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客屬總會所主辦的「世界客屬第21屆懇親大會」在睽違7年之後,本月28日重新在臺北召開,特別的是,此次有高達7百多位大陸客家人士出席盛會,打破了有史以來大陸人士申請來臺單次獲准最多人數的記錄。值此客家盛會,也讓我們一起關心與瞭解客家的起源和在臺分布現況。
客家,是南宋至明朝中葉在中國閩丶粵丶贛山區出現的新興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丶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在漢族各大民系中,唯獨客家民系不以所在地域命名。從宋朝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丶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中國全境乃至世界各地。
據南齊書州郡志:「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可推敲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唐宋之際,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將居住該地的土著稱為「主」,自外地遷入的稱作「客」,客家一詞於焉誕生。
客家起源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以客家土著說和中原說最受重視。客家土著說認為,客家是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漢化以後產生,其主體是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說則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
但從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特性去追查,在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丶河南丶湖北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丶文化生活習俗丶服飾衣著丶信仰崇拜丶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
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客家起源論》指出,客家人是因避北方的動亂,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歷經5次大遷移南遷的漢人,這5次南遷的起因與經過如下:
第一次大遷徙,在東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一帶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祖先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丶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丶江西東南部丶福建西部與南部丶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丶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南宋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丶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與濱海地區,及四川丶廣西丶湖南丶臺灣,且有一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乾嘉以後,受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丶臺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丶雷丶欽丶廉各州,遠至海南島。
臺灣客家人分布現況
世界客家人口總數倒底有多少?答案從4千萬到1億2千萬都有,很難有一個較明確而且具公信力的估計值,但四海之內都有客家人,則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在戶籍制度相當完備的臺灣,由於受到族群同化的影響,在臺客家人數究竟是多少,數字也莫衷一是,但一般看法是在300萬到400萬之間。
客語在臺灣又可分為海陸腔丶四縣腔丶大埔腔和詔安腔。海陸腔主要分布在桃園縣的觀音鄉丶新屋鄉丶楊梅鎮富岡地區及新竹縣(關西除外)與花蓮縣的花東縱谷平原;四縣腔則分布在桃園縣的中壢市丶龍潭鄉丶平鎮市丶楊梅鎮及新竹縣關西鎮和苗栗縣靠山地區,還有高雄縣及屏東縣的六堆地區(六堆指右堆:美濃鎮丶六龜鄉丶杉林鄉丶甲仙鄉部分丶旗山鎮部分丶高樹鄉丶裡港鄉部分,左堆:新埤鄉丶佳冬鄉,前堆:長治鄉丶麟洛鄉丶屏東市部分丶九如鄉部分丶鹽埔鄉部分,後堆:內埔鄉,中堆:竹田鄉,先鋒堆:萬巒鄉。)
此外,大埔腔分布在臺中縣的豐原市丶東勢鎮丶石岡鄉與新社鄉;詔安腔分布在雲林縣的侖背鄉丶二侖鄉丶西螺鎮及桃園縣的八德市部分地區丶大溪鎮的黃興村和臺北縣的新店市安坑莊,還有南投縣的中寮鄉部分地區與宜蘭縣部分地區。