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青年朋友的三個忠告

作者:潘石屹 發表:2007-01-08 07:3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幾年前,我的弟弟、妹妹、表弟、表妹、堂弟、堂妹中有一些還在上大學,當我去大學參加講演時,看到在坐的大學生們,就像看到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樣。幾年時間過去了,突然發現我的同學和同齡同事們的孩子都上了大學,再去大學參加講座時,看到在座的學生們就感到他們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雖然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這些大學生們追問的問題卻沒有改變,還是比如如何才能成功?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作為我們這些過來人對他們有什麼樣的忠告?等等這些問題。因為我看到他們時的心情不同,所以講給他們的話語也有所不同。關於學習、工作、事業,以及如何在事業上成功,許多人都已講過了,並且都講得非常好,我也講不出更新的東西了。於是仔細想一想,覺得在人生中有三件事情比較重要,在這裡講給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是愛情。在我的人生經歷中,經常看到愛情在一些人身上發生作用,許多人因為有了愛情一下子變得漂亮了,精神煥發了,人也快樂、愛笑了,皮膚似乎都變得白皙細膩了,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愛情成為了他們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也成為了推動他們生命前進的動力。不過也有相反的例子,一些人戀愛後,反而從一個活潑可愛的人變得呆若木雞,面無血色,反應遲鈍……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反應呢?我覺得有了真正的愛情,雙方就會真誠地互相關愛,互相理解,更多地看到對方身上的優點,給對方更多的是鼓勵、肯定的語言,忽略和包容對方身上的一些缺點和不足,這樣的氛圍就是愛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人生就會得到積極的推動,因為當一個人受到精神上的鼓舞時,他(她)得到的力量就是一種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沒有真正的愛情,或者是一方面的單相思,那就會得到相反的力量,是一種向下力量,這種力量會讓人自卑。如個子矮小,長相,講話的口音,家庭的狀況,學習的背景等等都會成為對方挑剔、不滿和指責的理由。在這種缺乏愛和欣賞的氛圍中,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渺小,越來越自卑。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會沒有力氣去做任何事情,自然也會一事無成,有時甚至會給對方和別人帶來負擔。自己本身沒有力量,又如何能給周圍的人以力量呢?

年輕人在戀愛的過程中,要學會愛,學會表達自己的愛,上好戀愛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並由愛情轉變成為堅實牢固的婚姻。建立美滿的愛情、婚姻,使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在戀愛這一課中,要學會理解、愛、忠誠、寬恕這些美德,並把這些轉化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這對他(她)的一生也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人生的很多方面都會因這些美德而獲益。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粗俗的傳統與真正的愛情是格格不入的,例如買賣婚姻、包辦婚姻、換親,甚至有些地方還存在著童養媳的陳規陋習。我上學時,班上有好幾位同學家裡就有童養媳。記得有一次,村上一戶姓李的人家從外村領來一位五、六歲的小女孩,這個小女孩成為他們家兒子的童養媳,村上的人都到他家湊熱鬧,吃麵條。我記得當時父親非常氣憤,說,什麼年代了,這些人還搞童養媳。父親還不讓我去這家人家吃麵條,我為此少吃了一頓不要錢的麵條。

其實,家庭的幸福是整個社會幸福的基礎,沒有家庭的幸福就談不上社會的幸福和和諧。能把真正的情感、愛情放在第一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有太多的干擾:金錢的、社會地位的、傳統習慣的……但沒有真正的情感,基於其他各種因素建立起來的家庭是不穩定的,也是不幸的。

第二是信仰。從小我們都受到各種各樣的美德教育,家庭社會各方面都教育我們要做到誠實、團結、友愛,但是當人們慢慢成長之後,就會有一系列的發問: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會帶來什麼樣的惡果?如果這樣做了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從長遠來看,只有把這些美德升華成為堅定不移的信仰,整個的人生才會有方向,人生才會獲得永恆的力量。有堅定信仰的人,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問題,都會有自己不變的原則和方向。

在宗教信仰中,除了那些已經過時的,沒有真實內容,只剩下空洞形式的迷信之外,真正的宗教信仰大致分兩類:一種是教人向上的,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教人團結、友愛,推動人類向前發展;另一類是叫人向下的力量,製造分裂、仇恨與死亡。顯然後者是我們應該遠離的。建立起真正的信仰。年輕人要有自己的人生信仰,並從中獲得積極的力量,不要在被物質和利益充斥的世界裡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

第三是死亡。死亡並不僅僅指自己死亡的那一瞬間,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死亡這一現象。我們從出生以來,經常會看到電影、電視、小說中描述的死亡以及我們身邊發生的死亡,其實我們對待別人死亡的態度也是我們對死亡的理解,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有本暢銷書《西藏生死書》就是教人們如何學會面對死亡。在人的一生中最大的恐懼莫過於對死亡的恐懼,但死亡是無論任何人都必須面對的。魯迅的作品《祝福》中,祥林嫂臨死前曾問魯迅「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靈魂?」得到魯迅「可能有」這種模棱兩可的答案之後,祥林嫂死了。其實只有學會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死亡,面對親人和朋友的離世,包括自己的離世,才能夠真正變成一個真實的、無所畏懼的人。

從古到今,自從有了人類,就有對死亡的思考,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一連串的發問一直跟隨著我們。在考古過程中的發現,以及文獻的記載中,從石器時代一直到今天,這種發問從來沒有停止過。半坡遺址中就發現有殉葬品,證明人們認為死後是存在另一個世界的;孔子的學生顏回在思考後,問孔子死後的情形如何,孔子只簡單地說「未知生,焉知死」;牛頓在晚年尋找第一推動力;一直到今天的物理學家丁肇中組織了幾百名全世界最頂級的物理學家在尋找他們想像中「反物質」等等。他們都是在不斷地探求另外一個世界,只是角度不同。

對待死亡的態度,也是我們對未知領域的態度,已知的世界就如同黑夜中手電筒筒照亮的那一部分空間,其餘的絕大部分還是未知的世界,我們對這部分未知世界的態度也決定了我們對死亡的態度。另一個世界是怎麼樣的,我們無從知道,但有敬畏的、探索的態度,就會讓我們少犯錯誤,少一些後悔。

以上三點看起來似乎是獨立的,但其實是一個整體。愛情放大一點說就是博愛,人通過愛情學會了博愛,愛別人,愛世界。有了愛,人的心靈才能受到啟發,眼睛才是明亮的;眼睛明亮,才能夠追求真理、尋找到信仰;而有了信仰,承認了人的靈魂,才能坦然面對人的死亡。反過來理解靈魂、思想這些精神的東西,就能有更多的美德,有更大、更深的博愛。也就能從容地面對包括死亡在內的一切問題和困難。

從古到今的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反映了人們對愛與恨,信仰與迷信,生與死的思考。我認為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最有價值的、受到人們重視的作品,一般都是在這三方面的思考和認識上取得了很大進展,給人很大啟迪的作品。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