山隱居,故普陀山初名梅嶺山。
據傳說,唐朝大中年間(公元848年),有一天竺僧人來到普陀山,親眼目睹了觀音菩薩現身說法,並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為觀音顯聖地。其言稱觀音「身長80萬億那由旬,身紫金色,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 其餘身相,眾好具足,與佛無異。唯頂無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觀世音菩薩,梵文為Bodhisatta,音譯為「菩提薩捶」、「菩提索多」、「扶薩」等,意思是「大士」、 「勝士」、「大道心眾生」、「法王子」等。阿彌陀佛的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這三位合稱為「西方三聖」。
釋迦牟尼佛曾說過:觀世音菩薩在我之前就早已成佛了,其佛號是「正法明如來」。釋迦牟尼佛又說:我當時就在正法明如來門下作苦行弟子。我就是因為當時受到正法明如來的教化,如今才能成為釋迦牟尼佛。不單我受到教化,當時諸佛都由正法如明如來教化,才獲得至高無上的道法和佛所轉的殊勝而不可思議的妙法輪。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補怛洛迦。補怛洛迦是梵語Potalaka的譯音,又作「普陀洛迦」、「布達拉」,意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華嚴經》記載說:「稗瑟胝羅居士指示善財云:‘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有菩薩,名觀音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善財依次遊行,至於彼山,見其四面岩石之中,泉流瀠映,林樹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音自在菩薩於金剛石上,結枷趺坐。」佛經中所描寫的地域方位,仙島環境,與普陀山十分吻合。
清康熙《定海縣誌》轉引《普陀志》說:大概在五代後梁時(公元916年),日本高僧慧鍔來曾從山西五臺山請得一尊觀音聖像,經明州(今寧波)乘船回國,途經普陀洋麵,突然遇到了大風,而且海面上出現了數百朵鐵蓮花擋住了慧鍔的去路。雖然幾經努力,船仍無法前行,此時慧鍔立刻悟到,可能是觀音菩薩不肯離開漢地去日本。於是慧鍔祈禱說,如是觀音菩薩不肯去日本,那麼就在船到之處建廟供奉。話音剛落,鐵蓮花隨即隱去,船飄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慧鍔與島上居民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小庵堂,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此後,普陀山逐漸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而在此修煉的僧人也從未間斷。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開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賜名「寶陀觀音寺」。 宋高宗時,將島上所有居民遷出,將之闢為「佛地淨土」。宋寧宗時指定普陀山重點供奉觀音,山中各寺院內均塑觀音像。元、明、清各朝都對普陀山寺廟進行了修繕和擴建。鼎盛時期,大小佛寺有300多座,僧人三千多。現在遺存的寺院主要有宋代的普濟、明代的法雨、慧濟三大禪寺及大乘、梅福、紫竹林、楊枝等30餘處禪院。
在普陀山上,留有許多聖跡和傳說。比如位於西天門的觀音古洞,據說是觀音修行的聖地,裡面非常清靜,猶如仙境。出古洞上山,不遠就是「二龜聽法」之地。傳說東海龍王左右龜相因聽觀音說法流連忘返,被龍王一怒之下化作二石龜。過了「二龜聽法」之地,即為「極樂亭」,據說是接引佛接送得道者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所在。亭上還有一幅對聯:「半輪淡月照禪心,幾縷殘煙載客夢。」還有短姑道頭上的「短姑聖跡 」,傳說是觀音菩薩給一朝拜者送食盒的地方。
被認為是普陀十二勝景之一的「法華靈洞」景色奇特,內中有石像,洞外有「青天福地」、「普陀岩」等題刻。普陀山最東端梵音洞處在陡峭危壁上,氣勢磅礡。在兩個陡壁間架有石臺,台上筑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想觀覽梵音洞的人,一定要來到觀佛閣。據傳在這裡觀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隨看隨變,極其奇異。人們常常在這裡祈禱,希望觀世音菩薩可以現身說法。此外,還有仙人井等。
清代康有為有詩《游普陀題》讚曰: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
雲和島嶼青未了,梵雜風潮音更多。
第一人間清淨土,欲尋真歇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