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向國有銀行注入了大量資金,以幫助它們擺脫困境,但分析人士指出,這一作法不能解決中國銀行界的根本問題。(AFP/Getty Images)
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一直是金融領域引人關注的事件。近幾年,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相繼進行所謂「股份制改造」,所走路徑基本相同:即政府注資-財務重組-設立股份公司-上市。很多人欣喜的以為只要上了市,一切問題都會解決,那麼事實如何呢?
「最後的晚餐」已成「流水席」
前兩年,中央匯金公司利用外匯儲備在商業銀行重組、上市前對其注資。匯金公司分別向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注資了30億元人民幣、225億美元、225億美元和150億美元。很多人以為這是最後的晚餐。然而,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一位高級官員11月25日表示,中國將繼續利用中央政府注資和地方政府資助的方式改善較弱的未上市銀行的資本狀況,為其最終在資本市場上市創造條件。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監管層已向國務院提交一份方案,由中央匯金公司出資約200億元人民幣,拯救中國光大銀行。此外,國開行也需要財政注資500億,農行也可能開始「大規模」重組、改制以及注資,其注資規模應不小於工商銀行。其它地方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有望享受「注資」待遇;大量證券公司也正在等待央行的救助……。「最後的晚餐」似乎已成為「流水席」,大家都來分一杯羹。
注資-上市就解決銀行的根本問題了嗎?
每家銀行從股份制改革到啟動上市,一般也就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通過不良貸款剝離、政府注資迅速把銀行包裝成了能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市的金融企業,但銀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和能力能這樣一揮而就嗎?其實這種形式上的轉變,並沒有帶來更多實質性的進展。相當於通過改制、上市,把銀行打扮成了「靚女」,並在資本市場上賣出了好價錢。但「靚女」總有卸裝的時候,之後還得以真實面目示人。
比如建設銀行2003年底獲注資後,大唱改造高調。建行原董事長張恩照曾聲稱,爭取在3年之內把建行變成盈利及效率領先的國內股份制銀行,10年內成為中國最高股東價值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建行還委任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出任上市財務顧問。但2005年3月,張恩照因為貪污被「雙規」,今年11月3日被判刑15年。不知他的那些「宏大目標」能否實現。
注資銀行的錢來自何處?
中國政府給銀行注資,社會議論和反響很大,一些不滿情緒也較為強烈。一些專家認為,目前中國社會上有比注資銀行更加需要政府出資的地方。具體地說,解決好老百姓的醫療、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障問題,解決好義務教育、住房、就業、社會公共服務等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等等,都是十分迫切的事情,這些都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如果政府把錢用來彌補一些銀行的經營性虧損,這樣也會破壞市場經濟公正、公平的原則。
再一個爭論焦點是動用國家外匯儲備註資商業銀行是否合法。因為很多國有企業掏空國家財產,轉為已有,最後只剩下一個空殼,之後,這些企業再要求國家注資解決,其實是由全體中國人來買單,因為最終是納稅人來負擔這一切。央行增發貨幣相當於向老百姓收取通貨膨脹稅;而外匯儲備看似離老百姓較遠,但外管局用來兌換外幣的人民幣也來自於央行增發的貨幣,所以實際上等同於前者。所以政府注資商業銀行的合法性問題值得商榷。
看中國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