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3-07 05:49:43作者:縛來賓
一論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從50年代延續至今的「樹榜樣、學先進」的教育運動談起。「樹榜樣、學先進」的教育運動或以革命的名義,或以道德的名義一直與我們密切相伴,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主旋律頌歌,其內容無論怎樣變化,卻都無一不滲透著不同時代的政治意識。那麼官方號召的學先進榜樣的目的是什麼,下面我摘錄一段話來說明之:
「先進人物報導在傳播現代意識、先進觀念方面的強勢作用尤為明顯,它們對人們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通過先進人物事跡為人們樹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榜樣,樹立人生的精神航標,營造一個濃郁的主流意識氛圍,以此帶動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提升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內在動力。」 (人民網《又見新綠上枝頭———先進人物報導的時代特色》宋玉書)
這是很有代表性的闡述,它概括了「樹榜樣、學先進」教育活動的整個政治內涵,明白無誤地告訴了人們:先進榜樣的社會示範作用會自然而然地喚起所有人的天性,要實現社會現代化這一歷史任務就必須堅信人類意識的力量。它的另一種詮釋就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意思的是,「先進榜樣」儘管被描述的幾近為完美人格的「精神偶像」,但卻從來都不具有任何生命力,往往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落或沉寂。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學習雷鋒運動。從表面上看,學雷鋒是學他的助人為樂、樂於奉獻的忘我精神。但是如果說「互相幫助」是「道德的」,那麼,中國自古以就存在著這種「道德」。並非自「雷峰」始。將「道德」高標賦予「雷鋒」的目標極為功利,它否定了道德的歷史延續性質。
雷鋒作為榜樣的誕生,恰逢「物質不如人,精神強於人」的年代。就是在這個年代,毛澤東一邊號召全國人民學雷鋒之時,一邊大搞「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最後把國家折騰得到了「崩潰的邊緣」。號召學雷鋒大公無私的人為什麼要違反人類道德底線呢?可見他號召民眾學雷鋒的目的,是不允許民眾不道德,但他的道德卻可以敗壞到極點。
雷鋒作為單個的個體來看,應該說是個好人。但在公共層次上,雷鋒卻成為了政治宣傳的樣本,成了弄虛做假的遊戲。從撫順雷鋒紀念館裡的物品矛盾的展示可以得到非常的明確:人們可以一邊可以參觀到雷鋒的皮夾克、毛料褲、英格牌手錶,又可以看到「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襪子、衣服,以及破舊的牙缸等等。雷鋒也是強制道德的一個工具。被刻意渲染和極盡推崇的「做一棵永遠不生鏽的螺絲釘」的雷鋒精神,不是「君君臣臣」愚忠觀念的翻版麼,那裡有一點的現代精神,發展到及至就是,規定一方是絕對的權威,另一方是無限的服從。如果說這種精神幾十年裡一直在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的化,那麼就是成千上萬的工人在為國家積累了巨額財富後,像用過的抹布一樣被從工廠裡扔了出來,他們忍氣吞聲,自願接受這一權力濫用,幾乎沒有辯白的反抗。這種愚忠絕對是愚民政策的產物,與其說是道德,不如說是缺德。
當雷鋒精神經歷嚴酷的現實洗禮已經灰飛湮沒之後,至今依然有人推崇那些已被現實證偽的虛假理念,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些號召人們學習雷鋒的人,自己是不會對雷鋒感興趣的,他們只對貪污和腐敗有興趣。他們號召學雷鋒不是自己學,而是希望別人學;他們要求民眾無私奉獻,是為了用民眾的血汗來滿足他們的私慾;他們要求民眾絕對服從,是為了自己濫用權利而讓民眾忍受由此帶來的社會不公正的後果。
02年,撫順雷鋒紀念館投資8千萬得到了重建。實際上,舊館不是不可以繼續使用,這種投資完全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與舊館相比,新館及盡奢華。與奢華的雷鋒紀念館相對應,令人難以啟齒的是,撫順竟還有數十萬礦工一直居住他們祖祖輩輩居住的低矮潮濕的棚戶區裡。這些建於解放初期或解放前的棚戶區,房屋房齡都超過50年,極其破舊,棚戶區內環境極差,缺乏最起碼的配套設施。
如果說如果說雷鋒是一個虛偽的道德形象,又有那一個榜樣典型不是推動者在政治功利的催動下,通過封鎖信息來塑造的偽道德形象?
僅舉一例。撫順農村有個老太太,是全國著名的幾十年如一日學雷鋒的典範。媒體報導她為他人做出多少多少貢獻,從不計較,先後把價值30多萬元的物品捐給了部隊和「五保戶」。困難時期有一年過春節,看到一個「五保戶」家裡沒有吃上餃子,不顧多病躺在床上的老伴,把餃子送給了「五保戶」,而她和老伴啃窩頭,還有一年,當她看到一戶軍屬沒有房住,就主動把她的新房讓給了這戶軍屬。
這是怎樣的一種典型?其事跡又有多少令人心悅誠服?椐知情者介紹,這個小腳、駝背、身高只有1.43米的老太太,每年奉獻給部隊的若干頭肥豬,差不多都是地方政府幫著買飼料,地方政府派人幫助飼養。到了8.1節哪天,各路媒體記者相擁而至老太太家,就是為了報導「奉獻」的那一刻。尤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老百姓看病難的今天,這位被描繪成精神世界及其豐富、道德情操及其崇高的老太太,在生命的最後那一年多里,全部是在某大醫院的高級病房裡度過,其40多萬元的醫療費,全部由政府買單。
把「先進榜樣」作為純潔社會風氣、振奮人們精神的靈丹妙藥,並沒有把國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到什麼程度,相反,這種「化崇拜為力量」的偽人文精神的思想卻造就了各種投機鑽營的偽君子,幾十年來,好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這一切, 不能說與「樹榜樣、學先進」對文化的傷毀無關。
「先進人物報導在傳播現代意識、先進觀念方面的強勢作用尤為明顯,它們對人們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通過先進人物事跡為人們樹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榜樣,樹立人生的精神航標,營造一個濃郁的主流意識氛圍,以此帶動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提升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內在動力。」 (人民網《又見新綠上枝頭———先進人物報導的時代特色》宋玉書)
這是很有代表性的闡述,它概括了「樹榜樣、學先進」教育活動的整個政治內涵,明白無誤地告訴了人們:先進榜樣的社會示範作用會自然而然地喚起所有人的天性,要實現社會現代化這一歷史任務就必須堅信人類意識的力量。它的另一種詮釋就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意思的是,「先進榜樣」儘管被描述的幾近為完美人格的「精神偶像」,但卻從來都不具有任何生命力,往往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落或沉寂。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學習雷鋒運動。從表面上看,學雷鋒是學他的助人為樂、樂於奉獻的忘我精神。但是如果說「互相幫助」是「道德的」,那麼,中國自古以就存在著這種「道德」。並非自「雷峰」始。將「道德」高標賦予「雷鋒」的目標極為功利,它否定了道德的歷史延續性質。
雷鋒作為榜樣的誕生,恰逢「物質不如人,精神強於人」的年代。就是在這個年代,毛澤東一邊號召全國人民學雷鋒之時,一邊大搞「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最後把國家折騰得到了「崩潰的邊緣」。號召學雷鋒大公無私的人為什麼要違反人類道德底線呢?可見他號召民眾學雷鋒的目的,是不允許民眾不道德,但他的道德卻可以敗壞到極點。
雷鋒作為單個的個體來看,應該說是個好人。但在公共層次上,雷鋒卻成為了政治宣傳的樣本,成了弄虛做假的遊戲。從撫順雷鋒紀念館裡的物品矛盾的展示可以得到非常的明確:人們可以一邊可以參觀到雷鋒的皮夾克、毛料褲、英格牌手錶,又可以看到「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襪子、衣服,以及破舊的牙缸等等。雷鋒也是強制道德的一個工具。被刻意渲染和極盡推崇的「做一棵永遠不生鏽的螺絲釘」的雷鋒精神,不是「君君臣臣」愚忠觀念的翻版麼,那裡有一點的現代精神,發展到及至就是,規定一方是絕對的權威,另一方是無限的服從。如果說這種精神幾十年裡一直在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的化,那麼就是成千上萬的工人在為國家積累了巨額財富後,像用過的抹布一樣被從工廠裡扔了出來,他們忍氣吞聲,自願接受這一權力濫用,幾乎沒有辯白的反抗。這種愚忠絕對是愚民政策的產物,與其說是道德,不如說是缺德。
當雷鋒精神經歷嚴酷的現實洗禮已經灰飛湮沒之後,至今依然有人推崇那些已被現實證偽的虛假理念,顯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些號召人們學習雷鋒的人,自己是不會對雷鋒感興趣的,他們只對貪污和腐敗有興趣。他們號召學雷鋒不是自己學,而是希望別人學;他們要求民眾無私奉獻,是為了用民眾的血汗來滿足他們的私慾;他們要求民眾絕對服從,是為了自己濫用權利而讓民眾忍受由此帶來的社會不公正的後果。
02年,撫順雷鋒紀念館投資8千萬得到了重建。實際上,舊館不是不可以繼續使用,這種投資完全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與舊館相比,新館及盡奢華。與奢華的雷鋒紀念館相對應,令人難以啟齒的是,撫順竟還有數十萬礦工一直居住他們祖祖輩輩居住的低矮潮濕的棚戶區裡。這些建於解放初期或解放前的棚戶區,房屋房齡都超過50年,極其破舊,棚戶區內環境極差,缺乏最起碼的配套設施。
如果說如果說雷鋒是一個虛偽的道德形象,又有那一個榜樣典型不是推動者在政治功利的催動下,通過封鎖信息來塑造的偽道德形象?
僅舉一例。撫順農村有個老太太,是全國著名的幾十年如一日學雷鋒的典範。媒體報導她為他人做出多少多少貢獻,從不計較,先後把價值30多萬元的物品捐給了部隊和「五保戶」。困難時期有一年過春節,看到一個「五保戶」家裡沒有吃上餃子,不顧多病躺在床上的老伴,把餃子送給了「五保戶」,而她和老伴啃窩頭,還有一年,當她看到一戶軍屬沒有房住,就主動把她的新房讓給了這戶軍屬。
這是怎樣的一種典型?其事跡又有多少令人心悅誠服?椐知情者介紹,這個小腳、駝背、身高只有1.43米的老太太,每年奉獻給部隊的若干頭肥豬,差不多都是地方政府幫著買飼料,地方政府派人幫助飼養。到了8.1節哪天,各路媒體記者相擁而至老太太家,就是為了報導「奉獻」的那一刻。尤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老百姓看病難的今天,這位被描繪成精神世界及其豐富、道德情操及其崇高的老太太,在生命的最後那一年多里,全部是在某大醫院的高級病房裡度過,其40多萬元的醫療費,全部由政府買單。
把「先進榜樣」作為純潔社會風氣、振奮人們精神的靈丹妙藥,並沒有把國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到什麼程度,相反,這種「化崇拜為力量」的偽人文精神的思想卻造就了各種投機鑽營的偽君子,幾十年來,好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這一切, 不能說與「樹榜樣、學先進」對文化的傷毀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