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1-20 04:52:01作者:
《美國婦產科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報導研究發現,相較於經由陰道自然分娩的嬰兒,計畫性剖腹生產的新生兒被轉到小兒加護病房的機率較高,而且後者肺功能較易失調。
研究員檢視挪威出生登記資料(Medical Birth Registry)記載的分娩方式,花費六個月時間追蹤18,653名新生兒的情況,其中17,828個嬰兒系自然分娩,而825個屬剖腹生產。送到小兒加護病房的案例中,有5.2%是自然分娩生產的,遠低於剖腹生產的9.8%。而肺功能失調的新生兒中,自然生產佔0.8%,剖腹生產佔1.6%。顯示剖腹產嬰兒病例約為自然產的2倍。
臺灣健保局2000到2002年統計也顯示,經由剖腹生產的新生兒發生肺炎、氣促等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比例,比足月自然生產的多4倍。
早有研究指出,自然生產的寶寶在產道擠壓及摩擦過程中,會刺激其身體和神經,促進呼吸道內羊水的排除與吸收,促使肺部順利展開而擁有良好的換氣功能。他們的免疫系統活性較高,腸道障壁的保護也較好。而剖腹生產的寶寶,腸道菌落則容易失調,進而引發腸道方面的疾病。此外,如果剖腹生產胎兒的成熟度不夠,尤其是周數過早,更容易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
剖腹生產不只是對新生兒健康造成危害,《美國內科醫學會期刊》(JAMA)2000年曾發表一篇自然生產與剖腹生產的比較,結果顯示選擇剖腹生產的產婦發生合併症和感染的機率較高。發生合併症機率︰自然生產約1%,剖腹生產約1.7%;子宮感染機率︰自然生產為0.3%,剖腹生產為0.5%;傷口感染機率︰自然生產是0.01%,剖腹生產是0.4%;泌尿道感染機率︰自然生產有 0.1%,剖腹生產則有0.2%;嚴重出血機率︰自然生產佔0.2%,剖腹生產佔0.3%。
全世界剖腹生產比率節節升高,然而這種分娩方式的適當性一直廣受爭議。2006年聯合國一份研究顯示,已開發國家的剖腹生產比率,1970年代約只有5%,時至今日部分國家已至五成以上。在較貧窮的國家,剖腹生產的比率也大幅上升。聯合國與世界銀行領導的團隊,隨機抽樣南美阿根廷、巴西、古巴、厄瓜多、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和秘魯等8國的公、私立醫院,發現9,700名新生兒中,有三分之一是剖腹生產。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母親及嬰兒死亡、患病風險增高,與漸增的剖腹生產率有相當的關係。
1985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出,各國的剖腹生產率應該在10%∼15%才合理。根據臺灣中央健保局的統計,剖腹生產的比率一直維持在30%∼35%,是世衛建議的2倍有餘。
在臺灣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造成剖腹生產高居不下的非醫療因素,不外是挑選吉時良辰生產、產婦畏懼6-10小時的長期陣痛或為維持曼妙身材、剖腹產比自然產的商業保險給付高等因素。
事實上,剖腹生產不是解決上述因素的唯一良策。
醫師主張鼓勵孕婦量力而為地散步,可增強分娩時的體力,在妊娠末期,還可幫助胎位下降、鬆弛骨盆韌帶,以便為分娩做準備。針對生產時陣痛,可對產婦進行產前衛教,教導其減緩紓解產痛的呼吸方法、姿勢、用力的方式等等;待產時,醫護人員、家屬在旁耐心地鼓勵,並提醒先前所演練的呼吸法。
找個命理師,挑個「黃道吉日」生產以期改變新生兒的生命,是許許多多包括臺灣在內的華人深信不渝的。然而此舉果真能「扭轉乾坤」?命理研究的最高境界應是「順應自然」,而非「人為操控」。而對大自然之規律,最好的做法應是懷著順應、敬畏與崇敬的心理。一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個人生命的榮枯確實有它一定的規律週期,所以並非挑選吉時良辰生產就能出現奇蹟的。
母子平安是生產的最終目標。醫師有義務告知孕婦剖腹生產的風險,包括產婦面臨的手術、麻醉的危險性,術後恢復較慢,日後腸沾粘的疑慮,出血以及各種可能併發症和感染機率;胎兒可能遭受危害建康的問題;讓孕婦在充分的瞭解與思考後,作出更好的決定。挪威這項研究報告也強調,非必要性剖腹生產應受到限制,唯有在對嬰兒或母親有醫療必要時才能採用。
研究員檢視挪威出生登記資料(Medical Birth Registry)記載的分娩方式,花費六個月時間追蹤18,653名新生兒的情況,其中17,828個嬰兒系自然分娩,而825個屬剖腹生產。送到小兒加護病房的案例中,有5.2%是自然分娩生產的,遠低於剖腹生產的9.8%。而肺功能失調的新生兒中,自然生產佔0.8%,剖腹生產佔1.6%。顯示剖腹產嬰兒病例約為自然產的2倍。
臺灣健保局2000到2002年統計也顯示,經由剖腹生產的新生兒發生肺炎、氣促等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比例,比足月自然生產的多4倍。
早有研究指出,自然生產的寶寶在產道擠壓及摩擦過程中,會刺激其身體和神經,促進呼吸道內羊水的排除與吸收,促使肺部順利展開而擁有良好的換氣功能。他們的免疫系統活性較高,腸道障壁的保護也較好。而剖腹生產的寶寶,腸道菌落則容易失調,進而引發腸道方面的疾病。此外,如果剖腹生產胎兒的成熟度不夠,尤其是周數過早,更容易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
剖腹生產不只是對新生兒健康造成危害,《美國內科醫學會期刊》(JAMA)2000年曾發表一篇自然生產與剖腹生產的比較,結果顯示選擇剖腹生產的產婦發生合併症和感染的機率較高。發生合併症機率︰自然生產約1%,剖腹生產約1.7%;子宮感染機率︰自然生產為0.3%,剖腹生產為0.5%;傷口感染機率︰自然生產是0.01%,剖腹生產是0.4%;泌尿道感染機率︰自然生產有 0.1%,剖腹生產則有0.2%;嚴重出血機率︰自然生產佔0.2%,剖腹生產佔0.3%。
全世界剖腹生產比率節節升高,然而這種分娩方式的適當性一直廣受爭議。2006年聯合國一份研究顯示,已開發國家的剖腹生產比率,1970年代約只有5%,時至今日部分國家已至五成以上。在較貧窮的國家,剖腹生產的比率也大幅上升。聯合國與世界銀行領導的團隊,隨機抽樣南美阿根廷、巴西、古巴、厄瓜多、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和秘魯等8國的公、私立醫院,發現9,700名新生兒中,有三分之一是剖腹生產。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母親及嬰兒死亡、患病風險增高,與漸增的剖腹生產率有相當的關係。
1985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出,各國的剖腹生產率應該在10%∼15%才合理。根據臺灣中央健保局的統計,剖腹生產的比率一直維持在30%∼35%,是世衛建議的2倍有餘。
在臺灣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造成剖腹生產高居不下的非醫療因素,不外是挑選吉時良辰生產、產婦畏懼6-10小時的長期陣痛或為維持曼妙身材、剖腹產比自然產的商業保險給付高等因素。
事實上,剖腹生產不是解決上述因素的唯一良策。
醫師主張鼓勵孕婦量力而為地散步,可增強分娩時的體力,在妊娠末期,還可幫助胎位下降、鬆弛骨盆韌帶,以便為分娩做準備。針對生產時陣痛,可對產婦進行產前衛教,教導其減緩紓解產痛的呼吸方法、姿勢、用力的方式等等;待產時,醫護人員、家屬在旁耐心地鼓勵,並提醒先前所演練的呼吸法。
找個命理師,挑個「黃道吉日」生產以期改變新生兒的生命,是許許多多包括臺灣在內的華人深信不渝的。然而此舉果真能「扭轉乾坤」?命理研究的最高境界應是「順應自然」,而非「人為操控」。而對大自然之規律,最好的做法應是懷著順應、敬畏與崇敬的心理。一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個人生命的榮枯確實有它一定的規律週期,所以並非挑選吉時良辰生產就能出現奇蹟的。
母子平安是生產的最終目標。醫師有義務告知孕婦剖腹生產的風險,包括產婦面臨的手術、麻醉的危險性,術後恢復較慢,日後腸沾粘的疑慮,出血以及各種可能併發症和感染機率;胎兒可能遭受危害建康的問題;讓孕婦在充分的瞭解與思考後,作出更好的決定。挪威這項研究報告也強調,非必要性剖腹生產應受到限制,唯有在對嬰兒或母親有醫療必要時才能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