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和11月13日,僅半個月的時間內,本市東北片某高校連續發生女研究生跳樓身亡事件。
兩名女研究生跳樓
第一個死者是歷史學博士生,姓周,38歲,來自陝西,離婚後考入這所名牌大學,今年讀三年級,正是準備論文的時候。
周圍同學事後回憶說,她平常的確有些「異樣」:「她的打扮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頭髮就扎個辮子,從來不燙不染。」小周平時還把一些袋子和鞋堆起來堵住門,自己就關在房間裡,很少和人交流。讓同學覺得更奇怪的是,她有時會產生幻聽,經常一個人和空氣說話。事後,精神疾病專家分析說,她的行為和精神分裂的初期症狀基本吻合,可惜沒有及時就醫。
第二個死者來自安徽,是今年剛剛考取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的碩士生。據學校心理諮詢老師介紹,這個女碩士生近來一直神情恍惚,醫院診斷她為嚴重憂鬱症,學校作出讓
她暫時休學治病的決定,這幾天正在辦理休學手續。沒想到,她突然從學校文科大樓跳下。
學業求職婚戀壓力大
一所高校不出半個月,連續發生女研究生跳樓自殺事件,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記者分別採訪了復旦大學學生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肖永春和華東理工大學學生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張海燕。
肖永春說,每年,復旦都對新入學的研究生進行心理測試,結果表明,研究生患心理疾病人數近年來呈上升趨勢。最新一次調查發現,研究生有嚴重心理障礙,需進行心理干預的佔0.3%—0.5%;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佔5%—10%;感覺心情鬱悶的佔20%。目前的情況是,研究生比本科生的總體心理狀況顯得更弱,這是因為,在學業、求職、戀愛婚姻等各方面,研究生承擔著比本科生還要大的壓力。
華東理工大學近期對1700多名06級研究生進行了一次心理普查,得出的統計數據與復旦基本一致。張海燕認為,研究生的心理調整其實還不如本科生,這是眼下高校中需要面對的問題。「研究生的學習環境與本科生不一樣,他們沒有班級的概念,宿舍基本是1至2人居住,平時在學校除了和導師交流,周圍的朋友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團體觀念較差,容易孤獨,而在發生心理危機時,缺少更多的人可以溝通。」
兩位高校心理諮詢專家認為,需要為研究生設置「心理防線」,關愛他們的心靈。據介紹,復旦目前正在研究生中培訓心理輔導員,讓部分研究生學習心理學知識,讓他們走進同學中間,成為那些孤獨學生的朋友。華東理工則在研究生招生複試中,引入心理測試題,掌握研究生的總體心理狀況,在關鍵時候,主動進行心理干預。
媒體不宜過分炒作
兩位專家還提出一個觀點:雖然大學校園中部分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但是,這個比例與社會其他行業相比並不算高,大學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不能因為個別自殺案例,就作出「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低下」的結論。
張海燕說,每次有研究生自殺,部分媒體和網路就會大肆炒作,說什麼「‘自殺’成為高校流行詞」、「某某學子自殺戳痛中國教育軟肋」,乍一看,好像大學生研究生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其實,這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張海燕表示,目前校園內的心理問題預防還是在可控制的範圍內,過分渲染自殺案件,會對學生心理健康起相反作用----有時學生看到了相關的報導,會有心理暗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