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醫藥價格暴漲之謎

發表:2007-02-10 05: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老藥」以「新藥」的身份上市,乃是價格翻倍的一種形式。(Getty Images)

醫藥行業是個人命關天的經濟活動領域,然而其價格年年翻番,以及近來「齊二藥」、「奧美定」、「欣弗」、「人體免疫球蛋白」等重大藥品或醫療安全事件的接踵發生,使恐慌心態在全社會持續蔓延。

 
風暴驟起


2005年5月,美國司法部報告指出,天津德普公司從1991年到2002年期間向中國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及國有醫院醫生行賄162.3萬美元,用來換取這些醫療機構購買本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德普公司從中賺取了200萬美元的利潤。讓中國政府不無尷尬的是,報告指出,行賄在中國醫療機構是普遍行為。
2005年7月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醫療器械司司長郝和平,因涉嫌受賄被北京市西城區檢察院刑拘。2006年春節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註冊司司長曹文莊、藥品註冊司助理巡視員盧愛英、國家藥典委員會秘書長王國榮等數名官員被刑事拘留。


2006年12月底,已退休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局長鄭筱萸被「雙規」,2007年1月24日,鄭案被定性為「嚴重失職瀆職、以權謀私的違紀違法典型案件」。鄭筱萸曾在藥政部門一把手的崗位上干了11年。1998年藥監局成立,首先便出臺了《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將地方局批准藥品(「地標」)的權力全部收回,推進地方藥品標準轉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國標」)。正是這一次「地標」升「國標」的轉換,為權利尋租留下了巨大空間。


「新藥」真相


在美國,一個新藥從研製到批量生產,最後進入市場,大約需要七年時間。2004年美國FDA受理了148種新藥申請,而中國藥監局同期卻受理了10009種,平均每12分鐘就批一個新藥,堪稱世界之最。據統計數字,2003-2005年審批下來的化學藥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僅有212個,其中真正的化學實體僅有17個,加上中藥22個,這個比例只佔總藥品數量的0.39%。剩下99.6%的可謂是換湯不換「藥」,都是「老藥」以「新藥」的身份、翻倍的價格上市,卻都通過了藥品註冊部門的審批。


據業內人士介紹,其中一種主要手法就是,在老藥中增加一些無用成分後搖身一變成新藥。例如,阿斯匹林每片僅0.03元,取而代之的「巴米爾」,每10片6.3元;但有效成分仍是單一的阿斯匹林,價格卻增加20倍。


「批文」經濟


「為追求高額利潤,醫藥企業必須想盡辦法用最快的時間、最簡單的手續獲得藥品批文,搶先佔有市場。」一位業內人士說。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醫藥企業拿到了「新藥」指標就等於獲得了單獨定價的權力。 新藥審批分成三個階段:新藥臨床申報、新藥臨床試驗以及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申報。然而幾乎在每個階段,醫藥企業都可以找到利益關聯者行賄。

很多醫藥企業為了拿到「新藥」批文,專門抽出一部分人進行公關活動。市場上還湧現了大量藥品報批公司或機構。他們把官員和專家聘為顧問,按月或按項目發放給他們巨額提成,甚至讓官員和專家到藥企參股分紅。在他們那裡,搞一個新藥批文的速度從一個星期到幾個月不等,價格低則數百萬元,高則上千萬元。對這部分錢,企業唯一的方法就是向消費者轉嫁。


為何處處腐敗?


這種管理機構、企業、專家機構混亂地捆綁在一條利益鏈上,必然導致上串下通的腐敗行為。然而有業內人士表示,「藥監局高官的落馬,決不是簡單的個人道德問題,也不只是因為權力太大,無人監管。這就好比一個鏈條運轉不暢,而恰恰在最脆弱的地方出現了斷裂。」

鄭筱萸曾對媒體宣揚過他的金錢觀:「一個人去世時,能帶走的一定不是金錢,而留在世上源遠流長的是人的品格和精神。」這些曾被鄭筱萸在公開場合反覆強調的內容,如今聽起來頗具諷刺意味。

看中國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