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11-13 13:33:18作者:夏語冰
蘇東坡幼年的時候是由他的母親啟蒙讀書的,九歲時,蘇母教東坡讀《後漢書·範滂傳》時,不禁嘆息起來,於是蘇東坡問其母說:「軾若為滂,母許之乎?」程氏說:「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以後蘇東坡以天下為己任,遇苦厄而不悔的用世之意,是深受範滂影響並以之為典範的,那麼範滂是何許人?蘇氏母子感慨的又是什麼呢?
範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是後漢時代嫉惡如仇、憂國憂民的氣節之士,有澄清天下之志。時冀州大飢,盜賊四起,可官吏卻置百姓死生於不顧,繼續巧取豪奪。朝廷委派範滂去查處貪官。當時,範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冀州邊境,當地的官吏自知罪責難逃,紛紛望風解印而去。兩年後,範滂因政績卓著,被任命為光祿勛主事。
範滂的官職始終不大,任汝南郡功曹時,抑制豪強,制裁不軌,結交士人,反對宦官。後來,範滂成為太尉黃瓊的屬下。專門監督官吏的行為。範滂不計個人得失,一連彈劾刺史以及豪權高官二十餘人。有位尚書責備範滂,懷疑他有私怨。範滂說,我所以這麼做,決不是為了私怨,是情況很嚴重,所以先舉所急,我聽說農夫除雜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姦佞,王道可清。如果發現核查的事實有出入,我甘願受到處罰。尚書無言以對。
漢靈帝建寧二年,宦官專權,大誅黨人。作為清流派人物的範滂早已經罷官在家。當時督郵吳導奉詔索拿範滂,來到汝南,竟伏床大哭。範滂知道是為自己而來的,遂投案。汝南縣令郭揖印綬丟棄一旁,要和範滂一起逃亡。範滂道:「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
其時老母在堂,遂於老母訣別說:仲博(滂弟)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滂母道:「汝今得與李、杜(指李膺、杜密,皆當世名士,亦同時被征身亡)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 。範滂跪著接受母親的教誨。爾後,他站起來對兒子說:「我要教你作惡,可是惡是不能做的;我要教你為善,可是我生平並沒有作過惡,卻得到了這樣的下場。」說著,他身邊的人都哭成了一片。最後範滂從容的跟著督郵一起赴京師,不久,死在監獄裡,當時年僅33歲。李膺、杜密、範滂等人死後,天下的有識之士暗地裡都議論,大漢的天下恐怕是不能長久不了。
範滂別母,給天下人和中華文化史留下了一段千古絕唱。後人在評論範滂的義舉時,稱其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顧,至於子伏其死而母歡其義,壯矣哉。而當時的張儉則被世人所不齒。張儉是名士、黨人之一,在遭遇黨錮之禍時倉皇逃跑。在逃亡時,天下人聞其名者,都義不容辭地保護他,以致很多人被滅族屠身。後人將二人相比較時,範滂的捨身取義就更讓人自愧不如了。
這就是範滂別母!無怪蘇母程氏要慨然嘆息並勉勵其子仿效了。雖有攬轡澄清的範滂,然則未必有勉兒就義之滂母。每當我讀此之時都能慷慨激昂,倍增豪氣!範母如此胸襟,範滂如此從容,雖歷萬年,而依然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以後蘇東坡以天下為己任,遇苦厄而不悔的用世之意,是深受範滂影響並以之為典範的,那麼範滂是何許人?蘇氏母子感慨的又是什麼呢?
範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是後漢時代嫉惡如仇、憂國憂民的氣節之士,有澄清天下之志。時冀州大飢,盜賊四起,可官吏卻置百姓死生於不顧,繼續巧取豪奪。朝廷委派範滂去查處貪官。當時,範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冀州邊境,當地的官吏自知罪責難逃,紛紛望風解印而去。兩年後,範滂因政績卓著,被任命為光祿勛主事。
範滂的官職始終不大,任汝南郡功曹時,抑制豪強,制裁不軌,結交士人,反對宦官。後來,範滂成為太尉黃瓊的屬下。專門監督官吏的行為。範滂不計個人得失,一連彈劾刺史以及豪權高官二十餘人。有位尚書責備範滂,懷疑他有私怨。範滂說,我所以這麼做,決不是為了私怨,是情況很嚴重,所以先舉所急,我聽說農夫除雜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姦佞,王道可清。如果發現核查的事實有出入,我甘願受到處罰。尚書無言以對。
漢靈帝建寧二年,宦官專權,大誅黨人。作為清流派人物的範滂早已經罷官在家。當時督郵吳導奉詔索拿範滂,來到汝南,竟伏床大哭。範滂知道是為自己而來的,遂投案。汝南縣令郭揖印綬丟棄一旁,要和範滂一起逃亡。範滂道:「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
其時老母在堂,遂於老母訣別說:仲博(滂弟)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滂母道:「汝今得與李、杜(指李膺、杜密,皆當世名士,亦同時被征身亡)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 。範滂跪著接受母親的教誨。爾後,他站起來對兒子說:「我要教你作惡,可是惡是不能做的;我要教你為善,可是我生平並沒有作過惡,卻得到了這樣的下場。」說著,他身邊的人都哭成了一片。最後範滂從容的跟著督郵一起赴京師,不久,死在監獄裡,當時年僅33歲。李膺、杜密、範滂等人死後,天下的有識之士暗地裡都議論,大漢的天下恐怕是不能長久不了。
範滂別母,給天下人和中華文化史留下了一段千古絕唱。後人在評論範滂的義舉時,稱其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顧,至於子伏其死而母歡其義,壯矣哉。而當時的張儉則被世人所不齒。張儉是名士、黨人之一,在遭遇黨錮之禍時倉皇逃跑。在逃亡時,天下人聞其名者,都義不容辭地保護他,以致很多人被滅族屠身。後人將二人相比較時,範滂的捨身取義就更讓人自愧不如了。
這就是範滂別母!無怪蘇母程氏要慨然嘆息並勉勵其子仿效了。雖有攬轡澄清的範滂,然則未必有勉兒就義之滂母。每當我讀此之時都能慷慨激昂,倍增豪氣!範母如此胸襟,範滂如此從容,雖歷萬年,而依然名垂青史,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